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signer's Designer专栏简介:
设计师们的心里都有一张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地 (又或许只有一两个) 布满了对他们设计路上曾有启发或影响的名字。
名单上的人也许家喻户晓, 又或名不见经传。他们也许没有追求过世界定义的成功,但却活出了波澜壮阔的人生。他们的作品与人生的哲学,都紧紧地抓住了那些梦想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们的心。
某个阴云密布的下午,伦敦东区那高耸树立的哥德式教堂外,一对雄赳赳的黑马拖着漆黑的马车缓缓前进。站在后头的人们统一穿着黑色的哀丧服饰,随着背景中伴随的诗歌默默流泪。
仿佛十九世纪维多利亚小说内的场景——只是假若您仔细看,可能会发现哀伤的人们纵使是单纯的黑色穿着,可是每个人的装束都有个人的特点,且用料设计都相当上乘。在2019年的年初,悲伤的英伦时尚界人士为了送别大家共同的朋友朱迪·布莱姆(Judy Blame)聚首一堂,上演了一个比时尚杂志大片更脱离现实的凄美场景。
英国本地报纸在布莱姆的讣告里打趣地写了一句精准的评论,说假若当时有一个小小的黑洞出现在那个教堂的上方,把在场的宾客都吸进去了的话,整个伦敦的时尚产业应该就被毁灭了。他在伦敦的时尚界就真的那么吃得开,就算他根本没有以这个为目标过。
生于1960年代的他其实错过了英伦朋克最精彩的时刻,可是朋克精神的核心从他的青少年期贯穿到人生的后段。 「我从未有过什么确切的计划,一切都只是顺其自然在发生。」在很多访问里他都重复说过这句话。
他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会这么有影响力?其实也很难说清,他做了不少事情,足迹由珠宝设计到时尚造型,杂志编辑到夜店企划都有踏遍,说哪一方面特别突出,又似是没有。也许是因为这样分头流水式无计划地作业,纵使在行内人脉丰富,他也从没有过,又或者是故意不想(?)有太丰饶的收入。
「我不认为钻石比安全扣针更有魅力或是更优秀;对我而言,它们都同样只是一个物件,或是一个立体的形状。金钱并不阻碍人或事情的创造力——事实上,它有时会使人的创造力腐败。」他那拾荒物为主的珠宝设计系列基本上是他对世界认知的物化。
朱迪·布莱姆创作的第一个设计作品,可能就是他自己。在英国南部小镇出身的克里斯托弗·巴恩斯(Christopher Barnes),由一个不敢表现自己的腼腆青年,于20岁出头的时候彻底地将自己演变成为了自由奔放、在伦敦最热门的夜店自由穿梭的朱迪·布莱姆。
因家人工作的关系,童年的他曾在西班牙住过一段时间。他记得清楚非常,有一年的夏天,一个远房表姐来访。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在60年代还处于思想非常保守的状态,而她竟然穿了超短的迷你裙来访。身边的人那惊讶不已的反应在幼年克里斯托弗的心中掀起了一场大浪——他爱死了那种引起麻烦的叛逆感。从这个时刻开始,他就一直被代表叛逆、以自我表现和挑战未知为主的朋克摇滚乐吸引。
回到英国以后,由于住在乡下的关系,青少年期的克里斯托弗只好于杂志上贪婪地吸收着从远方大城市传来的已被消化的资讯。在坎坷的成长经历以及对朋克文化追求的驱使下,义务教育完成后,刚满17岁的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他长大的小镇,往他心仪已久的朋克胜地伦敦进发。
但是他发现自己没有办法一下子适应大城市,于是转去投靠在曼彻斯特读大学的朋友。位于北方的曼彻斯特亦有一个相当自成一角的朋克文化,在那边生活了两年后,准备充裕的克里斯托弗终于找到他去伦敦的路,甚至一抵埠就立即去了现今已成为时尚界朋克女王(但当时还在开小店)薇薇安·威斯特伍德的店买了一身新装。
