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人看建筑展吗?| 「安藤忠雄:挑战」特辑

12月中旬,我们有幸赶在安藤忠雄个展「安藤忠雄:挑战」闭展前,奔赴东京国立新美术馆一睹这位“清水混凝土诗人”的作品风采。作为东京国立新美术馆开馆10周年担当大展之一,现场展出了近百份安藤忠雄建筑资料,包括实物图、手稿图、模型等。其中1:1 还原的光之教堂以及直岛计划俯瞰模型装置吸引了最多现场观众围观。


△安藤忠雄与光之教堂©荒木经惟


安藤忠雄先生亲自下场担任语音导览解说,感情充沛。他在讲解的一开始便强调,“建筑展大多回顾展,本展不是回顾展,而是怀着对未来的期望。” 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担忧,“真的会有人看建筑展吗?”


展馆外有秩序排起的长龙以及每个展位前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展馆外排队的观众©姬晓


展览共分6个章节,内容紧凑丰盛,完整浏览大概需要将一天都浸泡进去。既然大展已经结束,不如来看看TOPYS悉心为你整理的观展笔记,弥补不能亲临现场的遗憾~



序  章


不想当拳击手的旅行家最终成为了建筑师,安藤忠雄的艺术人生可堪传奇。展览的入口处便带我们走进建筑师的日常生活,揭秘安藤先生的设计工作室原型以及他在成为建筑家之前环球旅行的见闻。


大淀工作室模型


安藤忠雄的大淀工作室原本是他为客户设计的一套住宅,戏剧的是,原本住在这里的夫妇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对于四口之家来说这套住宅就显得太过狭窄。于是安藤忠雄选择买下这栋房子作为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前后历经四次改造,变成今天的样子。


展览现场除了草图和木质模型外,还完美还原了工作室的场景。据说,大淀工作室内禁止使用手机、邮件甚至传真,工作室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就是五台公共电话。安藤先生就坐镇中庭的底层,在这个开放式的空间内,员工的一举一动都能尽收眼底。(你说可怕不可怕?)


大淀工作室书墙©姬晓


安藤先生还将外出游历的旅途见闻都记录进了照片和速写中。安藤忠雄的许多建筑理念自然也是受到了世界各地建筑的影响——譬如那栋闻名于世的作品光之教堂,对光影的巧妙运用,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安藤多次造访法国朗香教堂之后所受到的灵感启发。


或许是受到了前辈的影响,周游全国甚至世界、并用地图来记录自己的游历路线已成为不少建筑师的共同爱好,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工作方式。


出发点、住宅

   

现代主义建筑泰斗柯布西耶就曾说过:“住宅是用于居住的机械。” 深受柯布西耶的影响,对于安藤忠雄来说,

建筑的起源正在于住宅。通过设计住宅,安藤奠定了自己标志性的建筑风格,即保留建筑表面的清水模混凝土,极简的几何形状,与自然共生。这一部分展示了安藤忠雄设计的100多个住宅项目,其中包括早年最出名的作品住吉的长屋,以及最近在海外风靡一时的曼哈顿152 Elizabeth Street 高档住宅楼。


△住吉的长屋实景图(1975)


住吉的长屋作为安藤的出道之作,以最明快的方式呈现了他对城市住宅的理念。当然,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建筑模式也使它背负了巨大争议。用安藤先生自己的话来描述便是:“拼尽全力去完成,得到的评价却糟糕透了。”


住吉的长屋有多“糟糕”?安藤划出了一块完全露天的中央区块作为中庭,不仅切断了住宅内部动线,还四处透风,下雨天得撑伞走到厕所。


如此安排之下,安藤先生其实是希望能在有限、狭小的空间内注入自然。因为自然会带给住宅超越单纯功能性的感动及生活的真实感。至于居住其中的人究竟要如何克服刮风、下雨带来的不便?安藤也只能给出直男式的鼓励:“多穿衬衫。”


在安藤看来,“所谓住宅,应该是呈现每个居民梦想的地方。真正的富裕并不是单纯的便利、舒适,而是就算在有限的空间中也能创造出丰富。”


有意思的是,事隔20年后,委托人依然没有改建住吉的长屋,保留了原有的设计。安藤的建筑作品能带给我们最大的现实意义之一,或许就是让居住者思考,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居住方式。


△住吉的长屋模型及画在桌面上的草图©姬晓


小筱邸实景图(1981)


△观展游客在认真素描小筱邸建筑模型©姬晓


△4×4住宅实景图(2004)


安藤忠雄在纽约的首个建筑作品,坐落于繁华的曼哈顿下城区,因其占据了整栋建筑第三层的东半边空间,而被命名为 Residence 3E。整个建筑仅用了三款最基础的元素——铁、混凝土和玻璃便打造出一个沉静的居住空间。


