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曲家瑞曾讲过一个很动人的故事。她想在二手市场买一个芭比娃娃,于是去征求玩具主人的意见。这位11岁的小女孩说:“我已经长大了,不需要玩具了,我更需要一个卷发器。”而30岁的曲家瑞说:“太好了,我不需要长大,我想要你的玩具。”于是那一天,她们用27美元,交换了青春。
这个故事预昭示了二手生活中最迷人的部分:故事、场景以及感性的细枝末节。而这些在讲究效率的“快消费”中,似乎早已成为传说。
将质感量化为数据、用功课避免走弯路、买卖双方隐身、刷脸一键支付,快消费把“获得”变成了一件太容易的事;可是回过头再去审视,手中没有触碰到任何一个有温度、有实感的东西,甚至连纸币都摸不到——这次是这样,下次依旧是这样——一种名为“体验”的知觉逐渐从生活中被中空了。而反过来,需要花费大量检验、识别和沟通成本,低效且慢速的二手交易则成了一种无声的反叛,是覆盖于时间经过的划痕和温柔托付的故事之上的淘金者的胜利。
沉浸于二手生活的人,究竟迈着怎样的步调?这种生活方式的形成,是源于经济适用的被动决策,还是在主动挑选一种差异化的表达?也许,它的发生比你想象中更简单、更自然。
你从另一个人手中购买闲置品,可能出于两种动机:一种是节省成本或为错失的手速付费,一种则是从被用过的痕迹或大浪淘沙的过程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显然,后者更接近于“二手生活”的语境。
倘若你爱淘稀奇古怪的复古衬衫,或是经典重奢爱好者,那么应该更理解人们常说的“古着”为何不是一种功能消费。“古着”的英文既不是强调程度的old clothes,也不是强调流通方式的secondhand clothing,而是葡萄酒术语vintage,指经过三十年后的陈酿的最佳饮用时期。此处的“最佳”,指的更像是一种“恰如其分”,适合在当下出现、或是适合进入另一个人的衣柜;简而言之,它代表了一种舒服、自洽,而非一种正在流行的精致观。
伍迪·艾伦导演的《午夜巴黎》,后半段的故事隐喻式地描摹了二手生活的气质。因为跳蚤市场正好在街头,男主角便走了进去;因为二手唱片店正在播放好听的音乐,且女孩的英文很好,所以他们产生交流;因为午夜和小雨很适合塞纳河,于是送她回家——全程没有借二手市场表达角色的困境或个性,而是将其作为了生活展开的背景,作为在地文化和日常系统的一部分。而片中提到的这个场景,正是全球最大、最古老的二手市场巴黎圣图安跳蚤市场。
3万多平方米、12个独立市场、2000多家店铺、500个大型商号,光是如此庞大的数字就足以显露其与巴黎市井生活的渗透程度。法国的二手文化历史长达百年,最初是从普法战争引发的拾荒文化而来,与对基础温饱的追求有关,而如今已成为一种与精品购物相对的市民休闲方式。
除了古灵精怪的小玩意,这里还有需要预约才能入内的艺术品及古董家具商店,亦有咖啡店、小酒馆和乐队演出,相比于一个积压二手的仓库,更是一个垂类丰富、功能完备又毫无压力的活力场域。人们去以Friperie(旧货店)为代表的旧货店,是为店主的好品味或者微醺时刻的好心情付费,而这恰恰是在电视大屏上滚动播放的时装秀里、陈设在CBD冰冷橱窗里的商品无法带来的。二手生活的氛围也反映了法式精神中最可贵的松弛感——它不是一种时尚或反时尚,只是一种没有动机的自然偏好,如此而已。
除了上文提到的Friperie,法国还有大量的Kilo shop,以完全自助、按斤论称的方式进行二手销售。这就意味着二手生活背后还有另一条极有现实意义的线索:循环经济。
事实上,当一种生活方式从社群化、圈层化的趋同成为全民化,势必离不开上层建筑的运维。2020年10月,法国就出台了一份《反浪费法案》,宣告将从一个以线性经济(开采、制造、消费、丢弃)为基础的一次性社会,转向循环经济模式,在多项细则中明确提及了“二手经济”的策略,进一步论证了这不仅仅是单次的、点对点的交易行为。
环保、可持续的观念确实是人们选择二手交易的重要原因,但更直观的还有想借此满足情感需求的期待。在另一个二手生活强渗透的国家日本,有一家别具风格的二手商店Pass The Baton。由于疫情冲击,今年2月关闭了最后一家线下店,正式变为了线上商店+POP-UP的运营模式。但它在十几年实践中的探索与发现,也反映了二手生活中最能给予人们亲切感和获得感的部分。
