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下的中国品牌怎样突围?
中国市场近二十年的发展是以西方跨国企业品牌全方位崛起、中国企业品牌总体弱化为其基本特征的,导致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品牌运作低下是因为源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错误的品牌意识。 有一只鸡和一头猪合伙开饭店,双方各占50%股份。鸡对猪说:“我每天下一个蛋用来炒菜,你每天割一块肉下来炒菜”,猪认为合理:“同意”。饭店后来开大了,这个饭店的股权最后会归谁所有呢?毫无疑问会归鸡,因为猪最后一定会被割死! 这个故事在企业运作中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外国品牌是鸡,中国企业(中国市场)是猪。中国企业如果不做品牌,就会是猪的结局!中国企业和外国品牌合资绝大多数结局也是如此。 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处在不降价卖不出去,降价又没有利润,还容易遭到反倾销的尴尬。其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没做、不敢做或不知道如何做自己的品牌。 经济之争,核心是品牌之争;品牌之争;核心是企业运作能力的较量。美国人之所以强大,因为他们有属于自己民族的强大的品牌;日本人之所以厉害,因为他们有属于自己国家的强大的品牌。中国企业为什么不厉害,因为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属于中华民族的强大的品牌!“‘做世界加工厂’是西方人送给中国的一顶高帽子,刚戴时很舒服,时间久了就有害了”,《欧洲时报》评析道。 阻碍中国企业品牌运作的有如下十大误区: 误区之二: 误区之三: 当一个外国企业告诉你,他生产的手机,实行的是6西格玛管理,产品的缺陷率在百万分之三点四,也就是说,生产一百万个产品,最多只有三点四个产品有缺陷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首先感到的是震撼! 误区之四: “规范,还有你的机会啊?如果中国市场都像欧美那样,每个行业被几个三五个品牌垄断,你还能做什么?” 不规范,恰恰是中国市场最大的魅力所在! 误区之五: 与发起“洗牌”运动的企业愿望相反的是,绝大多数这些企业顺着这条路似乎越走越艰难,因为这些企业牺牲了企业必须的利润。 在这同时,有些规模相对小的企业由于坚信“三个品牌存活论”,一些本来做得不错的品牌却信心不足,不敢于竞争。认为自己实力弱,没办法在竞争中最终成为三五个品牌中的一员。于是不敢突破,甚至缴械投降。有些企业更是主动或胆怯地将中国企业自己几十年内辛苦培植出来的品牌拱手相让,被外国企业无情地埋葬。以至实现一些西方跨国企业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恐吓。 事实上,中国市场的不均衡导致中国市场每个行业至少可以容纳数十个品牌,而不是西方理论告诉我们的三个品牌。道理很简单,中国的一个省就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国家,甚至是很大的国家,比如一个河南省的人口就相当于三个法国的人口。 中国人口之众、地区发展水平差异之大、消费特点差异之大,一个行业中如果只有三五个品牌,绝对不可能满足差异如此之大、如此之杂的消费需求。如果说在欧美一个国家的一个行业竞争的最后结果最多可存活三五个品牌,那么在整个中国的一个行业最少可存活几十个品牌。 误区之六: 误区之七: 误区之八: 结果,回答得很零散:还行、有面子、云南、贵、大企业、少数民族…… 再找出十位抽万宝路牌子香烟的人,然后问他们吐出烟时他们感受到什么?”这十个人中的回答是:粗犷、男人、牛仔、力量、勇敢、本色……这些回答清晰地指向一个内涵:男子汉精神。这种有内涵,建立清晰的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品牌才具有持久撼动力的品牌,这才是持久感召消费者使用他们产品的品牌。 大量的中国企业的品牌都在表达企业自身的理想或愿望,这种自说自话的口号,即使不使消费者反感也带不来销售的持久召唤力。 做个广告就是品牌 这也正是大量企业不敢做品牌的原因,因为只要一动广告就要花大量的钱啊,把品牌运作结简单地理解为大量投放广告。其实恰恰相反,品牌运作完全可以不打广告。 品牌与广告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这时候,大爷、大娘会马上开门吗? 这时候,外面的人需要做什么呢? 那“他是小张,我是小王”这句话是什么呢? 广告是吆喝,广告的吆喝能引起立刻的关注而不能产生立刻的信任。 误区之十: 品牌的本质就是建立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绝大多数企业的失败是失败在这个层面,而不是技术、规模和成本上。 中国1700个深具中国文化传统力量的老字号品牌,70%已经消亡,20%经营惨淡。如果这个局面持续下去,整个中国的经济将走向空洞化,我们的民族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所以修正误区中的错误,我们就会有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