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6年美国《Make》杂志在加州举办了第一届Maker Faire后,经过十年的发展,Maker Faire的足迹如今已经遍布全球各地。去年六月,小编在深圳参加了Maker Faire制汇节,感受到了许多国内创客团体的激情与理想。今年五月,我们来到了Maker Faire的发源地,在湾区的San Mateo小镇亲身体验了一把全民狂欢的创客聚会。那么,中美的Maker Faire到底有何差距?中美之间创客文化的差异又在哪里呢?
▼ 全民狂欢 VS. 创客自嗨
在本届湾区的Maker Faire中,小编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全民狂欢。相较于国内Maker Faire的参展观众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主,参加湾区Maker Faire的观众可以说是老、中、青三代齐上阵,其中尤其以带着小朋友来玩耍的父母居多。同样地,这种群体年龄的差异性也体现在了参展商方面。参加国内Maker Faire的创客大多是年轻人,而在湾区的Maker Faire上,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正在读小学的小朋友,都热情地向观众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乐此不疲。不管是租一个展位,还是带着自己的展品沿路游行,美国的“创客文化”对创客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包容和支持,他们被鼓励展出自己的作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和认同。
(骷髅机器人)
而在国内,创客可自由发挥的程度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也许随意摆放展品就会被拿走没收,也许没按规章流程走所有的努力就可能白费。由于文化形式和开放程度的不同,中美创客所处的环境也截然不同。
(创客的手工自制赛车)
▼ Fun-oriented VS. Profit-oriented
在湾区的Maker Faire上,我们会发现许多创意十足、设计新颖的好作品,可是每当我们问起展品的使用场景时,有的创作者会突然爽朗地笑起来:“I just made it for fun”。这些“平民”创客的创作目的十分单纯,只要是他们觉得好玩的事,他们就会愿意去做。无论是小朋友的自创项目,还是大公司的科技产品,他们的创作动力都源于内心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以及试图让生活更加美好的热情。
(纸箱机器人)
相较于美国“零门槛”的创客文化,国内对“创客”的定义似乎更贴近“创业者”的概念。除了工程师和设计师外,资本在中国的“创客文化”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与美国以“乐趣/创意”为导向不同,国内的创客更加偏向于以“利益”为导向,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纸胶带做成的物件)
▼ 创作品大杂烩 VS. 智能硬件为主
在国内的Maker Faire上,我们会发现客们或多或少地给自己的作品增添了科技成分,大多数的展品都是智能硬件类的作品。而在湾区的Maker Faire上,展品的种类则更加丰富有趣:除了如今在科技展会上频繁亮相的无人机、3D打印机等科技类产品外,不同年龄层的创客们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从毛绒手作到机械手臂,各类展品让人眼前一亮。在这里,人人都可以是生活的创客。
(超萌的手工展品)
▼ 创客培养 VS. 创客扶持
来到湾区的Maker Faire,你一定会看到许多活泼可爱的小朋友睁着好奇的大眼睛饶有兴致地流连于各个展位,你也一定会惊讶地发现有些小朋友已经站在了展台后,昂起小脑袋骄傲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小编就在展会上发现了一个制作发光多肉盆栽的小男孩,也在一个小女生的指导下,学习到了由棉花到毛线的制作过程。得益于美国创客文化的发展和美国民众对于创客精神的认同,许多家长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创客精神,这一点从在美国逐渐流行起来的STEM教育理念中也可以看出来。
(青少年小朋友在操控一个小机器人)
而在国内,创客文化作为一种舶来品,最近几年才慢慢开始出现。虽然国家的创新创业已在蓬勃发展中,政府也加大了对创客的扶持力度,但综合比较起来,目前国内的创客环境还不够理想,创客的眼界也有待开阔,过于商业化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创客们创造力的发展。
(对启蒙编程产品Gimme the Code很感兴趣的小朋友)
▼ 小结:创客低龄化 人人皆是贡献者
在湾区Maker Faire,无论是对创造感兴趣的小朋友或青少年,还是规模化的大公司,他们都是Maker Faire的贡献者。而创客的低龄化趋势更是反映了美国的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对于小创客的鼓励、支持和不遗余力的培养。反观国内,中国的"创客文化"还不够成熟,STEM教育的理念仍不够普及,不过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对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希望中美两国的创客可以多多学习交流,毕竟,全民创造才是我们最期待看到的景象。
作者介绍:LeMore营销实验室(微信公众号ID:LeMore_Lab),成立于硅谷的智能硬件海外推广与营销平台,发掘有价值的产品和人才,洞察最新海外营销趋势,分享最实用的营销工具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