 △Residence 3E实景图


by  NOWNESS


对比出道之作住吉的长屋和最新力作曼哈顿 Residence 3E,一新一旧,一立足日本一走向世界。安藤忠雄的建筑风格似乎一直走在流行的前端,经得起时间的打磨,也耐得住世界目光的审视。安藤先生表示:“思考住的意义总能让我回到原点,把我推回建筑为何的命题。”





只有当大自然的光和风投射在他所创造的空白画布上时,安藤先生的空间意识才能被真正实现。在这一章节,共展出了6件安藤忠雄的教堂作品。其中备受瞩目的光之教堂1:1模型也在展馆户外亮相。


△光之教堂1:1建筑模型©姬晓


保留了原版的建筑外观,光之教堂1:1建筑模型内部化繁为简,穿过十字架切口的光在黑暗中浮现。据说,光之教堂的预算相当严苛(仅3500万日元 ),连屋顶都得依靠赞助商赞助。建造过程中,安藤还曾与客户就十字架要不要封窗户起了争执。他主张不要在十字架的镂空空间里装玻璃,理由是“如果内心觉得冷,就很适合大家聚在一起” 。结果被大家以“安藤先生不要说这些歪理啦!”驳回意见,封上了玻璃,还装上了空调。(哈哈哈哈)


此次在国立新美术馆展出的等比模型则是完全按照安藤先生的想法建造,拆除了玻璃。(真是个固执可爱的老头儿)当冬日的阳光和风都透过混凝土的缝隙,室内果真和想象一般……美丽冻人。


△光之教堂等比模型室内©姬晓


△水之教堂实景图:水之教堂是安藤先生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结合的开端


△涩谷广伟教堂实景图


对建筑而言,光线常常是重要的主题,每个建筑家处理光线的方式都不一样。而安藤先生坚持,建筑的关键在于让身处其中的人能长时间铭记于心。象征性的光十字架,可以成为以祷告为目的而聚焦在教堂的人们的心灵指标。它不仅仅是美,还得拥有震慑人心,与灵魂对话的力量。



留白空间


丰富的旅途经历,让安藤得以观察到不同城市中建筑与人的关系。安藤忠雄希望能在一些城市项目中刻意制造一些“留白”,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挖一个洞”,人们便拥有了更好的交流空间。


这个区域,涉谷东横东急线车站、表参道之丘、东京大学情报学馆等都市建筑资料都在此展出,上海保利剧院的模型也以其极强的存在感,引起了观展游客对它的好奇。


△上海保利剧院模型细节©姬晓

据说是安藤在考察过实体建筑后,称之为他在中国"所设计作品的最好体现"。


△表参道之丘实景图:

在很难处理的建筑腹地,利用一整排的桦木树和分三阶段渐次降低的建筑楼层来调和景观。



解读场所


20世纪80年代后期,安藤忠雄开始尝试将建筑物融入丰富的自然环境之中。这些作品大多美丽而大胆,更因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而显得更加独特。


此部分展示了安藤先生一系列环境一体型建筑,其中最吸引我们关注的是“直岛计划”及对北海道泷野陵园的巧妙改造。


△直岛计划俯瞰模型


展馆内专门辟出一块独立的区域来重点展示贯穿30年的直岛计划。用木屑堆砌出直岛的形状,安藤先生的建筑作品错落分布于小岛之上,与周边环境完美契合。


安藤与诸多艺术家合作,使原本的工业小岛摇身一变成为艺术直岛,包括 Benesse House、地中美术馆、李禹焕美术馆、南寺等艺术场馆的出现,艺术不再受建筑的束缚,整个岛上成为人与自然,人与艺术对话的场所。


有很多艺术家亲临直岛进行作品的制作,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决定其展现的舞台,他们在作品常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现身。其中也有事前没有任何计划,突然灵光乍现完成的作品。而那种想要为别人做出些什么的氛围,就是直岛美术馆最有特色的地方。


△头大佛实景图



安藤忠雄设计的泷野陵园,别名“头大佛”。顾名思义,从远处第一眼只能看到大佛的头,你只有找寻入口才能一窥全貌。


据安藤介绍,原本只有这一座大佛孤零零地伫立在山林间,毫无人气。后来在大佛四周围上了人造山丘,山丘上还整齐排列了 15 万株薰衣草,花季这里会是一片紫红色花海,冬季这里则被冰雪覆盖。一年四季都有奇观。隐佛即显佛的意境也借由这个作品展现得淋漓。


如果佛像和景观都是安藤一手打造,还只能说声壮观。但事实上安藤做的,是给原本“过于”亲民的佛教内容,增加了一层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感,这其中的洞察更令人赞叹。


△雪后的头大佛模型©姬晓

头上像顶着条毛巾,手里像捧着块烧饼,非常可爱


△头大佛建筑草图©姬晓


曾有人表示被这个作品震撼,评论十分到位“一般人想不出这种生猛招数,只有像安藤这种拳击手出身的建筑师才敢于突破禁忌、超越传统。”


发扬存在之物,创造不存在之物


古老的建筑如何焕发新生命?安藤忠雄有着一套自己的办法。


例如他正在进行的最新项目翻新巴黎证券交易所,在安藤忠雄之前,有谁能想到将典雅宮廷风混搭清水模呢?

