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事故是如何伤人的?|清单

设计:卡人@TOPYS

说起来也巧,最近我的个人生活发生了两件比较互文的事情,围绕着中韩两国观众共同的PTSD事件——韩剧《二十五,二十一》迎来男女主角最终分道扬镳的大结局,韩网那边批评声四起自然不用说,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社交媒体平台罕见地出现了把韩剧编剧骂上热搜榜的现象。

我回想起上一次这样大范围出现“烂尾伤人事件”刚好是去年的这个时候,连载时间长达13年的日本漫画《进击的巨人》在第139话留下令人惊愕的烂尾后,巨人粉“骂”了作者谏山创一整年。而我作为这两部作品的观众/读者,深感自己一个伤疤还没好,又得到了另一个伤疤。

当我最近慢慢从《二十五,二十一》的结局中缓过来时,刚好读到了日本编剧坂元裕二的自传性作品《剧作家》,其中有一篇访谈提及了《追忆潸然》的结局,他问制作组“如果虽然分手了,但彼此都过着幸福的时光哦,这样的故事不行吗?” 却遭到全员反对:“不可以!” 坂元裕二的心声和制作组的反应与《二十五,二十一》的编剧权度恩及其观众的状态极其相似,只不过权度恩在观众高呼着“不可以!”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一路走到黑。

我在上文形容烂尾是一次PTSD,我思考过这是否言重了,因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在病理上的发病基本条件是个体经历重大创伤性事件,比如目睹死亡。

但我又想,在如今人们需要高度依赖文化产品得到精神满足,在故事中寄托了大量个人情感的情况下,当作品承担了娱乐功能之上更大的时代意义、观众的内心诉求,那么它的烂尾、崩塌确实可能成为心理层面上程度不一的创伤性事件。就像有的观众无法接受《二十五,二十一》的前期剧情带来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巨大力量,却被结局否认、推翻这一切。

本着独自痛苦不如大家一起疗伤的原则,我在本期清单邀请了我们编辑部其他伙伴一起分享(控诉)自己经历过的烂尾事故。

这可能是一份避雷、拔草清单,也能是一份种草清单。如果有共鸣我们就一起抱头痛哭,如果踩到了你的雷点也无需向我们寻求情感索赔,毕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很多时候并不相通,大家对烂尾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如果以下内容让死去的回忆再次“攻击”大家,十分抱歉,阅读需谨慎。

(再次温馨提示:本期清单有剧透,且十分主观、公报“私仇”,谨代表编辑个人意见,尊重每位观众都有自己的看法,拒绝骂战。)

 

《进击的巨人》

谏山创,把我们献出的心脏还来啊!

伤情鉴定:💔💔💔💔💔

伤者:巨鱼

时光飞快,日月如梭,《进击的巨人》烂尾已经一周年了,巨人粉也骂了谏山创一周年啦!

如果我们的读者里有巨人粉的话,你们是叩问自己为什么把13年青春交给谏山创?还是期待动画版的制作公司MAPPA逆天改结局?转身补齐《钢之炼金术师》?无论是哪一种,谁都无法否认,地鸣已经发生,世界上80%的人口被艾伦毁灭,巨人之力也消失了,艾伦死去,我们被谏山创伤害了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个历时多年才出现的惊天大烂尾,《巨人》让读者深恶痛绝的争议点有很多,如作品主题从自由变成爱情、主角团纷纷ooc(人设崩塌)、伏笔没有回收等问题,已经有许多巨人粉在过去这一年当中谈过无数次了,在这里我仅谈伤我最深的点——性别意识的矛盾。

作品前期所表现出的性别平等意识是我给许多朋友安利这个作品的重要理由之一,大部分角色都没有被施以强标签的区分,就拿主角团来说,甚至有三笠、阿尼、韩吉这种能力超强的女性角色。在战斗中男女角色都有相当出彩的表现,性别没有成为剧情推动或人物塑造的理由。

然而,在结局以及接近结局的篇幅里却有相当多对剧情发展而言完全没有必要、甚至直接导致人设崩塌的书写:

