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有些事是长大后才知道的

在睡梦清甜的时刻被弄醒,迷糊中睁眼,窗帘没有透进光,天还黑着。妈妈抓着我的手,我看不清她的脸,感觉她手指温热,一翻身又沉入梦境。醒来时,手腕上就多了一条五色线编制的彩绳,等到下一场雨下过,彩绳被妈妈剪断,丢进雨中。她说,这一年之后的日子里,蛇虫鼠蚁看到我都会绕道走。

当然是在骗人,夏天一到我还是蚊子的祭品,但儿时每个端午这一幕都会上演。很多年后,包粽子的动作还重复着,显得平淡无奇,“系彩绳”不知停在哪一岁,却成了端午回忆里最鲜活的一幕。

在这个必然又有许多人不能回家过节的端午,我们向来自山南海北的朋友们借取了一些类似上面这样的记忆碎片,想看看透过它们,能否带大家走一走回家的路。

 

#01 一份不正经的端午风俗考

来南方之前,一直不知道端午节要在门上挂艾草,因为从小到大家里就没挂过。我抱着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兴奋,跟我妈分享这个在我看来充满“异域风情”的仪式,我妈反应特平淡:有什么大惊小怪,咱这儿也挂,只不过我懒。

哦。亏我还信誓旦旦地到处说:北方没有艾草……

不过的确,相传(实际上民俗学界对这个说法有诸多争论)发端于荆楚之地的端午节,在南方透过更复杂繁琐的仪式,传递着更浓郁的节日氛围。除了被今人偷懒简化后的挂艾草、包粽子,还有饮菖蒲酒、插午时花、挂驱邪符、泡草药澡等等,赛龙舟自是不必说。

关于这类仪式的起源和描写散见在各类古代文献里,星罗棋布又浩如烟海。

南北朝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整理了古代楚地的风俗,写到端午有“以艾为虎,菖蒲为剑”,意为古人过端午,不仅要悬挂艾草,还要求艾草最好扎成老虎状,和细长挺拔的菖蒲捆在一起,百兽之王的威风搭配宝剑锋芒,取驱灾辟邪之意。

“挂艾”的风俗还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演化出不同的版本。比如苏州有些地方除了艾草、菖蒲,还要挂大蒜头和谷芒,并称驱邪四宝。云南的部分地区挂的不是“艾虎”而是“艾狗”,且要吃面食。潮汕地区除了艾草,也可以挂柚子叶。一位长三角土生土长的朋友回忆儿时的端午: 艾草要搭配红绳、红布做的或者红纸裁的葫芦,最好是清晨采来,带着露水的,小时候在乡下,总是一大早就跟着奶奶去河边找艾草和芦叶。采回来,艾草早早挂好,院子里撒点黄酒,芦叶洗一洗就开始包粽子。

除了艾草,菖蒲也曾经是端午的主角,菖蒲虽然不似艾草有药用功能,但它有香气,古人认为可以防疫驱邪,遂拿来入酒。古人还从菖蒲、石榴、萱草、蜀葵、栀子等时节植物中任选五种作为端午清供,并称“午时花”,菖蒲在文人雅集中更受欢迎,因其清俊挺拔,不俗不艳。唐诗中就有“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清初吴中诗人李朴还写过“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天中佳景》,画面中的插画为元代午时花的插法,其中细长的为菖蒲,上方的符咒为驱邪符
 

而今,菖蒲酒不常见了,江南地区更多以雄黄酒或黄酒代替,我问那位朋友为何是雄黄酒,她很认真:你没看过白娘子吗?!雄黄酒可以制服妖精,驱邪利器来的。我大笑不止,好在变化也是活的延续,不像午时花失落已久,只能成为书本中的化石。

邻居Mercy是个四川妹子,某天我们由是否跟社区群团购艾草和粽子,聊到家乡的端午味。她说起童年时一直使用但不知其妙的草药汤:“很小的时候在老家农村,到了端午爸妈要去割各种各样叶子或者杆子有味道的草,放进大锅里煮水出来给我们小朋友洗澡,说是可以止痒、驱蚊、防止长皮肤病。这导致我很长一段时间,只要被蚊子咬了,都会去路边,闻闻哪些草有味道,我就摘下来,用手指或者小石头碾碎,涂上去。其实我根本不认识那些草,但涂上去反正觉得有点作用。”

这些描述除了听上去津津有味之外,也都共同指向端午节各种仪式的初衷——驱邪避祟,而初衷又勾连着源起。

可是,端午的起源难道不是纪念屈原吗?

