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摇摇冻@TOPYS
设计/Meiling@TOPYS
头图/受访者提供©️goood事务所
这边厢,上海时髦的年轻人们正在期待家门口的维密大秀开场,另一边,上海中心路附近一位大爷的杂货摊却吸引了两位法国姑娘的驻足。
大爷推着辆老式自行车在路边随意卖些旧货,他还出售大约40种有关时尚、摄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杂志。这些杂志的字体、颜色、图形、插画混搭在一起,完全打破了所谓的“平面设计规则”和现代流行杂志的极简主义。“ 我们喜欢这些杂志的大小,纸张,颜色以及文字布局方式。”
感慨的两位姑娘,其中一位叫 Elsa(https://www.instagram.com/elsa_asia/),2010年离开法国香槟来到中国,最近刚从工作了几年的广告创意公司辞职,成为一名专注于时尚和肖像摄影的自由创作者。另一位叫Monique(https://www.instagram.com/moniquefei/),出生于法国南特,13岁开始学习中文,15岁第一次来中国(北京和青岛)。她在巴黎学习法律和艺术史,后搬至上海,在交通大学边学习边开展自己的服装和乳胶产品的设计实验。
图中左一:Elsa,右一:Monique ©️迷妹magazine
工作、学习之余,Elsa 和 Monique 都有着特别的“癖好”。Elsa 爱在公园搭讪阿姨拍照,Monique 每周会和阿姨们一起在公园跳广场舞。两人经朋友介绍相识,因对上海阿姨的共同喜爱一拍即合。
她们决定为阿姨办本杂志,就叫《迷妹》。
乍一看,《迷妹》很像是 Elsa 和 Monique 从中心路杂货摊上淘来的那些老杂志。只不过封面由油头粉面的香波女郎变成了坐在门前择菜,头上还顶着五颜六色卷发器的中国阿姨。
创刊号封面 ©️迷妹magazine
杂志内文确实有不少图片都是从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旧杂志直接复制而来。在《迷妹》的最后一页有清楚标注参考的老杂志图片包括1988 年的《生活创造》、1982 年的《大众摄影》、 1984 年的《八小时以外》、1991 年的《当代检察官》等。
老杂志配图 ©️迷妹magazine
Elsa 说,“这些杂志都专注于如何拍摄照片或如何制作衣服, 它给了我们很多灵感。”
整体设计风格上,《迷妹》除了有老杂志特有的复古风味,还掺着些抓马的喜感。
创刊号目录©️迷妹magazine
Elsa 和 Monique 给她们的杂志起了不少有意思的标题,譬如“大姨妈来了”分享的是她们从阿姨那听来有关中国人对付痛经的土法儿;“歌舞升平”是她们总结出的最受欢迎广场舞神曲TOP10;(Elsa 说自己最喜欢张露的《给我一个吻》和张蔷的《After Party》);“流言蜚语”是她们和阿姨私聊听来的八卦;“跟阿姨玩一玩”、“给阿姨穿衣服”则是纸质版的阿姨换装小游戏。
内页小游戏©️迷妹magazine
她们在《迷妹》杂志创刊号的刊首语如此解释:“「迷妹」刻意结合了女性主义和追星杂志两种 ‘陈腐’的名词概念,并应用一些传统杂志元素呈现如:专栏、教程、游戏、海报、对话气泡、偷拍照等。我们并非刻意去表现理解这个群体的关键词,但我们想要通过一些幽默而狡黠的方式聚焦阿姨群体的亮点,因为她们值得被更多人关注。”
什么样的阿姨会被《迷妹》关注?Elsa的答案是:“没有标准,但我们通常会先被她们的风格所吸引。”
Elsa 还记得在交大法华镇路附近与一位骑单车阿姨打照面时留下的“惊鸿一瞥”。
阿姨穿着件缀满鲜花与波点的衬衫,下身却搭配一件带条纹的绿裤子。踩脚踏车的时候,阿姨的肉色薄袜便隐隐露出。为了避免自己被太阳晒伤,她头顶着大帽子,戴着护脸面具,围了条围巾,手臂上还缠了一双很长的袖套。
“当时我踩着滑板与她擦肩而过,遗憾未能像‘狗仔’一样抓拍到这张照片,但这个画面却一直烙在我记忆中挥之不去。”
Elsa镜头下的阿姨©️迷妹magazine
Elsa从2013年就开始拍摄阿姨。“我们要么在阿姨不知道的时候偷拍她们,要么询问她们是否可以拍照。 当阿姨们意识到自己被拍的时候,她们会立马调整出自信的笑容,摆出像英国女王一样骄傲的Pose。”
在和阿姨相处的过程中,Elsa 和 Monique总结出了这么一副上海阿姨形象——
她们会告诉 Elsa:“光会说普通话不行,你还要学说上海话呀”;
一起跳广场舞的时候突然劈个叉向 Monique 发起挑战;
私下偷偷八卦别人的私生活;
还非常有商业头脑地在摩托车尾箱偷偷出售香烟……
“在法国没有 ‘阿姨’ 的概念,她们退休后的生活大多过得沉闷又沮丧。而中国阿姨真的不一样。她们总能快速形成小团体,有自己的微信群,每天都在公园里见面、一起跳舞、旅行,爱穿漂亮衣服。阿姨们非常享受自己的 ‘第二人生’,看起来似乎也并不需要她们的老公。”
为追随杂志创刊号主题, Elsa拍摄了组阿姨时装大片,“就像你在《Vogue》里会看到的那种。”它聚焦了阿姨们生活中最日常的两件服饰:袖套和拖鞋。