女王希斯特利亚作为一个女同性恋且此前有过一个完整爱情故事的角色,却在结局中和一个未知身份的男子成立家庭、生育孩子,谏山创如此安排以及大量的读者猜测女王老公的表现实则没有尊重希斯特利亚这个人物。

而莱纳作为一个除主角艾伦之外别刻画得最多最细的男性角色,谏山创仅用结局中短小的一格画面就摧毁了他所有的一切人格魅力——收到女王来信的众人一起读信,此时莱纳以相当猥琐的表情闻着信纸上属于希斯特利亚的味道。

另外,同样也是女性的始祖尤弥尔甘愿受到弗里茨网虐待、甚至为他挡枪、繁衍后代的理由也是众多读者期待在结局看到的其中一个解答。当我们以为这是奴性、这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没想到,谏山创将一切归于“爱”。

最令人气愤的当属艾伦和三笠之间的结局。而当主角团众人都开始了新生活,三笠依然穿着来自旧日的衣服,守在艾伦的墓碑前——如艾伦所愿成了一个对他矢志不渝的女人。谏山创化身女德代言人,让一个强大的女性为一个(突然)以自我为中心的男人活守寡。哪怕一点,哪怕一点能看到三笠重新开始拥有自己生活的希望都不给我们呢。

《巨人》烂尾了,在愤怒和失望之余,我心里更多的是一种惋惜,眼睁睁看着一部可能成为21世纪神作的作品,跌下“神坛”,最终成了笑话,只剩下人们还会津津乐道的梗,“莱纳你坐啊”、“这孩子打小就自由”……以及你我偶然会碰到的搞笑表情包或梗图罢了。

若我说谏山创他格局小了,我这是给他挽尊了,若我说谏山创就是故意把结局写成这样恶心读者,那我既认可了我尚且是一个心理健康的正常人,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第139话之前的《巨人》曾给你我带来的心灵震撼不过是为了结局这一刻。

 

《盗墓笔记》

坑王驾到,谁与争锋

伤情鉴定:💔💔💔💔💔💔

伤者:🦉

已经不记得当初是怎么入的《盗墓笔记》的坑了,只知道它其实不是坑,而是个筛子,完全没可能填好的那种。南派三叔的做法生动诠释了「挖下的坑填不上,那就再挖一个转移一下注意力」这招有多好用,以至于到后面可能他自己都忘记到底有多少个嗷嗷待填的坑了。

但是互联网有记忆。从2006年开始连载的盗墓系列,共出版八部九本(最后大结局分了上下),最后一部上市之前,出版社声称“将一一揭开此前7册中埋伏的各种悬念”,可至今,你去搜《盗墓笔记》,后面永远会跟出四大未解之谜,八大未解之谜,十大未解之谜,比如:二十年前的南海考古队在海底到底经历了什么?吴邪的发小老痒到底是怎么做到自我复制的?闷油瓶在云顶天宫的青铜门后面到底看见了啥?真正的三叔吴三省通过陨玉去了哪儿?……以至于催生出一大票传道解惑的“盗学家”和各种脑洞大开、让人笑掉头的段子。

磕吗?不了,谢邀,婉拒,真的磕不动哈

有人说,《盗墓笔记》火起来完全是因为无知少女磕CP。我个人认为这种评价非常不中肯,假如你是原著粉,你就知道它完全是奇幻题材包裹西游记的内核——闯关、打怪、解谜、革命友谊,顶多算个男频爽文,明晃晃搞基卖腐都是影视化之后的事了。

虽然被“坑”了很多年,但回想整个追文过程,不得不承认作者的想象力、人物塑造能力、语言风格放在网络文学中也算是金字塔顶部的那一批。至于何以烂尾到今天这个局面,浅分析一下,应该和网文的生产机制及资本化运作有关。只希望,后面出来的网文大大们,码字有良心,挖坑需谨慎。

 

《杀死伊芙》

伊芙没死,我死了

伤情鉴定:💔× N

伤者:Cecilia

有多少人看了《杀死伊芙》第四季后PTSD到现在还走不出来?(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

一个不具备正常情感,对社会规则蔑视的女杀手Villanelle(小变态)和一个看似正直善良、敬业爱家的女特工Eve,却在“猫追老鼠”的游戏中,被彼此相似的灵魂吸引。在前三季中,堪称完美的人物性格塑造和值得揣摩再三的台词和细节,让大家“入戏太深”。但是这种“入戏”,并非完全源自剧情或演技,更多是因为很多人都在她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它披着“姬情”的外衣探索了很多问题: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爱是什么?我是谁?

