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我们喜欢的——TOPYS专访《新视线》创意总监&主编 peng&chen

撰文/vivi 桃红小闪电@顶尖文案TOPYS


在2008年以前,我并不知道有一本叫做《新视线》的杂志。
直到它成功改版后的某一天,在学校街边书店货架上,终于看到一本封面不同于矫揉造作的美少男女或者无聊美好风景的杂志,打开塑胶包装袋,一股有态度的油墨味和前言里抱着白色猫的peng&chen的黑白照片让我再也无法忘记。
他们是工作中最默契的搭档,也是生活上最亲密的爱人。
他们是摄影师,艺术家,策展人,杂志主编,创意总监,也是严重的恋物癖患者。
他们认为这本杂志就是为他们自己而做。

夫妻+孩子

TOPYS:作为夫妻档共事多年,你们的体会是什么,生活和工作可以分清吗?
peng&chen:可能每个人不一样,就我们而言,挺享受每天在一起工作,可能因为我们分工不同,又彼此信任,遇到问题能一起解决,虽然也会偶尔因为工作吵架,但是极少,毕竟一起工作了10年,彼此会有更多的默契。
至于生活和工作,确实有时候很难分清,但是如果你把工作作为乐趣和玩,就不会觉得特别的累。只是做了父母之后,就觉得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但是这很难做到完美,现在我们希望留出一些固定的时间去完成一些和孩子的旅行。

TOPYS:有孩子之后对你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人生规划和理想会有很大影响吗?
peng&chen:其实有孩子,并不会对我们的人生规划或者理想有任何改变,但是有孩子后肯定会抽出一些时间来陪他,和他一起旅行,这其实是件特别好的事情。你会去尝试慢下来,和他一起去体会一些非常简单的快乐,可能没有孩子的时候是没法去体会的。


只做自己喜欢的选题

《新视线》(The Outlook Magazine)是现代传播旗下的一本创意文化类杂志。2002年在上海创刊。2008年7月,杂志改版,主编及总监为从意大利回国的创作组合peng&chen(彭杨军和陈皎皎)。


TOPYS:作为《新视线》创意总监和主编的一天一般是怎样的?
peng&chen:聊天,看东西,聊天,查东西,聊天,做东西。


彭杨军在检查底片 image © peng&chen

TOPYS: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完成一期《新视线》杂志的过程吗,比如从前期筹备,选题过程,对外联系,实地采编,和设计、编辑的沟通等等方面。
peng&chen:其实很多选题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确定下来,需要这么长时间是因为我们必须要想清楚怎么做和在什么时间合适做。比方说我们做莫斯科专题,这个题目两年前就定好,做方案有半年,前后去了3次拍摄和采访,回来做了2个月才出刊。当然,因为我们是月刊,所以我们当时是一边在做其他期的选题,一边同时做这个项目。
我们一直强调团队的工作方法,编辑和设计师基本会从选题开始就在一起工作,也参与到内容里来,包括找图,找线索。我们一直希望我们的编辑有设计师思路,而设计师有编辑的工作方法,类似导演调动各种工具和叙述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和图片,版式的组合。

TOPYS:对《新视线》做过长期的规划和定位吗?未来会有变化吗?有没有设想过几十年后这本杂志应该是什么样?
peng&chen:新视线在开始定位的时候,是创意阶层的杂志,就是给用创新来驱动生活和工作的人看的。我们的读者有设计师、艺术家、建筑师、互联网和娱乐业从业者、音乐人、投资人、广告人、生活家、电影人、创新商人、媒体人……就是那些希望生活和工作都很有乐趣,很有个性的人群。
我们希望《新视线》是一本有宽容度有启发性的杂志,不仅仅广播潮流,而是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创作,预知或创造潮流。可以用很多角度来切入,比方说经济、政治、社会、科学、历史、人文、艺术等等,看看事物之间的互动关系,新事物是通过何种化学反应诞生的。新视线每一期的选题跳跃性非常大,所以你可以说他一直在变,每期都在变,但是唯一不变的东西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

我无法想象十几年后这本杂志会是什么样,但我希望十几年后,我们现在做的依然留在读者的书架里。


TOPYS:有声音质疑说《新视线》内容有时候过于主观,缺失和读者的联系,你怎么看客观和主观?如何考量内容与读者的关联性呢?
peng&chen:其实我们从来不会去猜读者想看什么,我们只做自己喜欢的选题,或者极端点说,这本杂志就是为我们自己做的,只有这样,我才会特别兴奋每一期的选题,会特别投入和认真。就像很多同事会很奇怪我们俩为什么做了十年的杂志,为什么永远在嗨点上,可能因为我们从来就不觉得这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至于读者,说实话,如果是跟你一样价值观,相同品味的人,根本不用迎合,他们自然就会成为你忠实的读者。

