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冰冷城市的社交难题,也许可以在洗衣亭中找到答案 | 友好城市大挑战

设计:huimeng@TOPYS.

住在大城市的公寓里,总会时不时地想起儿时曾住过的大院。

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肯定赶不上现在的便捷,但却很难忘怀在篮球场一起边看露天电影时,隔壁阿姨递过来的花露水;也不会忘记夏日黄昏时,散步遇见邻居,总会被塞上一手刚买的水果;还有忘记带钥匙时,隔壁叔叔叫我进去吹空调,吃东西,等下班回来的爸爸妈妈。那时候的人与人之间,余温还在。

《我爱我家》里的大院,就有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儿。

所以,有时候忍不住地也会感叹: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什么都有,但却总少了那么一点人际交往中的暖。

人与人之间是如何紧密地连接起来的呢?我想应该是共同生活之间慢慢累积出来的默契。无论是在混居的大院里,还是稠密的筒子楼里,亦或是在胡同弄堂里长大的人,多少都习惯了今天问张家借点米,明天给王家匀一点醋的日子。但在个人边界愈发明显的现代城市生活里,共享似乎变得没有那么大的必要,人们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从而也逐渐失去了同在一个社区里生活的凝聚感。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乡村地区的社交,因为大家集中在固定的场所进行日常社交活动,乡村地区似乎总更有一丝人情味。而在中国云南的和顺地区,还有一种特殊的乡村社交空间——洗衣亭。在洗衣亭里,乡民通过洗涤这种仪式紧密地连接起来。

 

遗落在茶马古道上的公共社区建筑

古名“阳温墩”的和顺古镇并不算一座默默无闻的小镇。地处中缅边境的和顺有着浓郁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这里水路发达,“和顺乡,乡顺河,河从乡前过”,说的就是这座小镇。

和顺古镇。图片:云南网

早在四百多年前,这里的村民们就开始“走夷方”。但和顺人身在异域,却心系家乡,像很多侨乡一样,和顺人在累积一定资金后,通常会返乡修建一些公共建筑,通过这种方式来回馈乡里。

除了修缮和扩建祖宅,购买田地等一般侨乡常见的回馈形式之外,和顺人还会修建一种特殊的空间——洗衣亭。但与一般的宗族空间(如祠堂)不同的是,洗衣亭并非只有某个家族的人才能使用,而是一个惠及乡邻的公共建筑,大家都可以使用。

因此,在和顺地区,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场景。大家提着衣服与蔬果,一起有说有笑地前往洗衣亭。拿着瓜果蔬菜的居民们自动地站在了洗衣亭最前的一排石板上,在水的上游开始淘洗今日的佳肴;带着衣物的村民们,则默契地跑到后面的石板上,拿出捣衣棒和搓衣板开始为一家老小洗洗涮涮。入口的食物占上游,穿戴的衣物站下头,这是邻里之间无须说明的规矩。

洗衣亭。图片:云南网

既然一起忙上了家务事,沉默是不可能沉默的了,都是邻舍,有什么好玩的事儿,说两句乐一乐;有什么糟心的事儿,也扔出个话头,让大家参谋参谋,出出主意。就像以前筒子楼里的公用厨房一样,叔叔阿姨们择着菜时,嘴里总得聊点什么。只不过和顺的洗衣亭里,少了一些热气腾腾的烟火气,多了几分现世安稳的平静。

 

爱人的设计,自然有巧思

和顺地区为什么会有洗衣亭呢?原来,在清末民初时期,外出经商致富的侨乡男人们体恤留守在家辛苦劳累的妇女们,自愿捐资、投工投劳为她们修建一座遮风挡雨的建筑,部分性地弥补自己在家庭中的缺席。从这一点上来说,洗衣亭的建设与村中的“节孝坊”的意义类似,都是为了表达和顺外出男人对留守女人的亏欠和感恩之情,以及他们在外辛劳时所散发出来的悠悠乡愁。

既然是为心爱之人修建的建筑,自然得花一番心思。

现存的和顺洗衣亭们近乎均匀地分布在从龙潭、陷河到三合河的整条环村水系上。除了有履行洗涤功能的洗衣台之外,还有为心爱之人遮风挡雨的风雨亭,洗衣亭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的功能性与舒适性。由石板搭成的洗衣台,是人们进行洗涤的场所。用条石搭建出“田”字型和“日”字型的结构,形成 8-16 格的巨大台面,可以同时容纳多人一起洗涤,避免了资源分配不均,产生嘴角嫌隙的问题。

