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着海蛎子味的青岛话,是怎么出圈的?

青岛人常常以洋气自居,作为北方的海滨城市,它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了。比如夏天温度21度、中国小瑞士,北方新一线。

可一旦提及青岛话,自傲的青岛人顿时没了底气。在很多本地人的共识中,青岛话听起来是不太悦耳。它既没有吴侬软语有着水灵灵的软糯,又没有川蜀闲语听起来贪嗔可爱。它有点土,还很野,带着一股海蛎子的味道。

摄影师@仁甲看见

如果不是黄晓明、黄渤、黄子韬这几位青岛演员的实力代言,恐怕青岛话不能出现在网络喜剧大舞台上:呵,原来青岛话在土味搞笑指数上,和东北话不相上下。

青岛贵妇黄渤在电影中那一声声“小嫚儿”,青岛小哥黄子韬一句句“白叨叨”了,随口几句青岛话,一个豪爽直率不拘小节的“山东浩克”形象,呼之欲出。

不信,我们先随便捡几句,来初步鉴赏一下土味青岛话。

太吾银了——太烦了

奏什木?——干什么?

白叨叨了——你可别说了

若是光看文字,你可能体会不到那份豪爽,但是请照着拼音读出声:看!您是不是感觉胸前豁然开朗,拥有了沧海一声笑的气魄。

青岛话自带一种山东爷们耿直的爽快劲儿。普通话里那些委婉的表达, 接入到青岛话语言系统里,就加载出一些“笑料”。

比如普通话说“你好傻”,带着点宠溺的味道。青岛人就不会那么含蓄,一场“看嫩彪呼呼的,跟个潮吧似的”倾泻下来,字字句句砸得人脸疼。当然,在夸人的时候,青岛人也不会含糊。比如普通话里夸小姑娘长得漂亮,青岛人会讲“涨得真好,嫩妈真有福”,那股子发自肺腑的欣赏之情,可太像把青岛啤酒倒进杯子里——压不住的冒泡。

想必是因为青岛话有这层耿直buff加持,再加上青岛演员们的亲身示范,它成为一种网络上还挺有梗的土味文化。至于为什么可以迅速蹿红?不仅仅是因为它土得REAL,还因为它通俗易懂。

青岛话不难懂,它不像温州话一样难以破译。和普通话一样,青岛话有四个声调和一个轻声声调,算是一种典型的北方方言。如果你掌握了青岛话八字语调小窍门,“一三互换,二四归四”,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轻松入门青岛话。

摄影师@lki

可一旦认真起来,外地人听到青岛话,恐怕还是会满头插满小问号,什么是“古力盖”,什么又是“gala”。这飘着海蛎子味道的青岛话,到底是怎么炼成的呢?

那么请大家,准备好小板凳,进入青岛话进阶小课堂。

 

section 1

青岛话怎么形成的?

相比于其它方言,青岛话算是年轻的后辈。200年前,青岛还只是一座小渔村,人们过着靠海吃海的日子。直到1891年,光绪帝批准李鸿章在青岛设防胶澳,它才得以开埠。

严格上说,目前在网络上流行的青岛话,并非是广义上的青岛话,而是指的是流传市区的胶辽官话,还保留着一点元清古风。比如黄晓明常常以青岛“小哥”自居,类似我们讲得精神小伙。这从元代《失题》里可以找到出处,“问小哥,你省么?”看来,青岛话并非土到掉渣,其实还藏着一点点文化底蕴。

在近代,靠港口城市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青岛做上了城市化进程的小火箭,吸引周边城市的人前来讨生活,成为一座移民城市。南来北往,人员流动,青岛官话和山东其它方言相互融合,最终奠定了其基本底色——以即墨、胶州的本土方言为基础,融合山东其他地区(潍坊、烟威、日照等地)口音的青岛话。

摄影师@lki

所以说,青岛人一开口,山东人可以听得懂80%。像我这样在青岛生活7年的山东人,在生活中并没有遇到什么语言理解上的障碍,还常常以青岛话翻译10级学者自诩。

尽管中国·青岛人,不太想承认山东这个籍贯,但在用倒装句上就不分家。不信,你可以问下周边的青岛人喜欢不喜欢用倒装句,他们八成会回答“没有吧我觉得”。倒装句和好客精神一样,都是流传在齐鲁大地之上的神秘之力。

 

section2

青岛的建筑有德味,

青岛话也有德味。

 

谁能想到,生长在齐鲁大地的青岛,曾经也是一个全民掌握种6种外语的地方,有种国际化语言飞地内味儿。

摄影师@lki

青岛人把面包叫做“大列巴”(俄语хлеб)。把量衣服用的米尺叫做米达(法语meter)。旧时候,老一辈儿还把马车称为“轱辘马” (日语kuruma),把烟囱叫做扶台(英语vent)。当然,青岛话中的德语音译最多。

