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物馆拆除了“围墙”,格局也就打开了

当今天提到博物馆的时候,你想到的是气势恢弘的建筑还是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作为一个将历史和现在连接起来的奇妙空间,博物馆仿佛离今年的年轻人还是有些距离。就拿故宫来说,在2012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改革之前,那一方「一物一历史」的空间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多是庄重与威严,丝毫渗透不到日常生活中去。

当然,博物馆的成功运营绝非易事,其中藏品管理、商业化模式、开发节奏等,才是真正的考验。今天不是要探讨和比较哪些博物馆更优质,而是想一起再次「云游」那些让你愿意挪出宝贵放假时光去参观游览的博物馆,它们都藏着哪些特色和巧思?那些璀璨的文化如何以更加创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能转化为吸引人的文化消费内核,从而支撑起博物馆的良性运营?我们想逛的博物馆,到底长什么样?

 

01

瑞典博物馆:建筑即展品

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大师乔治·布朗·古德(George Brown Goode)曾说:「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是启蒙民众之重要机关 」我想如果说「丰容」是动物园设计规划的重要根据,是为了给游览者呈现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与物种多样性,那么博物馆同样有着类似使命。作为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静默的物品表现出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如何沉浸式体验到的不再是「文本上的生活方式」,是博物馆规划的核心。而这个灵感,或许可以从历史上最古老的户外博物馆中获得。

在占地面积不大的瑞典,可以说遍布着星罗棋布的博物馆与艺术馆,其中就有世界上第一家户外博物馆——斯堪森博物馆(Skansen),该展馆诞生于19世纪末的斯德哥尔摩,由瑞典民俗研究者亚瑟·哈兹里乌斯成立。与其他中规中矩的展馆相比,这个博物馆因其“原生态”而备受瞩目。博物馆占地约30万平米,拥有150间被哈兹里乌斯在北欧游览历时买回来的房屋。据馆方介绍,该博物馆只有3间房屋是复制品,其他均为迁移复原的原本建筑。从北部萨米人居住的小屋到南部的斯科纳花园,可以说几乎是100%还原了北欧19世纪城镇的完整样式(哈兹里乌斯当初就是因为害怕瑞典民间文化消失而进行的筹款旅行)。进入博物馆内,游客可以看到城镇中的银匠、手工匠、面包师等穿着传统服饰示范传统工。城镇内还有多种斯堪的纳维亚野生动物,说是真实“穿越”也不为过。

而每到夏季,瑞典所有重要节日如国庆、音乐会、舞会等都会以传统形式在此庆祝,而博物馆也有了别样的叙事方式——沉浸式体验。那些看似离居民很遥远的历史故事和枯燥乏味的讲解,就以这么鲜活的形式走入了人们的寻常生活中,成为亲子游和探索城镇的最好方式。

Photo: Marie Andersson

在展品呈现上,为了强调其文化现象的原真性,城镇中的一切器具都可被人们使用,如果有了相应磨损,博物馆则会根据严谨的考古学重现其基本面貌。与被束之高阁的室内博物馆展品相比,这样的真实感才能与观众发生与环境有关的情感共鸣。而在展览模式上,藏品被特定时间的历史文化、活动等串联起来,成了阐释一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载体,描绘的是当时当地的社会图景,不再是需要人死记硬背的孤立的物件。

当然,这样生动又创新的博物馆形式,也使得斯堪森博物馆成了博物馆范本,后来被瑞典各地区效仿并曾掀起过一阵狂潮。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位于瑞典斯科纳的维京博物馆(The Museum of Foteviken) ,每年的五六月份,维京文化爱好者们都会聚集在“维京村”,体验维京时代的节庆、战争与日常生活。

Earlier activities at Foteviken Museum | Fotevikens Museum

后来大概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这种以民俗为基础的露天博物馆还逐渐拓展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成为展现地域文化的最好方式。

时至今日,去斯堪森博物馆参观已经成为了游客到访瑞典的必打卡项目,并且由于其展览项目提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极大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这也促进了露天博物馆所在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据数据显示,斯堪森博物馆开馆两年时,观众流量就达到了50万人次,而其所在地斯德哥尔摩当时的人口不过30万,对当地旅游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就其内部形式来说,本身就作为展览一部分的手工作坊也同时出售手工艺品,观众在游览中对其产生的情感共鸣,使得这种周边的故事性被放大,且有了情感记忆,购买也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此外,有些露天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购买形式也十分特别,如在斯特布里奇博物馆,就有一个大型的历史商店,让游客能体验19世纪30年代的购物方式。

不得不说,露天博物馆的展览形式确实让博物馆不再是那个遥远又冰冷的展览空间。它首先是一个旅行目的地,其次用其文化内核延续支撑起其存在的必要性,最后用场景达成与消费者的共鸣和情感记忆,用商业反哺了自身生态。

 

02

日本博物馆:乡村振兴之道

如果说有什么博物馆对人们反思眼下的生活有积极的意义,那诞生于法国的生态博物馆绝对榜上有名。生态博物馆的存在,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雷同化”与“精英化”,其通过对社区内的文化遗产、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进行整体性的保护,继而起到“历史的镜子”的作用。在生态博物馆之父乔治·亨利·里维埃看来,“生态博物馆既是时间的表现,又是空间的表现,其具有‘资源保护中心(保护)’‘实验室(研究)’‘学校(教育)’三种功能。”据数据显示,全世界约有400个生态博物馆,主要分布在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中国等地。但是目前中国的生态博物馆与上文提到的斯堪森博物馆有类似,基本都属于村落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例如内蒙古达茂旗敖伦苏木生态博物馆,这里不再赘述。

