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伦敦大桥垮下来了?|You Know What

设计:huimeng@TOPYS

前两年,随着悬疑剧《隐秘的角落》的热播,好好的一首儿歌金曲《小白船》成了令人毛骨悚然“阴乐”,类似情况还有探案类网综《明星大侦探》,把家喻户晓的《十个印第安小朋友》改编成“恐怖童谣”的主题案件。

《明星大侦探》节目截图

除了有电视剧、综艺节目的剧情加成的原因,故意为之,给儿歌营造出恐怖、惊悚氛围,其实还有一些儿歌本身听起来就怪怪的。比如,我就一直都很好奇,伦敦大桥为什么要垮下来?蛇团还出过一首同名曲,把知名儿歌改编成女孩对逝去恋情的执着:“伦敦大桥垮下来,我也不离开。” 

然而,《伦敦大桥垮下来》(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中的原曲到底写的是什么呢?怎么会最童真的声音唱出大型建筑垮掉的惨剧?为什么会那些给孩子听、给孩子唱的儿歌竟会如此阴森恐怖?

本期You Know What就来探索一下儿歌中的那些“黑暗面”。

01

为什么伦敦大桥垮下来了?

首先要明确的是,《伦敦大桥垮下来》讲述的是连结泰晤士河南北两岸的唯一桥梁——“伦敦桥”(London Bridge ),而不是如今更被人们所熟知的是“伦敦塔桥”(Tower Bridge)

虽说伦敦桥是于1973年3月17日正式开通,但其所在的位置在近2000年的历史中有过不同的桥梁,也确实如这首儿歌所唱的曾多次倒塌,倒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桥梁自身不堪重负、年久失修而颓败,还有因战争的原因而人为破坏。

据说,第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桥梁是罗马人用木头搭建的,木质的桥比较容易损耗,没有多久就倒塌了。第二座桥是用砖搭建的,虽然坚固了不少,但是却因为战争而短命。1014年,英王爱塞烈德二世为了阻止由丹麦国王斯温的入侵,便决定下令烧毁这座交通要塞,而这次摧毁很可能就是这首儿歌所描述的故事。

1749年伦敦桥西侧的风景,图源: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伦敦大桥垮下来》被广泛传唱,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内涵,也暗示着这首歌的不同由来。在许多欧洲国家,这首歌讲的是伦敦桥当初筑桥的艰辛过程以及后来的多舛命运。

除了上文提到英王爱塞烈德二世战争需要而选择烧毁,《挪威王列传》中的一首诗,也提到了伦敦桥被毁,可能与1014年或1009年伦敦桥被挪威奥拉夫二世摧毁的假设有关。由于奥拉夫二世年轻时曾是在大海上劫掠武士的首领,这个假说故被称为“北欧海盗攻击理论”,但历史学家对此是存疑的。

London Bridge is broken down. 

Gold is won, and bright renown.

Shields resounding,

War-horns sounding,

Hild is shouting in the din!

Arrows singing,

Mail-coats ringing —

Odin makes our Olaf win!

不过我们依然能在这首诗中看出一些端倪,这里倒塌的动词用的了“broken down”,其实,与如今所唱的“falling down”不同,1744年最早的印刷版本以及1823年现存最古老、来自1823年的《绅士》杂志的版本,也都用的是“broken down”。

《伦敦大桥垮下来》曲谱,图源:维基百科

顺带一提,哼起这首歌的旋律,想必广东的朋友更可能会想起粤语版的《有只雀仔跌落水》,和原版的歌词完全不同了。

若是回忆起童年的往事,这么说来,《伦敦大桥垮下来》还不仅仅是一首儿歌,它还是一个小孩爱玩的游戏。

这个游戏是这么玩的,两个孩子面对面站着并把双手高举搭成一个桥洞的模样,其他孩子唱着这首儿歌按顺序通过这个桥洞,当歌唱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桥就“垮”了——扮演桥的两个孩子需要把双手放下来拦住此时正在过桥的人,被捉到的孩子就输了。

图源:flickr,《The World book : organized knowledge in story and picture》

02

儿歌为何充满“黑暗”?