友情出镜的并非真正的“阿姨”,而是她们的好友Onojia。他们在一次聚会中相识, Elsa一眼挑中他作为模特正是看中了Onojia身上的“阿姨气质”。©️迷妹magazine
在来中国之前,她们从未见过任何穿袖套的人。 直到今年3月的某次公园聚会之后, Elsa 和 Monique 在路边一家小商店买了一对点缀着小花的粉红色袖套,她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创作袖套。
“袖套真的很特别,它很实用,能保护衣服在工作中不被弄脏,或是在骑车中保护皮肤免受日光暴晒;它也算是件漂亮的衣服,很好看。”
袖套©️迷妹magazine
于是, Elsa 和 Monique 重新创作出三种不同材质、风格的袖套:丝绸代表珍贵性,乳胶代表它的诱惑力,渔网代表它的无保护性。这些“再创作”的作品都剔除了衣物本身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不作商品销售,仅聚焦于它的美学性来赋予这件独特衣物一个全新的意义:时尚感。
Monique创作的乳胶底裤,图片由Elsa提供
她们也会去中山公园邀请阿姨试戴自己创作的袖套并进行拍摄。遭到几次拒绝,还有几个阿姨试图偷走袖套。
阿姨们对两个法国姑娘做的袖套也是褒贬不一,有人答应做了模特并提出“拍照可以,拍好送我袖套好伐”的要求,也有阿姨挑剔“你们的袖套做得太单调简单了,不好看。”
参与拍摄的阿姨如愿得到一双丝绸袖套©️迷妹magazine
在两位法国姑娘看来,“时尚就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它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充满自信。法国人对时尚的态度偏保守,有时还会Judge别人。而在中国却不会,中国的阿姨看上去都很自由也很自信。她们只穿自己喜欢的东西,全身上下一整套还能搭配得很好。”
今年七月,为庆祝《迷妹》创刊号发行, Elsa 和 Monique 在愚园路的一个居民区里举办了一场派对,除了杂志外,也展出了 Elsa 和 Monique其它艺术作品。
“尽管我们已经提前了很久来准备这个派对,但现场还是一片慌乱。Monique 连回家洗漱更衣的时间都没有,她只能匆匆洗了个冷水澡,又穿回那件浸满汗渍的脏T恤。我们坐在地上泪流满面,因为创办《迷妹》我们只有两个人,一切都太不容易了。”
Party现场,图片由Elsa提供
Elsa 和 Monique 一起拍摄、撰写和设计了整本杂志。 杂志中大部分照片都是由 Elsa 拍摄,Monique 则是时尚专栏背后的造型师和设计师。
和普通杂志的制作流程无异,两人也就杂志主题展开头脑风暴,四处寻找拍摄和采访对象,寻求印刷合作商并在不同的渠道发售。朋友们除了帮忙整本杂志的翻译外,也提供了不少建议。
第一期《迷妹》杂志在上海、北京、重庆、厦门以及法国其它城市卖出了200本,这个数字远超出她们的预期。原本以为只有外国人会对她们的杂志感兴趣,不料不少中国的年轻人也表示很是喜欢《迷妹》。而杂志中出现的阿姨们,她们基本没有看过这本杂志。因为当初她们只接受了拍照,拒绝了加微信采访的请求。
至于《迷妹》下一期的主题……是的,你猜对了,正是叔叔。因为每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阿姨背后总有一个任劳任怨、鞍前马后帮忙拍照的叔叔。“阿姨在家里的地位一定很高!”
——
上海有《迷妹》,广州也有一位来自西班牙的时尚趋势分析师 Raquel(在我们之前给大家介绍过的✐《水象》杂志中就曾报道过她)她穿梭最具市井文化的街头,专门拍摄有个人风格的老年人;而要说拍摄中国市井名声最旺的当属✐Michael Wolf ,一个德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式审美引发国人对中国文化、时尚潮流再审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不禁发问:“外国人拍中国的市井为什么比中国人拍更有吸引力?”不排除我们蒙上一层“猎奇”滤镜的可能,从外国人的视角中也能反衬出自己的视角盲点。当两种不同的文化、观点进行碰撞时,它们的确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阿姨总把内衣裤晾在室外,这让Elsa感到很有意思。
对于 Elsa 和 Monique 来说,她们所面临的挑战正是既要真正地融入当地、了解已存在的规则,也要以“外来者”视角把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重新提取,并赋予全新的含义。
“迷妹”这一视角的选择就显得聪明又讨喜。对阿姨的时尚风格和生活方式进行报道,“不是 ‘评判、审视’,更不是 ‘挖苦、嘲讽’,我们是真的喜欢。” 两个法国姑娘真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