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读心,我只是一个心理咨询师

设计:huimeng@TOPYS

说到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你会想到什么?是各种影视作品所描写的那些关于读心、催眠等玄乎其玄的画面?还是心理咨询师与人们面对面谈话,人们通常以崩溃大哭的方式找到了解脱?

实不相瞒,以前我对心理咨询的印象可能也是这些,但最近我带着一些问题和好奇心与心理咨询师Vianjane(下简称为VJ)、奈奈以及一些毕业于心理学专业朋友们聊了聊,他们在提到那些大众对于心理学、心理咨询的偏见时大翻白眼(夸张了),还说了不少关于这一行的甘苦谈,或许能够为心理咨询行业“辟个谣”,打破一些滤镜。心理咨询这一行没有看起来那么fancy,从业者也学会了苦中作乐,得到个人成长或收获职业成就感。

这次采访到这些朋友们,无论他们是否心理学科班出身,无论是否正在从事心理学对口的工作,心理学在他们身上的体现也能让我们看见这门学科是如何以一种“温柔的力量”参与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没什么“病”,也可以做心理咨询

尽管大家对心理咨询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却不一定都了解它是什么。因此,想先给大家解答一些基本问题,理清一些基本概念,这样再阅读这篇文章会更明晰。

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叫“心理咨询师,而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出现心理问题、有一定心理困扰的正常人,一般称为“来访者”。“心理咨询”是运用咨询心理学的理论、咨询过程、咨询技法为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专业活动。* 区别于可以进行心理治疗的医生,心理咨询师没有心理疾病的诊断权以及处方权。

*来源:《心理咨询技术》李祚山等人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

为了让每一位来访者清楚自己接受的帮助以及更好地开展心理咨询,VJ在每次正式咨询之前都会和来访者做一次语音访谈,除了要收集来访者的基本信息之外,也会问对方是否了解心理咨询,如果没有的话就会进行解释说明。

在VJ看来,比起咨询师为来访者解决问题,心理咨询更是通过咨访关系的建立和关系的推进让来访者表达,咨询师倾听并与来访者一起探索其正在经历的事情。奈奈也有着类似的观点,她认为心理咨询本质上是一种“助人工作”,用更专业、更系统的方式来和人工作。在心理咨询中会探索和梳理很多元的问题,比如情绪、职场生涯、人际关系、伴侣和家庭关系、孩子的教养问题、孤独感和死亡、个人成长等等各种议题。还有一部分人做心理咨询是为了自我探索、情绪处理、学会面对生命无常的境遇。

图源:gratisographyby CANVA 

作为心理咨询师,VJ和奈奈都接触过不少来访者,人们带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和问题来到心理咨询室。奈奈观察到“现代人”生存的“现代社会”已经足够成为心理压力的诱因了——社会发展太快了,生活的无常都在要求现代人去适应和调整,这个过程就容易诱发适应不良、焦虑和抑郁等问题。正如社会家奥格本认为,“当代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落后于物质文化”,现代生活条件向人们提出了适应挑战;社会文化还没来得及发展出支持个体适应新的生活条件的体制。

VJ的来访者年龄主要在20-40岁这个区间,这个年龄段的人们普遍呈现出来的关注点是“坚持自我”,令他们感到困惑的是如何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怎么样在这个环境中找到自我、坚持自我?如何在冲突中做出选择?这种困惑既源于对自我的关注,也是造成痛苦的原因。尽管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八个阶段理论中提到,人的自我同一性*建立是在12-18岁期间,但根据VJ的这一点观察,似乎可以证明:有的人的自我同一性延迟了,有的人即使在青少年时期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在后来的人生阶段也会出现新的需要梳理的议题。简而言之,每个人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需要面对的问题。

*自我同一性: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所占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感觉。(来源:《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

