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是一个与空间息息相关的概念。
也许是希望淡化排泄的场景感,或是考虑到措辞上的雅致,“吃饭”会直接说成“吃饭”,而非“上餐桌”;但如厕却很少直言,会借代为“上厕所”或“去卫生间”。要从一个尴尬的场所脱离,转向另一个空间,也会用“厕所“作为中转站——借口“人有三急”,尿遁而去。
可偏偏总有人想要打破空间的边界,把“如厕”和“去卫生间”两件事分开。即使“随地大小便”的标语贴满大街小巷,依然熟视无睹。对于其他人来说,本来心情惬意地走在街头,却突然瞟见了不远处一块狰狞的排泄物,简直是“飞来横祸”。
今年8月,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始在酒吧街和红灯区的街道上,试行12个名为绿色尿液(GreenPees)的可持续小便器。白天,街上人来人往时,它们被伪装成造型有些特别的植物盆;而到了晚上,当这些人因为酒精和情欲的刺激开始肆无忌惮,想要随意发泄时,就可以来到这些小便池。
据CNN统计,八月试行后,阿姆斯特丹随地大小便率降低了50%。
听上去似乎很人性化,但又免不了有些emmmmm,是吧?虽然在我的认知里,“惯着他们干嘛”的心理大于“好有意义的设计”,但从报道来看,这似乎真是一种无奈之举——对于一些人来说,要改掉这种习惯很难。就荷兰而言,这些放不对位置的尿液,不光会侵蚀历史城墙,产生恶臭,还出现过多起年轻人因夜晚活动过嗨,去运河解决生理问题,最后溺亡的新闻。
而GreenPees的核心理念大概就是,既然说也说不听,那就将错就错,把它利用起来吧。这个装置由耐用的不锈钢制成,有两种型号可以选择。它不需要连接到水域或污水系统,配备了一个实用的液压系统获取磷酸盐进行转换。一旦绿皮箱里容量充满,就会连接软管和水龙头进行排空,尿液将变为干净的水或肥料进行再利用。同时用30L的蓄水池收集雨水(某些极寒植物需要雨水浇灌),保证了顶部的植物只需要少量浇水,就能茂盛生长。尤其在旱季,解决了很大问题。
在应用方面,可以根据需要定制产品,可以选择型号、植物类型、外观装饰和是否需要智能液位传感器,以便在容量将满时及时提示。
发明者De Vries是一位环境心理学家,他强调在公共领域激发积极行为,致力于与随地小便、乱扔垃圾、噪音等问题做斗争,这个装置也是他表露决心的代表之一。而显然不是所有公众都支持将其变为城市的固定装置,就有匿名投诉表示,它们的存在,仿佛把自己居住的城市变成了一个流动的厕所。
——总之,这个发明其实是在弥补公共教育部分失灵产生的社会问题,目的在于从“排便”这样一个极细又极棘手的侧面着手,去将城市变得更友好。
但也不可否认,它确实会带来极强的联想性,损害大部分拥有健康如厕习惯的市民的情绪价值。试想,当你站在街头或巷尾,想与花团锦簇的春天合张影时,发现这一个是便池,那一个也是便池,真的不会觉得瞬间没了心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