如果德语有入学考试,对于青岛人来说,认识几个基本单词,像哈啤酒一样不费劲。因为他们自小儿就耳濡目染。

这背后拉扯拉扯,就是一段风云变幻的青岛往事。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青岛有一段殖民化城市经历。一战、二战的炮火让港口城市青岛被迫推出国门,五四运动、二十一条例让青岛成为政治焦点。在这期间,青岛人受过苦,也见识过一些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

期间,德国人对青岛的影响最大,虽然他们统治青岛的时间不足20年。他们曾经希望将青岛建设成“海外殖民样板城市”,带着一批规划学者,以当年的超高标准打造青岛,又是建设德味建筑,又是种树大搞绿化。

他们为青岛留下的不仅仅是"红瓦绿树"的德式建筑群,“倾盆大雨3小时也不会积水”的下水道,还留下了两句最出名的青岛话:一个是小嫚,一个是古力

德语里面小姐、女士是“Damen”,青岛人就跟德国人念“大嫚儿”了,随后衍生出“小嫚”。其中“古力”是德语检查井( Gully)的音译,见证的正是德国人严谨的道路规划。

摄影师@南悠

 

不过,青岛话里的海派,和上海老克勒常常挂在嘴边的洋泾浜英语还不一样。青岛话里的舶来词语,并不占多数,传下来的越来越少。这和那段快速变化的城市进程,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他就像是在山东这样的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见识过几位外国人,学得半洋不洋的中国孩子。偶尔蹦哒出几句外语,倒也显得不太奇怪。

 

section3

飘着海蛎子味道的青岛话

 

青岛话好懂,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岛话形成时间较短,还没说得太顺溜,就受到国语的同化。

摄影师@timeless

在青岛话成型不久后,沈鸿烈在上世纪30年代青岛任市长期间就曾大力推广国语。这场国语普及活动对青岛话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青岛话和普通话越走越近。

后来,随着近年普通话的普及,有些父辈们特别忧虑,担心自己的青岛腔带跑了下一代,所以在教育下一辈上,自动将青岛话屏蔽之外。这导致,有的年轻人已经基本不会说青岛话了。

而那些掌握了双重语言的年轻人,也是习惯了在不同语境下,随机切换青岛话、青普、普通话。在家里一套青普,在外面一套体面的普通话,这成了不言而喻的社交礼仪。 

但不管怎么推广普通话,青普里还是夹带着青岛人才懂得私货——只有青岛人才懂得海蛎子味。青岛依山傍海,方言里和山海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最有名的词语当属“蛤蜊”(gala)

摄影师@lki

 

“蛤蜊”这个词使用程度有多广泛呢?如果你在青岛旅游,没听到青岛大姨热情安利你“吃盆蛤蜊”,你来的是一座假青岛。这种名为“蛤蜊”的小海鲜,是青岛人餐桌上的家常菜,几乎每家青岛饭店都有一道“辣炒蛤蜊”的特色菜。它和袋装啤酒一样,都是青岛夏日icon,有海风的味道。

当然,如果你只学会蛤蜊,你可以迅速在餐桌上,和青岛人套近乎,但是还到不了他们心里。如果你学会使用下面几句冷门的密语,青岛人会认为你很懂他。如果青岛人说给你“刮刮鳞”,那意思是警告你不要太嚣张;青岛人说顺手而得的事情,就会说“海水潮上来的”,不费功夫;青岛人说达到目的了,会说“到崂顶了”....这哪是方言,分明是青岛人民在教你如何比喻,也顺便秀了一把山海之间的居住环境有多优越。


叮零零,下课了,关于青岛话的小课堂,我们就先聊到这吧。

摄影师@lki

方言是在地的文化和生活,就像湖水一样,水波纹推及开,飘得越远,听起来越淡薄,少了本地人的气质。对我来说,青岛话的气质,就是青岛人的样子,豪爽直白,热情实在,是泡过啤酒、吹过海风的方言。

如果想领略地道的青岛话,那好客青岛还是真诚欢迎您。去西镇的海边溜达一圈,吹吹海风,喝杯啤酒,吃盆蛤蜊,听听并不算太优雅的土味海派青岛话。那时候,你自然能从青岛话里“闻”出来海蛎子味......

特别感谢:青岛市民kuma在本文写作时提供的热心帮助。@仁甲看见、模拟星球武老师@lki@timeless南悠提供的图片。

 

城市 文化 生活 青岛 方言 语言 文案 城市文化
飘着海蛎子味的青岛话,是怎么出圈的?
任意井
2020-09-16 16:32:02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祝我们热烈地活,也能敞亮地谈论死亡。| 灵感手抄本
时光飞速向前,而我只想回到千禧年的旧梦里|好物
定格在热成像里
计划精神过冬,是时候让“死人微活”了 | 太阳底下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