那么,青少年也不例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jr谈到了高中生的抑郁情绪。今年3月刚公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中有一组数据表明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四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10.9%-12.5%,相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生阶段学生重度抑郁检出率更高,在jr的日常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确实经常碰到已经确诊抑郁症或者是疑似抑郁的学生。然而,与大多数人的印象或猜测不同,就jr的工作经验看来,导致高中生产生抑郁症状、被确诊抑郁症的原因并不单纯是学业压力,学业压力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诱因、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导致学生抑郁的原因是因人而异的,比如个人的性格因素、家族遗传、遇到的创伤性事件、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

jr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她在心理课上会给学生科普抑郁相关的知识,也会鼓励学生在遇到烦恼、需要倾诉的时候接受心理辅导。在接待出现抑郁症状的学生时,jr会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释放负面情绪、调整认知。如果在接待中发现学生的症状较严重需要转介医院的精神专业进行诊断和治疗,就会及时联系班主任和家长。

不过,无论是学生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还是成年人决定走进咨询室,选择心理咨询的人其实不算多,人们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和态度有着较大的差别,甚至有着对心理咨询的偏见或误解,几乎这次的所有受访对象都表示同意。且不说影视剧给人们带来的信息偏差,很多人会认为来做心理咨询的人“怕不是有大病”——VJ就认为在这些刻板印象、有色眼镜的影响下,个体的脆弱似乎是不被允许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主动通过心理咨询寻求帮助,许多人可能存在心理困扰,甚至有心理疾病,却有意地或无意地回避寻求专业援助。

图源:unsplash by priscilla du preez

除了社会层面的因素,奈奈也洞察到了一些个人的因素,有的人可能还没能觉察到自己的痛苦,也有的人可能已经“与痛苦共生”,很难察觉到这是一种需要处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还没能接受自己的状态,对心理困扰的产生有着羞耻感(与罹患生理疾病的病耻感类似),因此也更不愿让别人介入,对未知的探索也会伴有恐惧和不安。  

当我问到在从业生涯中是否有印象深刻的来访者或者案例,即便在我表示可以适当改编、隐去个人信息的前提下,VJ依然严格地遵守保密协议,没有透露具体的案例。

不过,VJ有特别提到有一点令她印象深刻的——所有的来访者都是很勇敢的。这种勇敢是他们首先要面对那些让他们自己感觉痛苦的问题,面对大众对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依旧还有想要改变的意愿,并向本质上是陌生人的心理咨询师袒露自己,寻求帮助,一起解决问题——在开始咨询前的每一步其实都没有那么容易,开始咨询后有时也并不都很轻松。毕竟成长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正是因为这样,来访者的这份勇敢,和他们身上的强大的生命力令VJ觉得感动,也发自内心感谢他们的信任。

不得不承认,持续地进行心理咨询有一定的成本,比如要能承担咨询费用、需要定期赴约等。

 

当我们在谈论心理咨询的价格是在谈论什么?

确实,看起来“高昂”的心理咨询费用也是让不少人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就目前的市场看来,心理咨询的收费会因每个平台、机构和个人执业的定价标准而异,一般价格区间在100-1000元以上不等,成长期或相对成熟的咨询师的咨询价格在300-1000元不等,大多数价格会在500元左右。如果需要长期进行心理咨询,的确会产生一笔比较大的支出。

大众普遍认为心理咨询的收费贵,或许只是看见了价格数字,而未曾了解过这个行业的投入和运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VJ表示,为了给来访者一如既往地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专业的咨询师必定是需要定期输入,比如学习培训、个人体验、督导等,这方面的投入其实相当高。奈奈更是坦诚地说,心理咨询师在成长期还存在一段“负收入”的时期。

除了定期学习产生的金钱投入,有限的精力也限制了心理咨询师的收入。我们现存的很多工作都是8个小时的坐班制,而心理咨询师一天最多接五到六个咨询(五六个小时)就已经是一种体力、脑力的极限了,而且还要留出理解和整理案例、学习和自我照顾的时间。

就拿奈奈的个人经验来说,她的主业是游戏运营,目前在简单心理平台执业,一般只在周末接咨询,心理咨询的收入并不是她的主要收入来源。奈奈直言:“扣除平台抽成、学习成本、场地租金等,这个收入甚至可以很透明地算出来,和一般工作差不多。” 就像心理咨询的价格是波动的,不同心理咨询师的收入也有着正态分布的差异,也有少数超高薪人群。

