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为吃饭排过几小时队,算什么中国人

TOPYS编者按:
「三三有梗」专栏,是TOPYS网站的常设专栏,作者网易王三三。一档无梗不欢的栏目。秉持不理性、不客观、不中立的梗直态度,为你解读这个不理性、不客观、不中立的世界。

最近午饭后正是三三春困夏乏的时候,同事突然递来一杯“喜茶”:“三三, 今天也要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哦!”三三感动得涕泗横流,打起了十二万分精神,喜茶这么难买的奶茶都能给你买来的同事,还有什么理由不一起好好工作呢?三三反手就是一个疯狂码字。

01 / 什么是“吃力”

吃力,即吃货的力量,是当代生活中人们为了一杯奶茶排几小时队伍而不自知的意志力。“喜茶”是一家网红奶茶店,也是最近最能检测一个人“吃力”的热门食品。这些奶茶控的吃力有多惊人呢?排队几小时不说,还一度把喜茶逼到了“实名购买,限购两杯”的境地,并催生了“奶茶黄牛”专门卖排队位。


对大部分中国吃货来说,吃饭排队不算排队,是等位。吃东西的事,能算排队吗?我们每天都是“吃力”满满的一天,区区喜茶,不过是乌云冰淇淋奶酪面包吴裕泰抹茶冰淇淋鲍师傅糕点海底捞火锅历史长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02 / 人对吃为什么这么执着?“吃力”是我们的种族天赋吗?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把一个人的0~1.5岁划分成口唇期(oral stage),这个时期里我们的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此时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所以爱吃的朋友们不妨回家问下爸妈,小时候是不是不让自己乱咬东西。

人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所谓食色性也,那中国人的“吃力”是怎么一步步“进化”的呢?早在2万年前,中国江西仙人洞就有用于烹饪的陶器,那时世界上的人类还处于采集狩猎时代,在这种纯粹靠运气吃饭的时代,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类都茹毛饮血的时候,有一群中国人,正在用陶器做饭吃,这就是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


农耕文明本质上是靠天吃饭,不断的天灾人祸之下,人口迁徙和饥饿给食物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烹饪的多样性。比如,西方人不吃的鸡脚,在物质匮乏的中国古人看来,就是绝好的蛋白质来源。同时,封建体制影响下商人阶级地位很低,却掌握大量钱财,那就在吃喝上想着法子高人一等,南方许多名菜都是商人为了招待官员而产生的。

中央集权制度造成的官员跨地区迁移的现象,也为各地美食基因杂交和美食创新创造了条件。清乾隆时期,宦游浙江的四川人李化楠在做官期间,用闲暇时间收集家厨、主妇的烹饪经验。他的儿子李调元将他收集的厨艺经验整理出来,刻版为食经书《醒园录》。这本书搜集了江浙家厨和中馈菜的38种烹调方法,对后来崛起的现代川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现代川菜的诞生与“流官”制度是分不开的。

真是穷则什么都吃,富则变着法吃,这“吃力”能不加深吗?吃即是“局”,能不认真对待吗?

另外,龚鹏程在《生活的儒学》一书中说:“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禁食范围最窄,几乎什么都吃。”中国秦汉已建立早熟的政治体系,很早就建立起了世俗政治主导的社会秩序,相比西方,中国社会的宗教性最为淡漠,禁食并不严格。而儒家又坚定秉持关注此世生活的信念,除了某些特殊仪式期间有饮食禁忌,并无特定的严格戒律,所以我们在吃这件事上能肆无忌惮地发挥创造力。

03 / 我没有想吃啊,我就是想认识一下

“不要挑食”就像中国人的源代码,在孩童时期就由父母根植在我们思维里。“吃力”如同一种思维定式,对吃的执着悄无声息地牵引着我们的思维,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往往都要情不自禁问一句“能好怎”(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吃力”培养出了上到上古神农尝百草,下到知乎解读量子学,围绕“吃”来科普的态度。

先秦古籍《山海经》里在介绍鸟兽时,末了多用“食之”评价,如“名曰余鸟...食之不疽”、“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其中多何罗之鱼...食之已痈”、“其音如鹊...食之不瘅”等等。

更不要说《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1892种不同的食物,从形状、气味、口感到毒性、食用方法一应俱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吃不了。现在不少儿童百科全书也延续了这种“是什么,什么样,怎么吃,有什么疗效”的科普套路。

反之对于一些门外汉,想了解一门学科但不知道如何提问时,“吃了xx会怎样”这种空手套科普的方式也能使自己的求知看起来自然一点。

微博上有一种认证叫“科学科普账号”,不少大V专门解读自然知识,比如大家熟知的博物杂志君(然而他的微博也有770条提到“吃”)。他们各有擅长的领域,向他们提问时加一句“能好怎”如同知乎一句“谢邀”,已成为一种当代问答界不成文规定

那这些给我们科普知识的科学家们在干什么?当然是科研之余好好吃饭啦。

2012年大连理工大学一些教授通过监测全世界科学家上百万条下载科学论文的时间数据,分析得出一些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规律。

蓝色曲线)能看出美国科研人员是全日型,即使凌晨也有人工作,(橙色曲线)德国科研人员是日型,晚上基本不工作。而中国的绿色曲线,在午餐和晚餐时段都有明显的文章下载低谷,中国科研人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以食为天”。

三三不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历了什么心路历程,但可以猜得出第一个用诺基亚砸核桃的人应该是被“吃力”蒙蔽了心智。

三三有梗,网易新闻
没为吃饭排过几小时队,算什么中国人
网易王三三
2017-05-05 16:28:01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计划精神过冬,是时候让“死人微活”了 | 太阳底下
祝我们热烈地活,也能敞亮地谈论死亡。| 灵感手抄本
定格在热成像里
时光飞速向前,而我只想回到千禧年的旧梦里|好物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