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被耳提面命背诵《唐诗三百首》。读到“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纵使还是不解其深意的小屁孩,也牢牢记住了那种唇齿留香值得反复咀嚼的节奏韵脚之美,印象更深的是初读这一句“星河影动摇”,脑海里不期然出现漫天星河与钩月孤悬,胸中翻涌出壮阔疏落的寂寥,星河之美,还未见识,已成憧憬。
此后多年,与星星有关的记忆都被小心收纳进记忆的多宝阁。因其稀有,倍显珍贵。这大概也是天涯若比邻的都市人的共享情节之一。
近日,来自荷兰的设计师/艺术家 Daan Roosegaarde受这种星空情节驱使,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了一个名为“看见星星”的项目。
天文学家做过估算:电灯未发明之前,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仰望夜空,肉眼应当可以看到10000颗左右的星星。但由于光污染,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当人们抬头,运气好的时候也不过能看到100 颗星星,宏伟的银河早已消失无踪。在人类长达20万年的进化史上,我们第一次与无限的宇宙隔绝。
而这也正是“看见星星”的背景。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筹与协调能力,Daan Roosegaarde成功说服了荷兰小镇弗兰内克 (Franeker)的政府与民众。弗兰内克是一个有12000人口的小镇,却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馆,当地的喷泉广场上至今树立着著名荷兰天文学家、出生于此地的简·亨德里克·奥尔特(Jan Hendrik Oort)的雕塑 ,对天文学和星空的亲近也促成了这次全城出动的“星河寻回计划”——整个小镇在约定时间统一熄灭灯光,把人造光源的影响降到最低,只保留保证安全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光源。
与料想的效果差不多,当天晚上,人们走出家门,走上街道,仰望星空。银河带重新出现在弗兰内克人的视线之中,还有流星划过,痕迹清晰。
据悉,该项目首次落地以后,吸引了许多其他更大城市的兴趣,而团队将莱顿、悉尼、威尼斯、斯德哥尔摩和雷克雅未克视为未来活动的目标。
Daan Roosegaarde如此解释他的初衷:“我们希望将古老的星河带回人们身边。COVID-19 使我们每个人都越来越孤立。集体观星则创造了一种必要的联结感、惊奇感和归属感。”
Daan Roosegaarde还曾做客TOPYS主办的MINDPARK创意大会,想看更多创意分享,戳MINDS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