实际上,端午的雏形初现于汉代,成型于魏晋,而汉代的诸多典籍都指向不同的答案,比如东汉蔡邕在《琴操·龙蛇歌》中记载,五月五日民不得用火,是为了纪念春秋大贤介子推;记载江浙一带民俗的《越地传》又有“(竞渡)起于越王勾践”的说法,竞渡即赛龙舟;浙东地区又有端午是祭奠忠臣伍子胥和孝子曹娥的说法……

众说纷纭中,后来的《荆楚时岁记》代表楚地给出说法:“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命,故并命舟楫以拯之。”于是,才有了我们小学课本里的版本。

抛开以上各种版本的“敬贤”说,古代典籍中,农历五月又被称作“恶月”或“毒月”。《后汉书》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 日夏至,阴气荫作,恐物不楙。”即在五月夏至前后,阳气已达顶点,阴气回升。而端午与夏至常常重叠或前后临近,在节历演变中逐渐合并,端午又称端阳,也是取阴盛阳衰之意。

古人朴素的认知中,阴气与邪祟紧密相关,招引疾病和灾祸,需要以药草香包净化环境、祛除毒邪。性温、味苦,有理气血、逐湿寒等功效的艾草于是和端午不谋而合。又因为蛇虫鼠蚁等害类在当时的居住和医疗条件下,极容易危害性命,带有奇异味道的菖蒲等植物也是不错的选择。沐浴、挂艾、饮蒲酒和张贴驱邪符等仪式由此而来,相比于更偏重教化意义的敬贤仪式,反倒在民间更有生命力。

 

 

#02 无聊的民俗都变成乡愁

西方学者把民俗的内容界定为:风俗、习惯、仪典、歌谣、寓言等。中国的民俗学认为:民俗是古老的但又现实的,活在我们生活之中的、日常性的文化现象,包括日常的、不经意的生活技艺、习惯、生存经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抛开这些精炼又抽象的总结,每个人或多或少地生活在民俗里。通过老一辈的口耳相传和行为示范,原生的民俗悄悄塑造了我们的认识、行为和记忆。而节日往往是承载着最多的民俗经验、习惯、仪式的日子。

生活在深圳的潮汕人很多,有位同事说,儿时的正月十五,家里老人总会给孩子头上插一片小竹叶,并且再三叮嘱不可以自己拿下来,要等它自然掉落,这一年就会顺顺利利。

到了端午,艾草准备好,艾芯可以煎蛋,其它部分拿来煮水。南方在端午这天很少不落雨,中午11点到1点之间的雨水叫龙舟水,接一点掺进热水里洗头洗澡,可以祛湿驱邪。
潮汕人也很重视“鬼节”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拜祖宗,祭祀先人,长辈还会要求孩子一定要把额头亮出来,以防邪祟靠近。表面上对这些陈规不以为然的她,却会在晚自习后回家的路上,默默把刘海撩起,“那一瞬间感觉有了件厉害的武器”。

除了这些细节的、私家属性的仪式,潮汕地区还有许多群体的、公开展示的仪式。比如游神、英歌舞。

潮汕地区大大小小的村镇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祭祀用的社庙,供奉先贤或者地方守护神的神像。所谓游神就是在农历正月(通常是元宵节),众人把“神仙”抬出社庙,绕社境内展示一圈,期间有锣鼓鞭炮,也间有舞蹈或杂技展示,烘托气氛。潮汕又把神仙视为“老爷”,所以游神又俗称“游老爷”、“营老爷”。一方面是酬神敬天、祈福祛灾;另一方面也是加强宗族社境内部人员的团结和认同。