但话又说回来,心理咨询一定是价高者优吗?还真不一定。有着“天价”、“大师级”咨询师的存在,也有着一些费用相对可承受、也有专业保证的咨询机会。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寻求学校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支持,有的学校会招募一些专业的兼职咨询师入驻。对于大众而言,可以选择一些受训中的咨询师或心理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他们可能会为了课题或完成实习,接收免费或低价接个案。这些都是专业且免费或低价的资源,大家在选择心理咨询时也不必“迷恋”权威和高价。

为心理咨询付费是因为心理咨询所提供的专业服务是区别于和朋友谈心的价值所在,但又不仅于此,VJ还觉得付出金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来访者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之一,付费后如约进行咨询的“仪式感”会成为来访者的心理动力。

那么,当人们初步觉察到自己的心理困扰,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时,正确地寻求专业心理援助也是一个难题,VJ和奈奈给出了她们的建议:

【线下渠道】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针对学生),每个城市当地的卫生中心,三甲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

【线上渠道】规范专业的心理平台,比如简单心理、knowyouself(目前转移到psyByond平台)、壹心理等平台等。

如果具体到如何找到靠谱的、适合自己心理咨询师,VJ则建议通过咨询师的资料初步筛选出科班出身/有系统培训经历,有定期进行个人体验、督导的咨询师;进一步可通过初次咨询来评估:咨询师与自己是否匹配?是否可以平等对话?

除了根据价格、平台专业度去选择咨询师,VJ和奈奈接触过的来访者也会根据交通通达情况、个人偏好等原因选择线上视频咨询、线下面询等不同形式,现在常见的咨询方式有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以及越来越普及的的互联网咨询。

说到这里,VJ却说了一句让人有些意外的话——“其实心理咨询不是必选的方案”。奈奈则用另外一句话说出了同样的意思:“心理咨询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就像没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所有的锁。”心理咨询只是一种当你找不到其他解决办法时的一种专业支持。

图源:unsplash by hopefilmphoto

其实也是有不少非心理咨询的办法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帮助大家缓解某些心理困扰所带来的症状。奈奈就说到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规律的练习正念、冥想、瑜伽;保持自己可以投入的兴趣爱好,最好是能让你感受到赋能、有序或滋养,不那么消耗自我能量的活动。

VJ还提到了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方式——和朋友谈心。能够倾听你的朋友是很重要的支持力量,朋友不一定能解决你的问题、分担你的压力,但能够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困难也是一种调节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朋友自然也不是。因此,倾诉也得适当。如果发现自己倾诉欲过强,或者对方无法很好地做到倾听,情况没有好转,那还是考虑一下心理热线或心理咨询。

图源:unsplash dustin belt

 

“不能为了治腿疼就去做医生”

听说我要去采访这些心理咨询师了,身边有些朋友也有着一些好奇,他们猜心理咨询师每天都要接收不少“负能量垃圾”,他们要如何处理这些情绪?心理咨询师在助人的同时也能帮助自己吗?

图源:unsplash by stephanie hau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VJ先指出,认为心理咨询师会“堆积情绪垃圾”的观点其实也是一种刻板印象,和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们一样,心理咨询师即使在自己的人生低潮期也需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只是心理咨询这项工作对咨询师的状态要求更严格,VJ采用的办法则是给工作和生活设置边界。对VJ而言,心理咨询是一种把自己当作“工具”投入到咨询中的工作,因此,对自我状态的觉察和反思特别重要,要保证让自己以清醒的状态投入工作。

奈奈回忆起了疫情刚发生的时候,她和大部分人一样经历了一场“经济危机”,当时奈奈还面临着几个来访者同频地出现自杀危机的情况,导致她有几天心脏也很不舒服,身体有种要垮掉的感觉。当时,奈奈优先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去医院排查,会做正念练习,适时休息;在专业工作方面,奈奈及时找了督导、同仁和平台做了危机干预方案,保持见体验师,再次报名自杀干预的培训来巩固相关知识技能。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许比普通人更懂得自我调节的技能、更坦然地面对自己存在的心理困扰,但绝不是仅靠自己的力量,VJ和奈奈也需要定期进行个人体验、督导。

