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最淳朴的温暖】家乡考察报告 4#人物——40年“蜂人”王大伯

文/恒昌森


王阿松,塘栖宏畔人,71岁,40年的养蜂经历, 是塘栖第一代蜂人,改革开放前就在超山林场从事养蜂工作。年轻时,带着蜂箱,全国各地追逐花的足迹。随着年纪的增长,现在还在塘栖坚持着自己的甜蜜事业。我和王大伯相遇,是在塘栖的农贸市场,在我的镜头中,突然发现一个安静的大伯坐在角落,认真的从蜂箱格栅中挑着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那就是蜂王浆。


和王大伯简单的交谈中,我就能感受到他对养蜂事业浓浓的眷恋和丰富多彩的故事。王大伯拉住我,与我说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想告诉现在的年轻人,真正的蜂蜜、蜂王浆是怎么来的,它们又是怎样的形态。王大伯说,他在菜场摆摊20多年了,来的都是回头客,因为大家觉得他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就是一块“真不二价”的招牌。我和王大伯约定,一定要到他的蜂场去看一看,大伯欣然答应。

王大伯每天上午10点在菜场收摊,回到自己的蜂场打理,和老伴一起骑着电动三轮车穿梭在菜场、蜂场和家之间,那份平静和默契一直打动着我。王大伯披上斗笠,逐个查看蜂箱的瞬间,我觉得那一刻真的是最美的。都说一个地方有好山好水是一种美,但是我始终觉得一个地方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人们才是最美的风景。大伯仔细的向我讲解蜜蜂、蜂蜜的一些奥秘,我就像他传授40年积累学识、经验的学生一般,努力的汲取着大伯分享的每一份点滴。说到不懂的地方,大伯撕下一块硬纸板,用笔在上面给我写下养蜂的一些专业术语。我终于明白,蜂王、工蜂、雄峰的关系,蜂王浆和蜂蜜都是如何产生及采集的等等。那一天中午的考察,我的大脑飞速旋转,快速记录,拼命的吸取营养。

蜂场出来已经接近下午1点,大伯一定要请我去他家坐坐,吃个便饭,虽然我路上已经吃过,但是还是欣然答应,我想这是两位老人对我最好的褒奖。大伯的家很宽敞,是传统的农居,天井花坛边的一张小桌子,就是我们吃饭聊天的最佳场所。大伯到家后,从今天蜂场里拿回的台基条(产蜂王浆的地方)中,慢慢的挑出蜂王幼虫及蜂王浆,大妈就在厨房间熟练的操控着一切。卤鸭、番茄炒蛋、咸菜、笋干葫芦以及一道特产——蜂幼虫炒蛋,就是那天中午款待我的家宴。我刚落座,大妈就夹给我一个鸭大腿,至今都觉得我有多久没有体会到陌生人之间瞬间的温情。平日,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我们,都戴着面具设防,朴实的信任和真诚的交流才是我们最缺乏的生活体验。


饭后,大伯带我进入他的仓库,都是大桶的蜂蜜以及放在冰柜中的蜂王浆、花粉等宝贝。大伯说,他现在只有一个人,每年只能做4500斤的蜂蜜以及少量蜂王浆。他告诉我,现在坚持养蜂的人越来越少,它又是一项无污染、利于健康的绝佳好事业,为何得不到更多的支持?我瞬间感受到大伯给我的期望和压力。其实,我们真的该为这些即将消亡的好、事业做些贡献,真的该为这些坚持做好事业的好人做些贡献。临行,大伯一定要坚持送我一瓶蜂蜜和蜂王浆,这也许是他对我最好的鼓励。

过几日,我再去看看大伯、大妈,我还想去他们蜂场看看,还想去他们家蹭一顿午饭。因为,他们给我的不仅仅是养蜂人的坚持,更是一户平常百姓给予我的温暖。

这几个双休日,我都会去菜场转转,也去大伯的家里坐坐,给他带点水果。大伯、大妈看到我,都会很高兴的招呼我留在家里吃饭。大伯跟我讲,这几周我来看他的频率比他儿子都高,说笑的同时,大伯拉着我到院子里坐下聊天。因为,我们和王大伯有一个梦想,就是让王大伯带上徒弟,扩大蜂场规模,告诉现在的人蜂蜜是怎么来的,它又应该是什么样子。

现在,恒昌森青年团已经有设计师牵头,组成了拯救王大伯蜂蜜项目小组,我们会力争在中秋节前推出我们恒昌森的首个拯救商品——王大伯蜂蜜。所有销售所得,都会以【恒昌森青年基金】的形式存在,用于下一个项目的考察和研发。

我会继续我的家乡考察,努力发现更多的问题,我们的团队正在得到很多有识青年的加入,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们的微信及微博是“恒昌森”,大家可以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工作动态。


家乡考察预告 No.5——【生活才是你的主业】家乡考察报告 5#人物——老顽童吴老


家乡,考察,蜂蜜,年轻,回乡,拯救,传统
【体会最淳朴的温暖】家乡考察报告 4#人物——40年“蜂人”王大伯
恒昌森
2014-07-07 09:06:29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定格在热成像里
时光飞速向前,而我只想回到千禧年的旧梦里|好物
祝我们热烈地活,也能敞亮地谈论死亡。| 灵感手抄本
计划精神过冬,是时候让“死人微活”了 | 太阳底下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