在深圳生活三十多年的黄阿姨回忆起家乡的元宵游神,只记得敲锣打鼓、热闹非凡:“营老爷有‘文营’和‘武营’两种嘛,各地方也不一样。文营大概就是把‘神仙’放在轿子上,男人们抬着走一圈(女人不能参加游神队的),路过谁家门前,这户人家要放一串鞭炮,还有的会带着‘老爷’的香炉,那就要家家户户上香。‘武营’就是‘走老爷’,潮汕话走就是跑。‘走老爷’就会把神像请上神轿捆紧,几人抬着,或绑在背后背着快跑,有些地方走老爷还要两人抬着神仙从火堆上跳过去,很考验技巧的。”

“游老爷”的队伍 图片来源《中华民居》摄影:郑翔豪 张声金
“走老爷”仪式中的跳火马环节 图片来源《中华民居》摄影:郑翔豪 张声金

最近一档热播的综艺节目还展示了潮汕的英歌舞。英歌舞也是潮汕地区庆元宵的仪式,是一种带有傩(驱瘟避疫的娱神舞蹈)的性质的群舞表演,起源于明末。舞队的成员化妆打扮成《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好汉,颇有点cosplay的意思,成员们扮好后找一片宽阔的空地列队形、就地起舞,通过舞蹈动作演绎梁山好汉作战杀敌的故事。英歌舞的重头戏是时迁舞蛇,时迁的人设是传令官,其他好汉都双手敲棍,唯有“时迁”在前头或者中央舞乌鞘蛇,传递指令,指导队形变幻。

云贵地区是另一处民俗资源丰富而且保留比较完整的地区,我们采访了一位来自贵州的朋友,听她分享了贵州的欢乐“偷菜”节。

“春节前后要回老家上坟,贵州山多嘛,冬天多雨雪,一路泥泞,总要摔几跤。有一年给外公上坟,我一路上滑倒三次,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乡下的祖坟常常都是紧邻着田地,老人说,被冰打过的青菜特别甜,而且象征着好运,偷到就代表来年事事顺心,如果偷菜时被主人发现,也会给他带来好运。有几次我们偷菜被撞到,主人特别开心,还问我们要不要去家里歇歇。当然不能偷太多,必须要及时吃完,贪婪和浪费会破坏好运。”

“偷菜”的习俗据说来自苗族传统的“偷菜节”,通过文化融合也逐渐影响到云贵地区的汉族居民

这位朋友自嘲至今不能理解这其中的“鬼逻辑”,但偷菜的风俗早有史料佐证,可能起源于辽金时期的“放偷节”。 《魏书·东魏孝静帝纪》中有“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戏”,是说北朝拓跋鲜卑族在元宵夜时,允许相互偷窃,并且视为游戏。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提及金元时期,还有元夕“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的记载,可见古人对放偷节游戏的尺度相当宽容。

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小时候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总带着几分叛逆嫌弃它“无聊”的节庆仪式,隔开一段时间或地理的距离后,变得温暖,欢乐,令人怀念。大概所谓节日氛围、年味儿、节味儿往往就来自于这些区别于日常的经验模式。

-/-

这两年,因为疫情,因为工作,因为异地而居,端午或者其他节日,都变成单纯的假日。除了多瘫在床上一天,已没有任何仪式感。

偶尔想起小时候囫囵吞下的唐诗:每逢佳节倍思亲。泛起复杂的感触,这一切不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么,硬记下唐诗的小人和有感于此的大人之间,已隔着山水重重。好在在我们待过还怀念的地方,总有些事是和节日、团聚、爱息息相关,刻进脑海的,好像记起它们,就能重温几分回家的快乐。

这一份不完全的民俗地图送给大家,欢迎在评论区里释放你们的节日欢乐碎片,共享精神归乡的温暖时刻。也祝大家端午快乐!

民俗 端午 潮汕 偷菜 游老爷 英歌舞
关于端午,有些事是长大后才知道的
阿诚。
2022-05-31 15:02:02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计划精神过冬,是时候让“死人微活”了 | 太阳底下
祝我们热烈地活,也能敞亮地谈论死亡。| 灵感手抄本
定格在热成像里
时光飞速向前,而我只想回到千禧年的旧梦里|好物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