点开这篇文章并且是对心理咨询、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也许有一部分人是对成为心理咨询师感兴趣,其中又有一部分人的初衷很可能是出于“自助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jr从高中起就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便就读了心理学专业,希望通过学习心理学完成自我对话的过程。直到到现在成为老师,她更想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学生。jr的同学小木毕业后继续深造一个看起来和心理学完全不对口的专业,但他依然记得学心理学的初衷是对人的好奇。

然而,VJ作为并非从心理学专业这个环境培养出来的心理咨询师却让我看见了另外一种可贵的决心。中文系毕业、毕业后从事酒店行业市场媒体的VJ在职业生涯瓶颈期时发现了自己对心理咨询的兴趣,也认为这可能是一份符合未来人生规划的工作。但考上了心理咨询师相关证件的VJ却恍然大悟,想要从事心理咨询还不止考证,并认为自己当时具备的能力还不足以对他人进行心理咨询。出于道德的压力以及对心理咨询、对自我认识越发浓烈的好奇心,VJ继续了更深层次的学习。我之所以觉得可贵,是因为VJ对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敬畏以及对他人的责任心,这对于一个与人打交道、与人的脆弱面对面的工作尤为重要。

想成为心理咨询师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心、探索欲,还是想通过心理学帮助他人?在VJ看来,许多人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动机是前者,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如同老话说:“不能为了治腿疼就去做医生”,抛开心理学、心理咨询的滤镜、光环,认真思考自己想入行的动机很重要。

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还需要什么特质呢?奈奈和VJ不约而同地提到“照顾自己”,“有不断探索自我的愿望,且特会照顾自个儿!也要有有助人的意愿,也不抵触和人接触这件事儿。”奈奈的的答案既说到了助人也说到了自助的方面,她也有些无奈地再次提起从事这一行所需要的投入:“对人和事儿有耐心,不怕麻烦;有终生学习、保持专业的信念,希望你最好不缺钱,或做好会花钱的准备。”

我补充问到,“温柔”会是心理咨询师很重要的品质之一吗?VJ认为心理咨询师的温柔是一种力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师的核心品质有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VJ进一步展开为“在专业的基础上做到真诚是一种温柔”——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接收到来访者的表达,并清楚知道如何回应、给予什么样反馈、是否传达给对方。

奈奈还特别提到了心理咨询最忌讳的是可能会对来访者造成二次伤害的不真诚或敷衍的心态。而且,奈奈认为心理咨询师不仅仅是温柔。保持温柔而坚定算是咨询师的基本功,会更给来访安全感,容易建立咨访关系,会让很多来访感受到更稳定和信任的感觉。但咨询师的性格和给人的感受也是多元的,也有的咨询师散发权威且冷峻的磁场,每一种特质会吸引需要或认可这种特质的来访者。

 

打开心理学大门在哪里?

可如果要说到入行标准,VJ和奈奈都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此前被广泛知晓、由国家人社部技能鉴定机构认证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已被取消,目前暂未出台最新的执业认证。不过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奈奈在入行时就是参考了简单心理等线上心理咨询平台的入驻申请和注册系统的心理师申请。

说到奈奈,尽管她的本科专业就是心理学专业,大学期间还参加了心理咨询社团中的咨询部,但毕业后并没有直接走上了心理咨询师的道路。奈奈确定自己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动机后,进一步评估个人资源,包括时间、精力、金钱、支持资源等(比较负责的长程培训或平台在面试时也会评估以上因素),发现自己无法成为全职的心理咨询师,于是便决定一边做一份正职工作,一边进行心理咨询的学习和实践。现在奈奈的正职从事游戏行业,同时在简单心理平台执业。对奈奈而言,正职做游戏是自己的经济来源,也是感受现实生活苦与乐的途径,而心理咨询是自己可以继续能量并“施展魔法”的地方。