TOPYS:合作过的人中,最欣赏的艺术家/设计师/摄影师有哪些?为什么?没有合作过的人中,最期待和谁合作?
peng&chen:太多了,这个没有办法一一列出来,因为新视线,包括我们从前年接手的大声展这两个平台让我们一直都在和国内外的艺术家在合作和交流。希望合作的人也特别多,我想这些仅仅是时间问题。与这些艺术家的合作是我觉得整个工作中最令人期待和兴奋的,这不仅仅是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你受到的启发。

TOPYS:会招什么样的人来这本杂志工作呢?
peng&chen曾经有一个人跟我建议新视线应该找一些成熟的编辑,我想她指的成熟是指有过工作经验的编辑,我是这样回答她的:成熟不是新视线招人的标准,新视线招人的标准是:开放的,充满热情的,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

FABRICA和《COLOURS 》杂志的工作经历

FABRICA-贝纳通集团传媒研究及发展中心
《COLOURS》杂志:季刊,成立于1991年,《COLORS》杂志始终以一种不同寻常的观点来审视事物并认为所有文化都具有同等价值
2006年,陈皎皎和彭杨军从上海前往意大利Treviso 郊区的贝纳通总部,接受FABRICA 提供给全世界年轻艺术家的学习机会。不久之后,他们获得了为《COLORS》杂志拍摄第70 期内容的工作。主题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北京。

《COLORS》杂志的办公室,建筑是安藤忠雄的设计 image © peng&chen

在意大利家里工作中的陈皎皎 image © peng&chen

TOPYS:在贝纳通FABRICA和《COLORS》杂志工作对你们的影响都比较大,FABRICA和《COLORS》杂志都致力于帮助年轻人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这段经历对你们有什么影响?

peng&chen: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充满活力和想法的人一起工作,受到的最大的影响是要随时解构自己和完全开放——开放是指你如何推翻你既有的知识系统和工作方法,既有的价值观和对一件事情的态度。我们非常认同《COLORS》杂志看待世界的角度,客观的,不带偏见的,认真地和世界接触、交流、纪录,不做结论和引导,把思考空间留给读者。

TOPYS:你们最欣赏的杂志?
peng&chen:如果就最喜欢,还是早中期的《COLORS》杂志,我想那些观念真的影响了很多人。

《COLORS》杂志的版面墙 image © peng&chen

北京专辑拍摄完后在暗房看冲洗的照片 image © peng&chen

北京专辑image © peng&chen

2007年peng&chen曾担任《COLORS》(意大利)创意总监和主编。《北京》是他们为《COLORS》杂志拍摄的一组摄影专题。查看《北京》完整专辑


恋物癖与良仓

TOPYS:很早就听闻杨军有收藏癖好,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藏宝库吗? 
peng&chen: 我们的确是严重的恋物癖患者,很多人开玩笑说这是我们做良仓真正的动机。我们收藏的很杂,不是只收某个类别,我们几乎每去一个国家就会去他们的旧书店,二手市场,古董店。所以现在我们的书房和办公室都堆满了这些收藏。比方说我曾经在伦敦收过一个冷战时期的西德军队用过的蔡司军事潜望镜,当时是驻守柏林墙的西德军队用来监视东德的,冷战结束,这些军事物资就几经周折流落到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手中。还有我们在柏林收过一台九成新的Dieter Rams的经典之作:Braun audio 310,这台机器在世面上已经非常少了。