在Eve和Villanelle充满张力的对抗下,其实是两人深埋的欲望,映射出的也是自己潜意识里对某种生活的向往。正如小V渴望的normal nice life,Eve渴望的危险与反常规。很多时候,我们都被社会规训了,过着不像自己的生活,这种自我背叛何尝不是一种罪过?所以我们爱上那个“期待的自己”,直到遇到,自己的生命才得以被“救赎”。

故事结局,小V死了,徒留终于认识了“自我”却终将面对虚无人生的Eve,这不是烂尾是什么?导演仿佛在告诉大家:追求纯粹的自我终将导致毁灭。观众从来不是不能接受BE,只是痛恨无法逻辑自洽的为了结局而结局,差评!(对了,小说有真实结局,大家快去补上这颗糖)

 

《后翼弃兵》

大女主戏?这不还是“男频式”叙事吗?

伤情鉴定:💔💔

伤者:牛肉汤

我带着这样的期待打开这部剧:贝斯·哈蒙作为女性棋手,像一片利刃撕开男性垄断的国际象棋世界。我好奇,她的生命轨迹,她的职业征途;她的敏感、脆弱、纠葛、痛苦、快乐、幸福。被安雅的美丽、服化道的考究、镜头的优秀吸引着看下去,但越往后看,哈蒙的登顶氛围烘托得越热烈,我的心就越凉。

顶着“大女主戏”的名头,却一点都没有展现出贝斯·哈蒙作为人的成长线哇。我看到的反倒是静止——我在孤儿院,我下棋很牛;我酗酒嗑药,我下棋浅输一下,但不影响我牛;我很多男人, 他们让我下棋更牛;我去苏联,我下棋最牛。每当哈蒙遇到困难,我想,这总归深入刻画她是怎么解决问题,又获得了什么成长的了吧。但次次都是一笔带过,某个工具人从天而降,解决了问题,哈蒙又赢来了胜利。

更令我失望的是,哈蒙作为女性棋手挑战男性垄断的国际象棋世界,想必会遇到很多不为人知的歧视与刁难,但剧里对此的表现竟只是几个男性棋手惊讶眼神的镜头。以女性身份的特别为噱头,却不刻画她的特别之处?她的征服,难道只能局限于床上?更别提最后一集比赛解说员的台词竟还贬低了真实世界的女性棋手诺娜·加普林达什维利(Nona Gaprindashvili)的职业成就。

正如戴锦华老师所说,如果只是“更换了角色的性别身份,但丝毫没有改变故事的权力逻辑”,那这些披着大女主皮的男频剧不过是迎合有消费能力/欲望的女性而生产的工业幻梦,是“花木兰式”的糖衣炮弹。“我一直寄希望于,女性生命经验所累积的历史,能够成为另外一种资源,成为面对由男性主导的现代文明的一种完全不同的力量。”究竟什么才是“大女主叙事”,please,创作者们,观众们,格局可以再打开些。

 

《请回答1988》

除了明确的爱,我还想要一以贯之的人设

伤情鉴定:💔💔💔

伤者:55614位豆瓣网友

如果你现在想再重温1988,我只奉劝一句:关掉弹幕。

原因无他,几乎每一帧都有人说“记住了,这里是伏笔”。知道结果再看过程,就会把有笑有泪有血有肉的群像剧弄得像刑侦悬疑剧——不过你我彼此都理解,这是被编剧搞崩心态之后的PTSD。

烂尾AKA虎头蛇尾AKA高开低走。1988毋庸置疑符合“高开”,以双门洞四个家庭两代人的柴米油盐为切口,描写了他们作为普通人在迎击生活时的软弱性和暗藏的英雄主义,感情饱满且真挚。但说“低走”也不冤枉,剧本节奏突然从娓娓道来的步调开始快进,爱情线又无法自洽——也许你也会和我一样,想打电话给废水处理厂火速回收之前流下的一吨眼泪。