田园空间博物馆,乡村振兴新路径?!_生态

我想真正能给全球的乡村建设起到积极启示意义的,要数日本山形县朝日町生态博物馆。朝日町位于山形县中部,该地区以山地为主,而且老龄化十分严重,因此不需要进行建设和展馆维护的“在地展示生态博物馆”成了最佳解决之道。在这里,整个城市都是展示空间,而每一位居民,也成了策展人。

整体规划由一个核心设施和若干卫星设施组成,其中核心设施名为“创游馆”,占地3727平米,承担了整个生态博物馆的信息中心的功能,但同时,这个核心展馆也是由町立图书馆、文化会馆、中央公民馆构成的复合设施。当游客来到“创游馆”,就可对该生态博物馆进行信息检索,也可以获得相关讲解服务,购买书籍等。而当地政府也会利用这个空间展开研讨会、工作坊等生态博物馆的知识普及工作。

卫星设施则是指在地展示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场所,而当地居民也与政府一起,参与了整个资源的发掘活动。游客进入其中可看到山形县特有的自然景观、古城遗址、古墓以及寺庙、交通运输、农林渔牧业、教育设施、传统手工业等。几乎一处不落地将整个城镇的历史以及现在进行了展示,而游客也能置身其中沉浸式感受到历史与自然的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创立朝日町生态博物馆之初时,政府就已经很明确该博物馆的建立是为振兴当地经济,因此很多资源的发掘并不是以游客为导向,而是以对当地经济有利为导向而选,因此当地居民也参与了展示区的规划与特有生态的挖掘。

而在博物馆运营上,也形成了妙趣横生的讲解模式。就拿现在几乎所有博物馆都有的线上导览来说,基本等同于线上地图而已,还别说产品交互做得十分不友好。然而在这里,除了线下已规划出21条成熟的游览路径,当地居民还会在网站上针对自己所熟知的区域进行个人视角的描绘与讲解,你或许能看到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也或许能感受到当地居民对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热爱,从而加深了对该地人文关系的理解。

目前朝日町博物馆的运营费用主要来自政府拨款,而由此带动的旅游收入扣减运营开销后,略有结余。虽然这并不足以让该地经济有多么蓬勃的发展,但由于其范围覆盖了整个朝日町,因此其建设也不得不被纳入当地政府的城乡规划中,由此实现的基础设施的改进,对居民来说不已经是很大的帮助了吗?

在30多年的发展中,朝日町生态博物馆不仅振兴了自身经济,也为日本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成了官民合力进行城乡建设的典范。

 

03

柏林博物馆:除了夜游,还能逛岛

历史文化从来都是一个城市的命脉与灵魂所在,也是决定城市是否有魅力的关键点。如果你无法抗拒柏林这个城市,那么建立在柏林市中心的柏林博物馆岛绝对功不可没。这座博物馆岛建立于18世纪末,由老博物馆、新博物馆、国家画廊、博德博物馆、帕加玛博物馆组成,可以说已经成了柏林的文化身份符号。

五组建筑以天桥相连,而柱廊与花园的设计,又使得他们浑然一体,体现了城市中心的景观和历史文化。在建馆之初,政府就力图塑造一个以文化艺术和科学教育为核心功能的中央景观,因此对建筑群采取的是“补全式”修复的方法,也就是说,那些经历过战争洗礼和自然风蚀留下的肌理,既不会被模仿填补,也不会被废除,但是幸存的部件会被修缮,建筑的体量也会被补全。

而在岛内,规划师也试图引入全新的元素如考古长廊、岛上景观空间等;而在岛外,则开辟了考古庭院,并用一条对角线道路将洪堡大学、城市图书馆等文化场所串联了起来。这样新旧结合的方式,带来的是对历史的重温与保护,同时也对老城改造给出了积极启示。

而在藏品上,博物馆不仅展示了欧洲及中东的文化艺术收藏,还特意开辟空间为亚洲、非洲、大洋洲的文化艺术提供容身之所。置身其中感受到的博物馆的神圣不再是来自恢弘的建筑和举世无双的藏品,而是政治权利彻底为文化与科学让路,这样一份包容性,也使得博物馆岛不仅是为柏林人建立的,也是为世界各地的游客建立的,更是为自身的文化发展所建立的,具有十分长远的可持续意义。

如今,这个博物馆岛也因其优美的环境和历史文化感,成了柏林最具活力的市中心,无数酒店、住宅、康乐设施、水族馆等都围绕此地而建,形成了新老建筑与文化彼此包裹着共同生长的奇妙图景。

 

后记:

似乎从博物馆建成的那一刻起,其使命从来都只有一个,就是向公众进行知识的普及与艺术的教育。然而我想博物馆教育观众的方法从来不止一种,先有“博物”,后有“馆”,而“博”从来不在于藏品的数量,更在于有多深远的程度能影响到观众的思想,能以多丰富的视角与方式给观者提供特别的体验。

这份“博”,因广阔与包容而显厚重与珍贵。

*以上图片均来自各博物馆官网

博物馆 生态系统 柏林 斯德哥尔摩 瑞典 历史 城镇 建筑 斯堪森
当博物馆拆除了“围墙”,格局也就打开了
李子君
2022-07-07 18:26:45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三年了,“社群”还能嚼出什么新滋味? | CCC成都社群大会回顾
定格在热成像里
时光飞速向前,而我只想回到千禧年的旧梦里|好物
年度最热cult片,连官方售后都这么惊悚?
猫的可爱,是群众意见|灵感手抄本
终于,我知道了Mother的名字由来
作为当代人的“精神布洛芬”,Jellycat告诉了我们什么?| 品牌兔子洞
计划精神过冬,是时候让“死人微活”了 | 太阳底下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