图片:王璐,华南理工大学,《腾冲市和顺洗衣亭营造中的生态经验与文化镶嵌》

石板的搭建也体现出工匠在设计时的用心,单节条石的长度和宽度都十分符合人体的活动尺度,选用的石板表面粗糙,既可以当做洗衣板,揉搓衣物;也可以增加摩擦力,防止人意外落水。条石通过平接和搭接形成丰富的高差变化,满足河水不同季节水位变化,为不同水位时漂洗衣物提供了多种可能。多数风雨亭也并非完全覆盖或错开洗衣台,而是局部覆盖在洗衣台上。亭外的洗衣台常常高度较低且处于风雨亭的上游,当雨季来临,河水涨起来的时候,风雨亭内部的洗衣台依然可以使用。洗衣亭的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充分体现了其尊重、利用自然环境、朴素实用的生活智慧。

 

功能的转变,乡村社交空间转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顺地区的人们也逐渐用上了自来水与洗衣机,但洗衣亭却没有被取代,反而在乡民的生活中扮演了更多的角色。

现在和顺地区的洗衣亭,不仅仅有挑水、洗衣洗菜的基础功能,还是村民劳作归来冲洗纳凉、闲谈休憩的地方。部分洗衣亭里,甚至添上了桌椅等公共物品,成为了一个乡村版的“社区中心”。

图片:云南网

村中的老人们和干完农活的村民带着香烟和浓茶,心照不宣地来到洗衣亭,聊聊村中的过往或者今年粮食的收成;远处传来妇女们嘻嘻哈哈的调笑声,手上拿着当季的瓜果梨桃,或者一把瓜子花生,一路走一路吃;天性爱水的孩子们也趁机开始玩水打闹,将父母的“注意安全”的叮嘱抛之脑后。不过,好在熟识的叔伯婶娘都在附近,也不会发生危险。真是一派闲适的乡土景象啊。

洗衣亭在此时,已经卸下了单纯的家务劳作场合的重担,换上了一身休憩娱乐的新衣,成为了乡人室外的情感交流空间和承载信息交流的平台。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社交空间?

要想打造出和谐的社区社交空间,我们能从洗衣亭的特点中借得不少灵感。

首先,社区社交空间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连接,是人们在生活或劳作中熟悉的地方;其次,社区社交空间应应有便捷的地理位置,亲近居民居住的地方,让居民们可以轻易抵达;再次,社区社交空间应拥有共享的设施,鼓励人们通过交流建立起联系。

而我们也看到,不少建筑师与城市规划人士也在不同的地区开始了对社区社交空间的实践。

图片:宋玮建筑工作室修建的“山楂广场”

宋玮建筑工作室在山东省临沂市修建的公共建筑“山楂广场”就是一个很好范例。作为金线河沿岸公共空间节点设计的一部分,宋玮建筑工作室将村民用来收集后集中晾晒山楂的区域进行改造。利用高低落差制造出高处的临时停车场和低处亲水的广场空间,同时围绕树池增加了石笼坐凳,入秋后,山楂广场上常有村里的老人们享受着阳光的馈赠,一边晒着山楂,边坐在石笼凳子上聊天。

Wutopia Lab为上海古北壹号设计的邻里中心

Wutopia Lab在上海落地的古北壹号邻里中心也是营造社区社交氛围的另一个案例。作为上海的高级社区之一,古北壹号内部拥有不少高端商业体,但这些商业体却并没有将居民们的社交生活紧密连接起来。但通过在邻里中心增加阅读室、影音室以及综合性画廊,让居民们能够在一个更放松的社交空间里对话,就容易构筑起真正良性积极的邻里关系。

在胡同里喝汽水儿的青山周平老师。图片:设计邦

大家熟悉的建筑师青山周平老师也在实践中努力构建出社交氛围。在胡同生活多年的他观察到胡同人家的房子普遍特别小,平时的活动场所是共有的院子或者外面的胡同。而这样就将家的范围从自己的小房子延展到外面更大的公共空间。居民们自主维护公共空间的整洁与卫生,放置在公共空间的物品带有共享性质,人们通过沟通与交流来延展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从而让人们的社交空间不断扩大,算是用共享营造社区氛围的一则巧用案例。

在生活日益便捷的今天,我们依靠方寸之间的手机,不需要和人面对面地打交道就可以采买一天的食物或者预订想要的服务。但偶尔,我们也可以去社区的市场或者小区的花园逛逛走走,和邻居们聊聊闲天,话话家常,将久违的邻里暖意,带回到都市生活里。

建筑 社交 洗衣亭 和顺 公共建筑 乡村 文化
解决冰冷城市的社交难题,也许可以在洗衣亭中找到答案 | 友好城市大挑战
傅悉汀
2021-04-22 15:45:28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游戏没玩儿,但这广告真的燃
爆火15分钟的数字艺术家,是怎么捕捉到那一刻的?|全时漫谈
三年了,“社群”还能嚼出什么新滋味? | CCC成都社群大会回顾
年度最热cult片,连官方售后都这么惊悚?
“四十年前,他用一把公园长椅向我求婚” | 灵感手抄本
绊住路人的“猜单词挑战”,答案就在题目里?
猫的可爱,是群众意见|灵感手抄本
“究竟什么书,非得在陪我散步的时候看?”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