受制于职业规划、经济条件等现实因素,奈奈游走在游戏和心理学两扇大门之间,她在探索游戏是如何让人快乐,其实与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很类似——助人找到舒适、自洽的心理状态。但奈奈在这之中也有需要面对的困难,在心理咨询上需要做到的“沉浸”——让自己有更多体验和表达却不一定适用于职场,如果把在心理咨询感受到的成长和延伸打开放在职场上,偶尔会有些水土不服,“还是要灵活的使用咨询带给我的成长。”

就像奈奈很早就确定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动机,VJ认为如果能在心理学专业的环境中成长可能会比较早回答好“想要助人还是自助”这个问题,但其实科班出身的经历并不是从事心理咨询的必要条件,就算不是毕业于心理学专业,在明确了自己从事心理咨询的动机后,入行的目标可以是一个可供实践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当然,就像人们选择心理咨询师那样,选择合适的上岗平台也是要谨慎地加以甄别。令人高兴的是,对比起VJ和奈奈刚开始接触心理学、刚开始从业时的大环境,现在已经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也有更多有用的资讯供大家参考。虽然也依然存在着令VJ和奈奈都十分气愤的那些用“情感专家”的噱头做高价培训,或各种渠道的广告上表达“学点心理学,兼职赚2万”等一系列加剧心理咨询污名化的现象——这就是要谨慎甄别的部分了。

另外,阅读也是了解一门学科、一个行业的常见途径。众所周知,市面上的心理学类的书籍纷繁复杂,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学书籍不比选择一位好的心理咨询师难度低。VJ有种矛盾的感觉,太学术的书、心理学专业的课本对于大众而言过于“劝退”,不好入门,也很难读下去。但“水分很大”、甚至缺乏专业知识的图书又是弊大于利的。其实无论是什么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一定会有枯燥的时候,因此要首先排除掉那些“速成xx心理学”、“一句话教你xxx”这类看起来急功近利的书。(彩蛋:文末有VJ提供的一份专业书单哦)

图源:unsplash by nathan dumlao

 

心理学之于我的人生是______。

心理学这门学科可能不像其他热门学科,可以让人找到条件很好的工作,或者可以比较顺理成章地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有时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给人生带来某种改变,这种改变往往是细水长流的,就像河流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

正是因为前文中提到的心理咨询这一行所需要的投入,奈奈的经历在考虑入行的时候不得不直面最现实的物质问题,但她进入这一行之后也因此变得更在意生活的体验和内心的感受,对物质生活要求没有很高了。而心理学专业的学习经历也分别让她经历的三份正职工作有所益处,“我的三份’恰饭工作’都得到了领导“慧眼识金”,看重我的心理学专业有关,他们会觉得我比较容易理解人,擅长沟通,工作中也的确发现,心理学带给我的思维方式和沟通风格,真是一枚得力辅助。”

另外,几个受访对象都谈到了“更了解自己”这一点。“心理学和某种语言一样的,它是一种工具,帮助你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心理健康老师jr是这样说的。jr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有时会看到高中时期的自己,比起那个时候的自己,她认为现在的自己更懂得自我觉察,可以发现自己深层次的需求。VJ也有着类似的感受,从事心理咨询之后,她也开始意识到了一些自己以前没有发现、可能不会承认的问题,总的来说是更能够接受自己的敏感和脆弱的部分了。

心理学带来的光亮不仅可以光照人们的内心,还改变了我们看待外部世界和他人的眼光,小木的感受就是这样的,“有种本科四年学到的知识或道理可以受用一生的感觉?现在遇到事情还有思考问题时候很像以前在学习做咨询的思路——每个人的行为都有他的理由,我会探索背后的理由。”和小木类似,奈奈即便在心理咨询工作之外,也依然对身边的环境和人会抱有好奇心,更愿意和身边感到安全的人分享和表达,“会更耐心、有亲和力、更愿意理解人,同时又更有棱角、更有边界、更多元。”

 


 