peng&chen 收藏 image © peng&chen

TOPYS:和纸媒打交道很多年,为什么突然想起来做电商了呢,良仓有什么样的规划?
peng&chen: 6、7年前,我们有过一次非常长时间的讨论,是关于新媒体、网络、手机对人的影响,当然在那之后,我们有过很多次不同的设想。良仓一开始,是基于我们自己和周围朋友的需求开始的。就是我们这样的人,享受网上购物的便捷,但无法在网上有效找到有品味有个性有专业意见的物品。而周围的朋友的推荐就显得很有帮助,摄影师朋友推荐的摔不坏的硬盘,辣妈朋友推荐的好看好用的宝宝用品,在家居杂志做编辑的朋友推荐的新晋设计师设计的茶海…… 朋友就是臭味相投的人,所以通过朋友圈找东西就特别有效。
良仓我们对它的定位是一个品味趣味生活方式的平台,包含在线媒体、分享社区、商店、和孵化产品等几重属性。媒体部分我们把杂志般的精美制作用互联网的多媒体方式制作发布在良仓的网站、app和社交媒体上。社区里有各路意见领袖的物品推荐,比如韩寒、山本耀司、李大齐、张楚、张永和、田原……都是最好玩最有型的人。商店部分有全球有趣有品的设计师和品牌的店和产品,在良仓可以站内支付,可以要求特别的礼品包装。孵化产品部分是良仓和来自世界各地设计师合作开发的全新产品。我们并没有把良仓单纯定位在电商,而是一个发现和制造有品位有趣味生活方式的平台,让所有有志于此的人和品牌一起来分享和折腾。

TOPYS:良仓的东西你们自留率高吗?
peng&chen: 是的,本身就喜欢收东西,而良仓的东西又肯定是自己喜欢的调性,所以如果有合适的,我们就会为自己留一套,我们自己肯定是良仓大客户之一。


peng&chen 跑比走快,走比跑远

TOPYS:平时通过什么方式浏览和收集资讯呢,最近有在读什么书吗?
peng&chen:网络,杂志,书和旅行。
目前正在读山本耀司的《My dear bomb》和《黄帝内经》。

TOPYS:当事情千头万绪的时候,你们如何抽离现状而专注于当下工作呢?
peng&chen:有时候你会发现偶尔在飞机上,出差途中的时间,或者在咖啡馆里,这种垃圾时间有时候特别宝贵,你能想明白很多你在办公室里想不明白的事情,可能身在事情之中,在熟悉的环境之中,反而无法抽离出来去整体想一些事情。当你远离这些琐碎的细节,反而能看到大局。所以我会刻意留一些完全真空的时间给自己。

TOPYS:微博上关于二位的身份标签有很多,摄影师,艺术家,策展人,不同杂志的主编,创意总监,网站创始人,两位心目中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
peng&chen:刚开始,从摄影师,艺术家到做杂志,策展人,还是觉得很自然的转变,毕竟他们互相交集。到现在做互联网平台的时候,实际上有很大的转变,因为很多事情需要学习,思维方式也完全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些,需要更加开放地去面对很多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可能这个阶段是我们进步最快的时候。每个行业都需要自己的智慧,逻辑和工作方法,如果能把他们很好的结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TOPYS:我们经常能看到以peng&chen落款的文字、网站和studio。那么peng&chen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peng&chen:这是我们第一次个展时用的署名,其实我们也一直用这种方式去工作,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们俩共同完成的,各尽其责。我们除了新视线和良仓网站以外,还有自己的艺术项目和出版项目,这一部分是我们希望相对更加个人。当然也不排斥一些好的有意思的商业项目,比如像跟爱马仕的上下、新天地、EIN、耐克、奔驰等品牌都有过很有意思的项目合作。

TOPYS:给刚刚入行或想要入行的年轻人一些过来人的建议?
peng&chen “跑比走快,走比跑远”这是英国Tank杂志主编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还有就是,一定要选择最喜欢的工作和事情,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再还有就是认真做每一件事情,哪怕有些是看上去不重要的事情。



编后记: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彭杨军和陈皎皎都当得起“年轻有为”几个字。

而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需要以一颗年轻的心去体验、去奋斗。

时代交替必然会牺牲一些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却也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脱颖而出。

选择自己真心喜欢的事业,并为之付出全部努力。

一起加油吧,少年!


感谢《新视线》peng&chen接受TOPYS的专访。

本文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归顶尖文案TOPYS(http://www.topys.cn)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peng&chen 彭杨军 陈皎皎 新视线 topys 专访
只做我们喜欢的——TOPYS专访《新视线》创意总监&主编 peng&chen
桃红小闪电
2014-05-05 16:07:48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爆火15分钟的数字艺术家,是怎么捕捉到那一刻的?|全时漫谈
“究竟什么书,非得在陪我散步的时候看?”
“四十年前,他用一把公园长椅向我求婚” | 灵感手抄本
年度最热cult片,连官方售后都这么惊悚?
绊住路人的“猜单词挑战”,答案就在题目里?
游戏没玩儿,但这广告真的燃
三年了,“社群”还能嚼出什么新滋味? | CCC成都社群大会回顾
猫的可爱,是群众意见|灵感手抄本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