老旧的巴黎证券交易所将被改造成艺术博物馆,将现代设计元素融入巴洛克式建筑,自然光和风也经由透明苍穹引入大厅。



翻新后的巴黎证券交易所预计于2019年正式对外开放,安藤期待它能成为一栋连接起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建筑,他还在语音导览中笑称:“期待看到它的竣工,所以希望自己还能活得久一点呀。”


除巴黎证券交易所改造项目外,在这一板块也展出了包括中之岛项目、上野国际儿童图书馆、威尼斯的海关大楼美术馆等古建筑再生项目。巨大的木质模型占据了场馆内很大空间,现场观赏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威尼斯海关大楼美术馆改造图纸©姬晓

△威尼斯海关大楼实景图


培 育


除了建筑作品外,安藤也参与了不少社会环境改善项目,例如大阪和濑户内海沿岸的造街运动,东京湾环境再生运动等。


△大阪希望之墙


此部分已接近整场展览的结尾,出口处在循环播放一条引起人群驻足围观的纪录片《另一种意义上的ANDO作品——坚持的力量》。


老爷子自身饱受疾病折磨,在自己的建筑之外还心系社会环境问题。在他看来,建造建筑其实就是建造环境,“通过建筑究竟可以达到什么?”这是安藤开始接触建筑以来不断询问自己的问题。“在设计建筑时,思考的不仅是建造纯粹满足使用功能的建筑,而是想要创造出超乎他人想象的场所。通过建筑孕育出某种新的事物,这是我最珍视的。”



©姬晓



几处细节


为“配合”这场展览的气质,展馆内的墙壁也采用了类似清水模混凝土质感的装饰,保留了明缝、蝉缝、对拉螺栓孔眼的“施工痕迹”。


©姬晓


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建筑草图那般枯燥、刻板,安藤先生的不少建筑手稿都随性、自然地用马克笔涂抹在桌面上,这种复制工作现场的展览方式,使得观展者更有种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感。


©姬晓


场内场外互动紧密。除了东京国立新美术馆的展览外,场外还设置了8处内安藤忠雄标志性建筑打卡点(集中在东京市内,包括21-21 Design sight、表参道之丘、东京大学情报学院等),集满8枚邮戳,还有安藤忠雄展览周边相赠。


作为本次大展的图书,《安藤忠雄展 挑战》以图文方式完整解读展览,排队购买周边的观众几乎人手一本。

有趣的是,展区内不时出现可供翻阅的样本;展览现场每个版块的前言介绍文字中也会清晰标明——该部分内容具体对应书中的页码位置,简直打得一手好广告



入口处提供包括中文、英文在内的多语言导览设备可租用(500yen/人),无需押金或证件,如果有人不小心带了设备出去,报警器还是很灵光的。


出口处还贴心地设有铅笔、毛毯归还处,因为展馆内多区域不能拍照,不少观众需要铅笔速写、速记;毛毯则是因为东京喜欢带孩子看展览的气氛,方便累了的孩子在推车里呼呼大睡。



结 语


谈起建筑大师,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安藤忠雄。外人对安藤先生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有个性、有原则、有危险的感觉”(说得没错!);稍稍走近才发现,这位倔强的老头儿身上也有着一丝平和(掺着股近乎执着的幽默。)就像他同样执着的清水混凝土,质朴的混凝土在墙面上追求的是细致而非力道,是触感的平滑柔和而非粗犷。


不管你是不是建筑爱好者,它都是一次近距离接触安藤忠雄建筑人生的绝佳机会。安藤先生说,建筑展必须做得别开生面才会有人来看,事实上干货满满的观展体验也的确比想象中有趣。


对于这位78岁高龄的老人来说,安藤忠雄的挑战还在路上;而看个展都能睡着的你(Wo),还不继续好好学习:)


*除特别标注外,本文图片均来自官网

建筑 展览 日本 东京 安藤忠雄
会有人看建筑展吗?| 「安藤忠雄:挑战」特辑
摇摇冻
2017-12-27 16:33:58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地铁站里有一道彩「红」,是青春的颜色啊
一篇长长长长长文,带你弄懂播客|创意笔记 01
“淡学”盛行的时代,我想给生活添一抹色彩|好物
哪个商场愿意以书为主题策展?当然是乐蓬马歇
关于2024的100个关键词丨创意白皮书
饿了么春分短片:春分,春天的精分
格格不入的我们,像从墙缝中长出的野草|灵感手抄本
这一抹绿,是他送来的春日礼物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