拆我CP可忍,人设混乱不可忍。说到人设的一致性,还得又说回“猜老公“部分。中年阿泽的讨厌之处就在于,他杂糅了狗焕&阿泽两人性格的缺点,又有极强的断层感。前半部分尽力从整体气质(如肢体习惯、语言语气、表情变化)模仿少年狗焕,后半部分又仅凭名人身份、会抽烟这种极大变量的特征强行变为阿泽。极大地影响了阿泽这一角色的塑形,将他从一个内心os都极少、几乎没有第一人视角的角色,快速扭转到故事中心。让观众观感大大折损,变得伤仲永:原来一个如此内敛锋芒的温柔之人,日后也会变得如此颓丧且不拘小节,实在有些WTF。

同时,前十几集拼命暗藏在犄角旮旯的深情,到了后半部分突然像清理抽屉一样被快速且直白地倒了出来,更多的不是终成眷属、磕到CP的感动,而是“非要给一个答案”似的怜悯。豹子女士的生日宴像是毕业典礼的预演,而善宇宝拉的婚礼就像是在学生证上正式盖上“失效”,句号已经画完,为什么要多加一个可有可无的“完”字呢?

 

《迷雾》

啊,让我下定决心再也不追韩剧

伤情鉴定:💔💔💔💔💔💔💔

伤者:毛毛.G

在看剧这件事上本就一直奉行“养肥了再看”的我,在经历了韩剧《迷雾》之后,更是留下了严重的追剧ptsd,发誓以后看剧,不是“完结+好评”的剧,坚决不看。

要说《迷雾》,真的算得上开局非常惊艳了,悬疑案件为线索,当中又牵扯出权钱交易、新闻正义等社会议题,大女主的设定,再加上金南珠飒爽的气质,开播没多久就早早预定2018年最佳韩剧的位置,甚至被网友冠以“神剧”名号,也成功吸引我的注意,让我决定放下信奉已久的追剧原则,开始每周蹲着等它更新。

其实,《迷雾》要是能坚持在权谋斗争上走到底,相信会是一部非常成功且具社会意义的剧。但,衰就衰在,韩剧还是太爱谈恋爱了。前期还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干练女主,到后期怎么就变成了一个要靠男人的弱女子?

人设崩塌我能忍,但作为整部剧核心的悬案,在真相揭晓的那一刻不能说是毫无新意,只能说是让人失望透顶,甚至有点想笑。它不仅极大弱化了前面浓墨重彩书写的权谋斗争的凶险,还将整部剧的立意一下拉低到平均线之下,并且让人觉得自己的智商很不被编剧尊重。

总之,《迷雾》已被我深深刻进记仇小本本,逢聊烂尾剧必要拿出来吐槽一番。当然,它也有一点点“贡献”,那就是让我记住了教训,以后追剧要更加更加谨慎。

 

《二十五,二十一》

到头来,只有观众被留在那年夏天的隧道里

伤情鉴定:💔💔

伤者:罗希度妈妈粉

最后还是来说一下《二十五,二十一》吧,但我的伤情鉴定指数之所以只有两个心碎emoji,是因为我是在明知道这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BE的情况下再观看的,心理上得到了一定的缓冲,最终接受现实并“复健”成功。

开局表现亮眼又如何,最后还不是被编剧“插了一刀”。《请回答1988》中“猜老公”的玩法在《二十五,二十一》中已经不再适用了,猜了十几集罗希度女儿的爸爸是谁的观众到最后看到BE只有无尽的背叛感。剧情前期有太多指向HE的蛛丝马迹,也有许多证据铺垫了BE,编剧的犹豫和暧昧模糊的线索让观众在希望和失望之间浮浮沉沉,最终在BE的谷底不得翻身。

即便我尝试合理化编剧权度恩的写作初衷是写一个以青春为主题的作品,爱情只是一种伴随发生但不一定会永恒的失去,可她却依然让主角团的友情沦为只在某人的葬礼上才难得见一面的交情。

