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何谓工匠精神】家乡考察报告 3#人物 —— 敲敲打打一辈子 沈大伯

沈大伯,81岁,眼不花、背不驼、精神抖擞,信耶稣,每个礼拜天去塘栖耶稣堂做礼拜。吃过中饭后,他都会按时来到水北老宅开门迎客。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客迎大伯”,大家都喜欢驻足在“沈氏元木”,欣赏传统手艺的精湛,同时感叹岁月逐渐洗去了这些老手工工匠的光环。


等大伯掀开门板,换好工作服,开始坐在斑驳的工作台前,开始了一个下午的打磨。沈大伯笑嘻嘻的告诉我,他12岁开始学箍桶。年轻时,到家家户户箍桶做工,一天领薪水1块5毛9,东家会包吃饭、包喝酒、包吃烟。后在集体企业塘栖木器厂工作,然后下岗自谋职业。至今箍桶69年,看大伯的工作台,被打磨的油光锃亮,就能感觉到一个老工匠工作台的神圣。


为了配合我了解箍桶过程,大伯特意从最初的劈木开始,历经钻孔——钉木砧子——圈板——抠槽——做底托——箍桶——打磨等工序(这是我看了一遍后自我诠释的工序,非专业,待后续介绍工序整体过程),2个小时后,做出了一个小脚桶。做了半个世纪的工匠,面对自己的每一个作品,都能发自内心的感到满足和欢乐。

在箍桶时,有几个小孩跟着父母驻足观看,大伯看到后都会停下做工,半开玩笑的问孩子,你愿意来学吗?我教你啊!小孩都会腼腆的半缩回去,表示为难的不愿意。大伯哈哈大笑:“你要好好读书啊,考大学,读博士,当官当老板,别和我一样做个苦手艺人哦!”我不知道,这是老工匠对下一代的祝福,还是对时代车轮飞速向前的无奈。我更不知道,这是大伯对自己的嘲弄,还是对当今社会的嘲讽。

这个时代,开始让我们忽略手作,崇拜标准化、机器化以及快速的时尚,让我们忽略以前沉淀下来的生活习惯。其实,木桶做的饭锅蒸米饭是非常香浓可口,用木桶洗脚洗澡也有利于身体保健,杉木的自然成分也有利于稻米的存储……但是,这一切在我们追求现代化的脚步面前,都是脆弱的不堪一击!幸好,现在已经有一股力量在追寻、挽回传统,他们也在享受传统文化和生活带给自己的内心充安宁。其实,我也一直在追寻一种能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方法,但是都无捷径可寻,万能的年轻人,你有办法吗?

一个下午的工作完毕,大伯起身擦汗准备休息。在我的要求下,沈大伯拿出他深爱的工具,所有的工具都已经被时间打磨的最适合主人的拿捏。沈大伯呢喃道,做工不能偷懒,不能投机取巧,不能异想天开,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保证完成标准动作,工匠没有其他,唯有认真和恪守。

我想,所谓工匠精神,无非就是如此。对乐于花拳绣腿、点到为止的我们,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这是我的第三份考察报告,沈大伯年岁已高,大伯的老伴劝他不要出来干了,家里子女都很孝顺,有一天我看大伯回来,他兴冲冲的说今天是父亲节,孩子请他外面吃饭,他要赶回去洗个澡换个衣服。和大伯一同跨过广济桥分开,一路上他跟我讲,只要他还做的动,他还是想坚持开下去。其实,我知道,他确实想带个徒弟。


我会坚持考察我的家乡,并努力改变我的家乡,探究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播和继承。我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更多的青年,回到自己的家乡。也邀请你们来我的家乡,和我一起改变自己,改变塘栖。

我的微博及微信公众号是“恒昌森”,我会及时更新我的考察工作,已经有很多朋友来帮助我,用自己的才能帮助老店铺、老工匠们保存、传播和改良传统生活方式。


家乡考察预告NO.4:

【体会最淳朴的温暖】家乡考察报告 4#人物——40年“蜂人”王大伯




家乡,考察,工匠,箍桶,年轻,回乡
【告诉你何谓工匠精神】家乡考察报告 3#人物 —— 敲敲打打一辈子 沈大伯
恒昌森
2014-07-01 09:23:00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定格在热成像里
计划精神过冬,是时候让“死人微活”了 | 太阳底下
祝我们热烈地活,也能敞亮地谈论死亡。| 灵感手抄本
时光飞速向前,而我只想回到千禧年的旧梦里|好物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