他碰巧找到了一个在夜店存衣处的工作,就算是这样简单的工作,他也带着他那顽皮的朋克玩心去做。全心投入朋克文化的他当然每天都全副武装,巧妙地配搭了每天不一样的装扮去上班。长相帅气的他相当受到夜店顾客的欢迎,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大家的朋友朱迪」。
至于他后来用上的姓氏布莱姆(BLAME)嘛,那是因为在衣帽间工作的时候,他总是喜欢将顾客们的大衣重新发配;依据他的美学来把收到的大衣重新分配给他觉得适合的人选。可能是因为大家离开的时候都喝得很醉了,竟然没发生什么大事,让他得以持续这样下去,偶尔有人投诉的时候,同事们就会说:「噢!怪朱迪吧!」(OH!BLAME JUDY!)久而久之,朱迪·布莱姆这名号就在百无禁忌的夜店内诞生。
夜店至今都是最新潮流的孵化基地。朋克文化虽然慢慢消逝,可是承接的新浪漫主义与夜店文化的关系也千丝万缕,刚好在夜店打工的朱迪简直挑了个不能更好的时间出现在不能更好的地方。除了渐渐开始负责筹办特定的主题夜,他也结交了许多当地的新进设计师们,参与了他几个朋友创立,名为美丽与文化之家(the House of Beauty and Culture)的一个艺术工艺集体合作社。他们主动去寻找、发掘、重组各种工艺品和工业废品,再组成新的装饰品,然后将他们随心出售。
合作社的店铺在80年代后期对外不定时开了几年,在艺术和时装界都引起了不少兴趣与回响。由于店真的太难找也太隐密,很多有心人(包括JEAN PAUL GAULTIER与当时还是他助理的MARTIN MARGIELA)都遍寻不着。当时有记者说,即使你已经找到甚至在门口了,你也不会知道你已经到了。
他自己基本上也是一个流动的衣服配搭范本,所以后来各路的时尚杂志的朋友也来拜托他去担任形象指导。由他配搭的作品开始慢慢进占杂志的内页,甚至到后来的歌手唱片封面。他负责的乔治男孩造型多不胜数,杜兰杜兰乐队紧随其后。有时候由于经费的关系(也有可能只是他不善管理金钱),他会带着DIY精神,用任何他能找到的材料,比如说垃圾胶袋与餐具、扣针等去当场创作出造型用的衣服与饰品。这些误打误撞的创作也引领了他去创作了以他自己命名的饰品系列。
他最喜欢在泰晤士河畔,寻找可以制作饰品的材料。石头、烟头、钥匙,甚至有一次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找到的人骨也被他做成了的项链与胸针。他不盲目相信别人给予物品的价值与意义,他只在乎物品可以赋予他的创造力。而你往往可以从独一无二的成品中看到他真诚地在实践他说的每一句话。
虽然他很有点滑头,有时又毒舌得毫不留情,但是他对身边人的的关心却温暖又诚恳。担任造型师的时候,他对提拔新设计师毫不留余力。当时他是第一个肯起用新晋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以及Helmut Lang的人;又穿针引线地促成了可能是上个世纪最佳时尚组合的Björk与Margiela;甚至把当时i-D杂志一穷二白的年轻编辑Edward Enninful收于旗下,免他流离失所,如今他成了英国VOUGE杂志史上第一个黑人编辑,亦是第一个男性编辑。现今迪奥男士系列(前路易威登)艺术总监KIM JONES也是布莱姆的忠实粉丝;很多当时被他照顾过,或只是受过他理念、美感影等响的设计师们都在收成期邀请布莱姆一同合作,向他的影响致敬,同时为当季系列锦上添花。
朋克的精神也许因为视觉效果太强烈的关系,往往被视为只会破坏而不善生产,可是朱迪·布莱姆的存在就好像在告诉我们,朋克的精神其实是要保持自己的内心柔软,坚持自己所领悟的各种理解,不随便随世间所赋予的价值摇摆。
朋克培育了朱迪·布莱姆,朱迪·布莱姆也令世间再度了解朋克。
*All Images are from the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