你所不了解的霓虹:NEONSIGNS.HK探索霓虹

编辑&前言/桃红小闪电@顶尖文案TOPYS


霓虹灯的时代似乎将要结束。

说起霓虹灯,脑海里马上反映出香港,虽然不曾生活在这个城市,却从父辈们的描述和各种影视作品中有所了解它和霓虹灯的联系。在20世纪初期,霓虹灯还是一门很厉害的手艺的时候,香港已经拥有很多这样的灯牌,仿佛一个城市夜间的灵魂——没人能想象失去霓虹灯的香港。

随着时代的变迁,香港依然五光十色,甚至更加华灯璀璨,而霓虹灯的地位却在日益变革的技术中逐渐衰退甚至彻底消失殆尽。

有人会说可以找人去学习手艺,让这门手艺传承下来——其实学会了又怎样,单靠手艺的传承是不走心的,霓虹灯时代注定会消逝,霓虹灯人的时代也终将落幕,和其他已经失传和将要失传的手工艺一样,这不可逆转,即便是人为逆转,最终还是会消失在时代的大浪中。

来自香港的M+陈伯康、Tobias Berger、王蕾及周丽珊共同策划了香港霓虹招牌互动网上展览,我们不评论说他们是否可以扭转霓虹灯最终的命运,清晰可见的是这样的方式至少能让普罗大众开始关心和在意我们生活的周边。


以下文字来源neonsigns.hk

M+进行: NEONSIGNS.HK探索霓虹」是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首个互动网上展览,藉此探索、连结及记录香港的霓虹招牌,同时邀请公众上载喜爱的香港霓虹招牌照片至网上平台,共同展示香港这个独有的城市景观。

霓虹,曾经是繁华都市的代名词,现在也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段视频作为该展览的一部分,记录了关于霓虹的制作工艺以及霓虹工艺人的处境。无论如何,这对于我们都将是一份共同的记忆。

【TOPYS】霓虹的製作 The Making of Neon Signs


湾仔的春园街乃香港的百年老街,短短的横街曾经聚了不少别具特色的小店,单是麻雀馆就有三间,分别为「大金龙」、「金凤鸣」和「大快活」。「大金龙」是现存仅剩的一间,以七彩霓虹管屈曲而成的金龙依旧凛然屹立于这狭小的横街。

罗富记以「炸鱼球」为其招牌小菜,故其霓虹招牌也用上了一尾鱼的造型。鱼型的钢铁底版头重尾轻,因此用上较平常为多的支架以作支撑。此霓虹招牌已因日久失修而已停止放亮了。

翠华餐厅从六十年代的一间小小的冰室,现已发展成连锁式经营的餐厅。其霓虹招牌亦因而伸展至港九新界各个角落。然而,看似统一的招牌其实每个都略有不同。就像白加士街的这一个霓虹招牌,除了一贯地铺满了不同颜色的霓虹管外,还佐以一杯镇店之宝的奶茶。

布满了不同颜色的走马式霓虹管,透过特製的讯号仪控制电压及频率,使亮度产生变化,并巧妙地与建筑融为一体,宛如不停闪动着的走马灯外牆。

在保留公鸡形状的同时,鸡记蔴雀三间分店的霓虹招牌都各具特色。庙街这一个竖立于大厦外牆的招牌,则用上了彩色的方形如麻雀般的图桉作招牌的外框。此直向招牌有别于位于观塘旧址的横向招牌,并已纳入为M+馆藏。



霓虹简史

1894-1896年间,美国发明家Daniel McFarlan Moore 以盖斯勒管 (Geissler tube)及其他早期发明为蓝本,发明了摩尔灯(Moore Lamp) 。摩尔灯是霓虹灯及日光灯的始祖。这种注满氮或二氧化碳的真空玻璃管,一旦注入电流,内裡的气体便会产生化学作用而发出白光。

1898年,英国化学家、后来的诺贝尔奖得奖者William Ramsay在其伦敦的实验室发现氖气可产生「赤红的光芒」。(Ramsay也发现了其他贵气体──氩、氦、氪和氙,而这些气体日后亦被应用于霓虹灯製作。)可是Ramsay只以科学的角度研究这些气体,并无任何商业目的。十年多后,才有人将其科学原理应用到霓虹灯製作。

1904年,摩尔光管 (Moore tube)首次应用于商业层面,为美国新泽西州纽华克市的一间五金店舖所用。但摩尔光管价格昂贵,阻碍其普及。

1910年,法国化学家及工程师 Georges Claude 把贵气体(包括氖气)注入玻璃管,製作了第一盏霓虹灯。  在巴黎车展中,由 Claude 所製作的霓虹灯照亮了巴黎大皇宫的某条廊柱,因而受到不少注目。

1912年,Claude 的助手 Jacques Fonseque 察觉到霓虹灯在广告应用上的潜力,因而开始把霓虹光管屈曲成各种字母及符号。Claude 的首个商业霓虹招牌于同年竖立在巴黎蒙马特大道的一家理髮店门外,写着「PALAIS COIFFEUR」。 

1923年,Claude 的霓虹招牌初次踏足美国。洛杉矶一家汽车交易商悬挂了两个名为「PACKARD」的汽车招牌。

1926年,中国首个霓虹招牌出现在上海南京东路的伊文思图书公司,是一个为皇家牌打字机宣传的橱窗广告。

1949年,意大利艺术家 Lucio Fontana 在米兰的纳维格里画廊展出一件创新的装置作品 –《漆黑的环境》(Ambiente Spaziale a Luce Nera)。漆黑的空间中,悬挂了一线虫型的霓虹光管,营造出一个疑幻疑真的空间。

1953年,日本着名平面设计师龟仓雄策为东京企业百万文字棉料公司(Milliontext Wool Cloth)设计走马式霓虹招牌,吸引其他平面设计师相继投入霓虹招牌设计。

1967年,美国艺术家 Bruce Nauman 创作了《真正艺术家是透过揭示隐秘真理来改善世界的》(The True Artist Helps the World by Revealing Mystic Truths),将节录的诗句以霓虹字体呈现。

1971年,乐声牌招牌是当时香港最大的霓虹招牌──也是其时全世界最大的招牌。它覆盖了弥敦道一幢大厦的整幅外牆,其规模更打入了世界健力士纪录大全。

2009年,位于佐敦道和弥敦道交界,屹立已数十载的香港经典霓虹招牌「裕华」,在毫无先兆下被拆除。

2013年,九月,香港实施「违例招牌检核计划」,开始拆除超出尺寸规限的「吊灯式」招牌,加快霓虹招牌的衰亡。同年十月,招牌的安全问题再次受到注目。弥敦道一个霓虹招牌在半空摇摇欲坠,街道被逼封锁数小时以拆除此招牌。据屋宇署估计,市内的 120,000 招牌中,大部分均属违例招牌。




霓虹 HK 香港 传承 neonsigns M+陈伯康 Tobias Berger
你所不了解的霓虹:NEONSIGNS.HK探索霓虹
桃红小闪电
2014-04-08 17:56:19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这是一张你可能看不见,却有温度的户外广告
这本词典,说出了成年人的心里话
欢迎来到Michael Pedersen的街头剧场——
要问City不City,你得问问Le Labo | 品牌兔子洞
想发疯?来2025年度流行色里冷静一下吧……
什么样的生活最city?她们的回答是可持续|全时漫谈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