在众多版本的《伦敦大桥垮下来》中,其中英国的版本来自世界上最早的儿歌集、英国知名童谣《鹅妈妈童谣》(Tale of my Motehr Goose),是其中的第502首儿歌,是欧美国家的“儿歌鼻祖”,因此,当英国人把摇篮曲、数数歌、谜语歌、游戏歌等儿歌统称为“nursery rhymes”,美国人则直接称“mother goose”。

“鹅妈妈”的形象最早在18世纪初出现在法国作家查尔斯·佩洛*(Charles Perrrault)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Contes de ma Mère l'Oye,是一个童话角色。后来被翻译成英文,并编成了容易传唱的童谣,成为一个讲述童话和儿歌的虚拟作者,这要归功于1791年出版人约翰·纽伯瑞(John Newbery)将其正式出版。

《鹅妈妈》封面,图源:亚马逊

*查尔斯·佩洛:知名法国作家,为儿童文学奠定了一个流派基础,著有《小红帽》《穿靴子的猫》《蓝胡子国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除了《伦敦大桥垮下来》,《鹅妈妈童谣》中还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童谣作品,比如,《谁杀了知更鸟》后被哈珀·李写成长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出现在日本漫画家由贵香织里《毒伯爵该隐》中的《我妈妈杀了我》,开篇提过的《十个印第安小朋友》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无人生还》的原型,还有同样的被阿加莎直接用作书名的《黑麦奇案》——

唱一首六便士之歌,用一口袋黑麦,

把二十四只黑画眉烘在馅饼里。

馅饼一切开,鸟儿就开始唱歌。

这可不是国王的一道豪华大菜吗?

国王在帐房里数钞票,

王后在客厅吃蜂蜜面包,

女佣在花园里晒衣服,

一只小鸟飞来,叼走了她的鼻子

《鹅妈妈童谣》不仅是许多创作者的灵感来源,它在英国广泛传播使得其中的寓言和哲理是根治于许多英国人价值观念,对人们影响深远。正如阿加莎在《黑麦奇案》中借侦探简·马普尔小姐之口说:“如果一个人是听鹅妈妈的童谣长大的——那可就意味深长了,不是吗?”

然而,《鹅妈妈童谣》中的作品为什么大多数是题材现实、歌词细思极恐的童谣呢?这可能需要追溯到当时的时代背景。

《鹅妈妈童谣》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当时正处于工业命时期。众所周知,尽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英国的社会财富激增,但贫富差距却越发严重,社会内部矛盾加剧,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生活水平反而下降了。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鹅妈妈童谣》在文艺创作的基础之上反映了不少社会现实,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歌谣中会出现那些荒诞、血腥、残酷的情节。

英国作家克里斯·罗伯茨(Chris Roberts)在《重言轻抛:歌谣背后的缘由》(Heavy Words Lightly Thrown: The Reason Behind the Rhyme)一书中深入分析了40多首著名的儿歌其背后的隐喻,他认为当时的英国没有专门的儿歌,大人嘴里哼唱着当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如宗教、死亡、性、丑闻等,耳濡目染之下也被孩子学会了。

总而言之,比起今天影视作品、电视节目所渲染的恐怖色彩,童谣最初的黑暗并不是源自无中生有的鬼怪,而是源自当时真实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如今我们看着觉得可怕,但却是那时的人们每天切身体会的艰难生活。

03

 “黑”儿歌真的坏吗?

正如上文所言,《鹅妈妈童谣》中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时代悲剧,可能是现在某些父母眼里“尺度大”、“毁三观”的歌曲。我却不禁疑问,这些所谓的“黑”儿歌真的坏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吧。

在我看来,这些童谣中的时间和描写并没有过分渲染血腥和暴力,它们对死亡、悲剧的呈现引人深思,能以浅入深出的方式教人道理。比如,《谁杀死了知更鸟》说的是善恶因果的循环,从《十个印第安小朋友》看殖民主义和种族平等问题,《莉琪波登拿着斧头》则反映了一出真实的家庭悲剧,给畸形的亲子关系敲响警钟……

《十个小黑鬼》封面,图源:维基百科

个人认为,其实这些“黑”儿歌并没有原罪。其实这些古老儿歌、童话也好,今天被父母们天天喊打的动漫作品也好,也许这些直面社会现实、描述成年人世界的作品难以被儿童准确地理解,如果能有大人的正确引导、伴读,也不失为一个教育机会,寓教于乐,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而家庭、学校等方面的教育缺失也不应该让这些文化作品“背锅”,一刀切、给孩子营造一个真空的信息茧房并不能解决家庭中问题,也无法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真实诉求。生活中大人避而不谈、也不允许文化产品中出现的话题,如死亡教育、性教育、性别平等等,也是每一个孩子将来必将面对的课题。

另一方面,最近关于有毒教材、有毒童装的讨论甚嚣尘上,可以肯定的是,恋童元素、不正当的性暗示、毫无节制血腥暴力等的大量堆砌,会在无形中给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有心人”对儿童赤裸裸的恶意才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社会毒瘤。

儿歌 歌词 伦敦大桥 鹅妈妈 恐怖 童谣 时代背景
为什么伦敦大桥垮下来了?|You Know What
鲸鱼鱼鱼鱼子
2022-06-10 16:13:15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计划精神过冬,是时候让“死人微活”了 | 太阳底下
太快了,2024都背着你开始总结了 | 创意速览
祝我们热烈地活,也能敞亮地谈论死亡。| 灵感手抄本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