个人最不解、最无法接受的是,编剧借中年罗希度之口否认了整部剧大篇幅描写的青春岁月——41岁的罗希度和女儿的聊天中表明她并不记得那场来之不易的特别修学旅行,明明那是一个少年罗希度渴望持续到永远的美好夏天;结局中,中年罗希度面对失而复得的日记本,站在回望青春的路口却说出“我曾一度误以为自己拥有了爱情和友情”,否定了往昔的美好,也残忍地打了观众一巴掌……

请问编剧,如果罗希度都不记得了,我们观众又何必掏心掏肺地为主角团那灿烂得让人嫉妒的青春回忆而惋惜呢?

“这个夏天是免费的,我们买下来吧”

除此之外,主角团其他角色的人设崩塌也是令人伤心的原因。比如,高中时期的班长、学霸池升婉,在自己创办的地下电台中有许多大胆、有远见的表达,甚至敢于为了朋友反抗学校老师的体罚,不惜因此自行退学,但长大后的她却彻夜买醉、清晨才回家,工作状态很颓废,个人结局的落点竟然只是重逢过去暗恋自己的听众。

请问编剧,你写一个如此理想的女性形象但最后又让她陷于平庸,难道只是想告诉我们现实和理想是割裂的吗?

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亦斐曾在某次演讲中提出,韩剧有烂尾的问题,因为它只提出了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韩剧中主角遇到对的人并和爱人走向happy ending其实并不能解决人、尤其是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观众需要在剧情中看到新的可能性。

《二十五,二十一》也有同样的问题,它提出了爱情和现实要如何权衡的问题,记者如何处理好新闻伦理和个人私生活的问题,却没有告诉我们解决办法,或者试图给出一个可以为之一试的构想,甚至还留下一个令我们失去勇气和希望的结局,让我们不知道如何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困境,看到不到任何可能性:“哦,原来长大了就会放弃当初的理想”、“爱情不值得一提,再相爱也无法克服任何困难”……茫然失措的观众只能把编剧骂上热搜了(不是。

在大结局中,中年罗希度揣着日记回到隧道和当年的白易晨和解了、也道别了,原来,只有我们观众被留在那个隧道里、那个激动得喘不过气来的仲夏之夜里。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我们今天在吐槽烂尾,但为了避免烂尾而过于谨慎真的好吗?

不得不承认,进入一个作品并投入大量时间和感情确实存在风险,但我们真的要完全回避这些或好或坏的意外体验吗?如果我们只看提前知道结局走向的电视剧、只读标签化的文章……的确能提醒了我们避雷、避免浪费时间接受不喜欢的作品,但是不是也同时压缩了我们对于作品的想象空间和期待。

当观看和阅读成了一种“按需治疗”、“把脉抓药”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读者自行限制了自己获取信息的范围,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获得满足,或者创作者能有针对性写作但却难以获得更广泛的受众的局面。

虽然我们讨厌烂尾,完整地保证一部作品的质量是对每一个创作者的要求,但今天我们这一代观众/读者是否也许需要具备一定的承受烂尾的心理能力呢?这对观众自身和整个行业都是有利的。

我们可以在没有心理余力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不会冒险,获得在预期之内观看感受,与此同时,我们是否可以多一些欢迎创作者进行尝试的空间呢?只有当尝试变多,我们既为好内容投票,也理性拔草那些差强人意的作品,长此以往,观众选择的余地也就变得更多,市场中的品类也更加多元化了。


以上只是烂尾世界的冰山一角,如果你还有更多想要吐槽的内容,可以移步chatchat话题,我们一起聊聊。(戳此直达)

烂尾 be 大结局 编剧 PTSD 韩剧 漫画 美剧 分手
烂尾事故是如何伤人的?|清单
鲸鱼鱼鱼鱼子
2022-05-12 16:42:25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时光飞速向前,而我只想回到千禧年的旧梦里|好物
计划精神过冬,是时候让“死人微活”了 | 太阳底下
祝我们热烈地活,也能敞亮地谈论死亡。| 灵感手抄本
定格在热成像里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