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隆的马达发动声伴着一两句捎来槟榔味儿的台语,是台北到了。
机车背上兜风环岛游,几年前还曾是少年少女们心愿清单中的置顶选项。风驰电掣的机车骑士晴雨无阻,勾勒出我们对台北的初印象。
“机车”,除了担当台剧里雷打不动的固定班底,也被当地青年们挪用作挤兑人的口头禅,大抵是形容这人吧,问题很多,意见还不少。
生活通勤、耍帅把妹,它正载着台北兄弟姐妹们穿街走巷,冲完归家的最后一里路途。
流窜在台北血液里的“直直撞”
在这一边纷纷限电禁摩的今天,那一头的“风里来雨里去”难免让人心生羡慕。
更教人眼红的是,台北为机车预先划好了专用道、优先道与停车位。在这里,机车可是有身份且认牌照的。
据2018年底当地交通部门统计,全台机车牌照登记已超过1380万辆,平均每100人拥有92.5辆机车。
如那歌里所唱,“这里没有冬天,这里是亚热带”。在台北,一年四季都可以毫无负担跳上车背说走就走。同时油费也较公共运输费用低廉(公共运输也一直没能跟上时代步伐,捷运路线绕到市民心力交瘁),均价1.2万软妹币的小白牌装备可以使个十年八年,可谓使用率与性价比双高。
另一方面,年轻群体看着老一代都能在机车背上解决一辈子的日常出行问题,那还提费用高昂的大汽车扫什么兴?有这闲钱,还不如为自己在偌大的台北市收拾一处小户型猪窝更实际一些——骑着小坐骑到处趴趴走,可是地地道道的本土生活方式。
若要追溯这般生活方式的由头,得逮着历史书翻个尽兴。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民党为了刺激当地经济而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其中就有一项,对进口汽车与汽车零件征收关税。因着造汽车的技术不佳、这活儿的成本又实在太高,于是彼时台湾的汽车价格足够教人望而却步。
与此同时,日本想要在国外寻找廉价劳动力,自然瞄上台湾。开合资、造工厂、教技术,这里头就有如今台湾地区最大的两家机车制造商,KYMCO光阳工业与SYM三阳工业。加之休闲享乐观念的兴起,如此零关税、小负担、高质量的代步方式逐渐在这岛屿上刮起了一片接连一片的热潮。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与人均GDP爬升,机车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贫富差距问题、道路安全问题三番五次被搬上台面热议。不少台北人自己也时常拥抱“天龙人”的骄傲:请新北基隆人不要再骑车上台北了好吗?
真·哪儿哪儿都躲不过没长眼睛的地图炮。
今天禁机车,
明天市长就下课
台北市长柯文哲不是没想过打压机车。
调整捷运费率、机车格全面收费、压缩机车道,这令机车客闻风丧胆的三大招,转眼已经陆陆续续推行了四年。
这两年甚至打算将共享机车并入当地的交通定期票,辅助共享经济。
但“一刀切”的指令一直没有下放。
尽管谁都知道禁摩之后的城市天空更蓝空气更清街道更整洁,但这事儿确确实实关乎普通百姓的生计,你我或许也曾亲历过。
早前台湾海洋大学吴柏樟为毕业论文研究面向屏东科技大学学生发放问卷,以调查大学生购买机车的因素。
在回收的864份有效问卷中,有95%的学生同意购买机车的动机是“作为交通工具”,同意其作“郊游、约会”用途的学生占59%——他们需要一台机车代步,或四处打工凑学费,或一脚油门踩点进学校,否则完成学业的进度条岌岌可危。
用台北人的话来说:“看看路上满街跑的摩托,那上面载着的是一张张的选票啊。”
从光阳名流100与伟士牌PX150 T5,到前些年风头正盛的山叶劲战CYGNUS与三阳野狼传奇,这几十年来台湾的机车在注重性能的同时不断在外观上迎合年轻人的胃口。
也难怪当年阮经天曾说啊,这机车就是男孩追女孩的必备工具。
“我上高中后就开始拼命打工存钱,就想买辆酷帅的机车追女孩。结果终于有一天我存够6万元(新台币)买了一台,但到最后却一个女孩也没载到。”
但若要问如今最夯的车型,台北朋友不带半点犹豫地直接敲出了“Gogoro”的大名,再幽幽跟一句“没有之一喔”。
Gogoro,一个连柯文哲也帮忙站台的电动车品牌,被《纽约时报》冠以“机车界的特斯拉”之美誉。吃油的机车有的性能它都有,“那种平顺、加入冲劲以及换电池就可以充满电量的白牌电动机车,是真的会让你一骑再骑又一直骑”——宝岛网友的口碑传播妥妥帮了冲销量的大忙。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九月底,共有1572辆电动机车参与第四届台北桥快闪活动,包括但不限于Gogoro。如此盛况延续了前一年“最大规模电动机车游行”的辉煌,又再一次打破了自己创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但多方看来,或许Gogoro够潮够好看才是最能俘获年轻人芳心的关键要素,环保可持续便都只是后话罢了。
无论如何,且不说到底电动机车是否是未来的主流,目前的台北市民在骑车这事儿上,尚有选择自由。
台北机车,
可盐可甜的城市名片一张
2012年,电影《不老骑士》上映,骗走了不少观众的眼泪。
17位平均81岁的阿公阿嬷,带着各自的心脏病高血压癌症胃出血,跨上小绵羊,环一圈台湾岛。
这群老小孩打过仗、生过病、捱过苦日子、痛失过最爱的人,只是从来没有如此慢悠悠地、认真浪费过太平洋的好山好水好风光。
“你们可以做的,我们也可以,虽然我们做得慢一点嘛。”老人家总是眯眯笑着,脸上的皱纹紧紧挤在一起,也不抗拒“变老”在身体上的化学反应。
只是淡淡地用一台欧兜迈证明:什么时候出发,都不算太晚。
机车发展的这大几十年,的确从侧面兜出了台北这座城市的物质文化风貌,某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也跟着不攻自破。
在普罗大众的认知里,骑机车的限制除了年龄,还有性别。
但女孩们早就不再安于对象的后座了。她们蹿上前去,掌握方向。
七十年代末,机车设计出现分支,开始将女性诉求纳入考虑范围——带脚踏板的小体型机车初次登场。凤飞飞代言的百吉80型,邓丽君代言的山叶跑速乐,都是那个年代妈妈辈里上下班最夯的时尚单品。
正如美国自行车热影响的“理性服饰运动”一般,大众广告里对女性机车款式的推广,随之带来的女性骑机车意识的普及,也在当年助推了台湾女性生活方式上的某种解放。
回到21世纪,据2018年底的数据调查,全台骑机车女性占比46%,较16年再升1.9个百分点。因为出行工具的便捷,女孩们选择工作不必再囿于三四公里内的地理范围,下班后和朋友约着掏掏心窝子也无需担心错过末班车。
尽管不少人试图分析机车出行与城市化经济实力的内在逻辑,但台湾以机车代步这事儿,却是一代又一代积淀下来的生活习惯,而更进一步的,它们开枝散叶,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化。
握紧车把,踩下油门,任生活的一地鸡毛飞啊飞,然后越来越远消失不见。你就只管紧贴着地,在一片荒凉的景象之中,幻想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