好啦,正文到此就结束啦,最后特别感谢VJ大家提供的一份书单,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甚至未来想要从事心理咨询或其它相关的工作,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入门,相信这份书单能帮助你跨出第一步,静下心来读一读下面这些书吧:

推荐01:

欧文·亚隆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诊椅上的谎言》《妈妈及生命的意义》

我一直觉得亚隆的书是最好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渠道,说他是心理咨询(治疗)行业的写作天花板也不为过。

亚隆的书有很多体裁,小说、随笔和自传都有(专业书籍就更不用提了),涉及的题材也囊括了心理咨询的种种:用小说来呈现心理咨询室里发生的一切,包括复杂反复的咨询进程、来访者在其中的各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以及咨询师在咨询中的各种复杂的情绪体验;用随笔记录和分享自己的职业经验;用自传真实真诚地回忆与书写自己的人生等,这些都在亚隆的书里有细腻生动的呈现。

推荐02:

卡尔·R·罗杰斯

《个人形成论》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在这本书里阐述了自己关于治疗的理论与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人本主义所秉持的理念:相信人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倾向。这种力量源自于我们每个人的内部,但外界的环境能够为这种力量的形成提供支持。

这是一本专业性强,相对比较难读,但读完又会获益良多的书。虽然这是一本很难读的书,但在阅读的过程你能真切体会到少了很多的“要求”和“应该”,多了很多的“允许”——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和流动。这种“允许”本身也是人本主义理念的呈现。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充满着力量和流动的难读的书。

推荐03:

珍妮弗·加维·贝格

《领导者的意识进化:迈向复杂世界的心智成长》

这本书的理论基础是罗伯特·凯根的成人自我发展层次论,这个理论是我个人觉得最好用也最全面的关于成人心智结构的理论,非常适用于个体的自我探索。就像是地图一样,标注了我们当下的成长位置,以及我们的发展方向。

这本书一方面简洁明了地介绍了罗伯特·凯根的成人发展理论,并用这个理论阐释了我们在职场里会遇到的不同的人的不同关注点,以及不同的复杂情境的产生。另一方面也结合了企业具体案例,将这个理论放置在了职场环境下,告诉我们如何面对职场的复杂与不确定。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培训者提供了一个框架。

推荐04:

杰弗里·E.杨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

不要被标题误导,这本书本质上是一个促进自我了解的心理自助书籍。

作为图式治疗的创始人,杰弗里·杨在这本书里介绍了11种不同的性格陷阱。书中提供了自测量表帮助我们更好辩识自己身上的伤害根源与自我伤害模式,也为每个图式提供了解决方案。特别是涉及到认知行为的部分的方案特别出彩。

简而言之,读完这本书大概可以从图式和认知的角度来确认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的经历如何影响了我,如果我要改变我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会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框架有个基本全面的认识,而对自我有清楚的认识是我们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推荐05:

罗伯特·戴博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是什么,以及我可以从心理咨询里获得什么的科普小说,它区分了心理咨询与日常谈话以及其他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不同。

但想强调的是,这本书本身是一个虚构的小说。虽然咨询室里发生的事借着这个虚构的故事得以真实呈现,但可能不是所有的改变都像书中描绘得那么简单容易顺畅(其实也不简单)

人的成长本身就是螺旋曲折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光有认知上的改变(知道那是什么,我该怎么做)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或者说完全解决。我们还必须要回到生活、回到我们的情绪与体验层面去不断练习。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 来访者 情绪 督导 学校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 抑郁
我不会读心,我只是一个心理咨询师
鲸鱼鱼鱼鱼子
2021-10-26 16:02:44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一篇长长长长长文,带你弄懂播客|创意笔记 01
这一抹绿,是他送来的春日礼物
地铁站里有一道彩「红」,是青春的颜色啊
环球街角指南丨街道,不止于一条路
“淡学”盛行的时代,我想给生活添一抹色彩|好物
饿了么春分短片:春分,春天的精分
关于2024的100个关键词丨创意白皮书
2024国誉设计大奖,让文具回归初心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