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kie77@TOPYS
奉献就像滚雪球,你帮我,我帮他,流动向前。小时候的我深中乐于助人的鸡汤毒,如今记忆力再渣渣,每每提起以前帮助过我的人和事眼里都常含感恩。
条春伯大概是影响台湾导演兼作家吴念真最大的一个人。他抽出派克钢笔帮别人写信时的样子,他把《尺牍》交给吴导选他当继承人的时候,以及他言传身教如何避开刺眼字样讲好故事的道理,吴导都历历在目,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吴念真。
吴导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他认为是大知识分子的条春伯对他说,“你有能力的话,你应该替旁边的人做些什么。知识不光是用来谋取利益,知识是可以用来帮助别人的。”于是,他选择成为一位giver(给予者),带头发声感谢启蒙先生条春伯。
这也是一场由104希望基金会发起,以帮助为名的社会运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报纸上说年轻人太浮躁,动不动就想离职。而今,“90后不靠谱不懂坚持,00后……”等等批判的说法也依然存在。这场运动希望为老辈人和年轻人创造一个破冰的机会,化解社会人才断层、需求落差的问题。年轻人该反思,社会也得想想,是不是对新一代们太过于严苛?前辈后辈到底什么仇什么怨,不能好好沟通,一起推动长江的浪潮。
104基金会的执行长黄于纯说,谩骂和抱怨显得多余而无效,台湾需要这场“Be A Giver”的运动。当各行各业前辈站出来,多一点引导和帮助,向Taker传承专业技术与人生态度,或许这个世界就能稍微不那么令人绝望。
著名广告导演罗景壬曾参与过另外一项计划,却有相似的使命感。他说,唯一促使他加入的动机,是关于世代焦虑。“我急切盼望台湾的年轻人更加自信:纵然多数人认为上一世代垄断资源,我却明确认识,也有许多人愿意给出去、趴下去,只等你们踩上来”。
宝哥张雨生教会了阿妹,“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黄子佼无比感谢曾经为他拍桌背书的张小燕;
林怀民希望,在下一代的骄傲中,能有我们的努力。
我们都可以成为那个提供巨人肩膀的人。不妨想想,当初是哪个师傅把你领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