比如将故事前置的理念。Pass The Baton贩售商品的方式,并不是表格式的信息列举,而是将大量商品故事(前任主人的信息、特殊的故事、分开的原因以及期望下任主人应用的方式)以标签或网页说明的方式附在了产品旁边:25年前想着丈夫而买下的手工艺品、想代替亡妻回到故乡而卖出的精美珠宝、因孩子害怕而不敢送出的玩具、为了在社交登场而购买的人生第一条礼服裙……这些具体而微的故事回顾了普通人人生中或明亮或晦暗的时刻,也是对下任主人诚恳的托付信,至此这个物件便在两个从未谋面的人之间建立了一种暧昧又亲密的联结。
【STORY】这是妻子在海外居住的时候收到的,它们是在漫画梅奇中登场的刺猬妈妈Miki和爸爸Meki。Meki家族是母亲Miki和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作为德国的漫画,当年播放时可是压倒性地受欢迎呢。但是拿到手之后听说孩子心里很害怕这个角色,于是就一直闲置在老家的仓库里了。
Pass The Baton也在呼唤人们以实验精神重新审视那些被闲置的旧物。主理人本身是一名设计师,他发现在成为“二手”之前,很多商品甚至无法走入消费者的视野——例如在碗碟制造中常有20%的产品会出现微小的瑕疵,即便不影响使用,也过不了日本严格的质量审查制度,于是便被积压在暗无天日的仓库里。于是他找来了同样关照日常生活的设计品牌皆川明(minä perhonen),为那些被闲置和抛弃的器具绘制上清新明快又极具日系风格的图案,给予二次生命。
同时他们还对大量堆积在旧货店的原始布料、因破损或过时而被寄售的二手物进行了极具设计感的改造,传递了一种表达至上的环保时尚观。
A面是环保和可持续,B面是创意与想象力,整个从出品到兜售的逻辑脉络清晰而有细节,正如品牌名称“传递接力棒”一般,充满了人本主义。即便随着门店这一具体的场景的消失,那些想要进入这一套叙事的人失去了一条更为明确的动线,但也验证了重要的一点:二手生活,是一种情感驱动的生活方式。
二手生活也正在国内藤蔓般生长。
从孔夫子旧书网,到闲鱼,再到红布林、多抓鱼,二手线上交易平台数量越来越多、分野越来越精细。据红布林2020报告显示,如今个人买家和B端买家(养护门店、个体回收、个人回收等)的比例几乎五五持平,人们对二手消费的兴趣以及产业化发展趋于同向上升。虽然相较于欧美或日本,国内的二手生活更像是一种圈子式的城市小生态,但在当下也表现出了个性化特征。
多抓鱼的线下实践,就书写了一个关于文化消费目的地的叙事。回收站、浪漫拾荒等复古情怀式的概念包装,本质依旧在为环保和循环经济的大前提服务,而承载这些场景的空间,比如多抓鱼在上海安福路的可循环商店,已然成为二手生活教育和发生的场域。
这里被寄予了“反消费主义、自然的、童真的、质朴有手工感的”等具体的期望。一万多本书被去神圣化,像菜市场一样摆放着,除了天然的木材石材,还找来了90年代童年的防爆灯管、摇摇椅……8.5新、9新这种似是而非的概念不再,人们更本能地凭折页或污渍去判断破得离谱或是烂得好看。
空间设计和商品陈列共同呼唤“旧”的交往模式,以带来一种可以交流和触摸的实感。这里可以翻书、选书、看书,却不是畅销书、工具书、塑封书,而是毫无压力的旧书,这种反功利化的体验反叛了刻板印象中二手交易寻求快捷和经济的部分,将“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以矛盾性的方式撮合在了一起。
要体验这种生活方式,打造一个或几个多功能的线下零售空间是必须的吗?其实并不一定,正如上文提到的Pass The Baton,即便如今它们已经放弃了实体空间,但每年的仓库清空计划依然能带动上万人。而就国内的发展现状而言,多抓鱼式循环商店更能提供一种刺激性。以固定的空间、不定期的市集练摊或视觉音乐包装等策略,来加强二手生活与可持续、想象力、平衡、连接等语汇的联想性,使得更多人去认知这种生活方式所代表的精神气质。
“意义和本质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黑塞这句话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二手生活的心态。
它并不是一套反物欲的教义,而是在无法改变运转速率的都市环境中,探索更为舒服自洽的步调。如果说,快消费追求功能,讲求一种价值意义上的对等;那么二手生活就是在用眼睛、耳朵、触感去充当检验的尺度,进行体验消费、文化消费和意义消费。就像开头的那个故事一样,同样的27美元,后者买到的不止是一个芭比娃娃,而是夏天的跳蚤市场、与小女孩倾诉的时光以及对那场热烈又迅疾的青春的留恋——唯有这些感性、私人且无法量产的体验,才是二手生活中最为珍贵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