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好生活,然后呢? - Kho Liang Ie 郭梁乐| The Designer's Designer [47]

設計:huimeng@TOPYS

The Designer's Designer专栏简介:

设计师们的心里都有一张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地(又或许只有一两个)布满了对他们设计路上曾有启发或影响的名字。

名单上的人也许家喻户晓,又或名不见经传。他们也许没有追求过世界定义的成功,但却活出了波澜壮阔的人生。他们的作品与人生的哲学,都紧紧地抓住了那些梦想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们的心。


曾经设立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艺术基金有着境内个唯一一个为工业设计而设立的年度专门奖项,名为《郭梁乐奖》。该奖项由1979开始持续了二十三届,一直营运到2022年。纵使此奖项令设计师们每年都会看到郭梁乐这个名字一次,但是就如这个奖项,以及他的大型作品一样,Kho Liang Ie 郭梁乐的作品与事迹总是好像逃不过默默消失的命运。

Photo taken in his working room, 1971, photographer X

从郭梁乐的名字你就可以知道他来自一个华裔家庭。 1927年出生于印尼的郭梁乐从小家境优裕殷实,由于当时印尼是荷兰的殖民地,与当时许多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样,他选择到荷兰升学。

他在22岁的时候来到荷兰,本来要学医的他不久就毅然转系,改为入读应用艺术教育学院(即现在的Gerrit Rietveld Academy)。

当时应用艺术学院主要由曾在包豪斯任教、带着着左翼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思潮的设计师与艺术家们任教,他们大幅改动原本以装饰设计技巧为主的课程,以荷兰风格派运动的抽象简洁(De Stijl)以及包豪斯的功能主义定位教学基础。

As a Student with Johan Niegeman, 1951

二战后的荷兰因种种原因变得贫穷而破落,他的导师约翰.尼格曼(Johan Niegeman)以及马特·斯塔姆(Mart Stam)共同成立了“好生活”基金会(Goed Wonen),试图提倡以包豪斯风格为民众设计出朴素却舒适的简洁居家环境。

Apartment for a single person. Amsterdam 11-1960

郭梁乐显然是个出类拔萃的学生,所以在毕业前已被导师们邀请加入他们的好生活团队。尽管当时他更想当建筑师,但别具慧眼的导师们觉得他在室内设计领域更能尽展所长,被说服的郭梁乐于1954加入好生活团队,当上了项目经理,负责展览宣传、编辑杂志、撰写文章、生产设计等等。他在短短几年内奋力精进,获得了不少业内人士的信任,同时亦与另一名荷兰的设计新星维姆·克鲁维尔(Wim Crouwel)成了莫逆之交。

With Wim Crouwel and Ad Windig at the Auping stand 1957. Photo Ine Kho-Roos.

好生活基金会核心还是一个提倡新概念的组织,郭梁乐与伙伴们设计家具之余,也需要设计展览与家居陈列,此举推动了当时欧洲百货公司陈列设计的改变,不再展示独立家具,而是模拟出让人憧憬的家居环境。

Aquila hanging kitchen. Produced by Bruynzeel 1966-1968

随着社会逐渐走出战后阴霾,郭梁乐的设计风格亦日渐蜕变。对比起好生活基金会提出的绝对简约功能主义,他开始观察使用者的需求,于功能主义上加上情感元素, 例如装饰气氛的灯光,为儿童特别设计的家具,夺目的颜色以及手感舒适的名贵面料等。这令好生活的同伴们感到惊讶并带点些不安,他也似乎觉得自己的设计与团体的宗旨开始有些貌合神离。

Apartment for a working woman, Hilversum 1955

1963年,克鲁维尔成立了一家囊括很多国内炙手可热设计师们的工作室,名为"全设计"(Total Design)。郭梁乐婉拒了好友的邀请,但他俩仍于日后的许多工作项目上合作无间。全设计的办公室内装正出自郭梁乐之手,如他一贯的设计一般,清爽干净却又不失温暖。顺带一提,他亦是开放式办公室设计的先驱之一。

Total Design office Amsterdam 1964

对于设计工作,他有他的理论。「你必须要用脑筋,以正确的方式将你的想法与客户的愿景交织。 的确,有时你必须让步,但你得让得正确。」并且,「客户的反对意见决不能成为妥协的理由或是借口,而是该把它视为更深层创作的推动力。」

Lamp K46 produced by Atelier Artiforte 1957-1959, Jan Des Bouvrie 1975, Solid lighting 2000

不久后郭梁乐辞去了教学工作,加入了曾经合作过且作品为其带来可观收入的Artifort家具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设计总监以及公司顾问。本身就有着比较国际化的背景,他的开明、和蔼与谦逊令Artifort成为了当时荷兰最具前瞻性的家具公司。他引入了当时被视为太过标新立异的设计作品,包括日后成为不朽名师的伊姆斯(Eames)、伯托亚(Bertoia)以及索特萨斯(Sottsass)等的设计作品,令Artifort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家居巨头。

Artifort exhibition, Paris early 1960's.  Photo Paul Genest

在Artifort期间,郭梁乐继续以设计师的身份与其他公司合作。1962年,他的设计经验营销管理技巧以及国际背景,给他带来了一件让人艳羡的委托,那就是为阿姆斯特丹的新史基浦机场(Schiphol Airport)全面设计内装。

Check in level, schiphol airport, circa 1960s

试想一下,你正在一个繁忙的国际机场,可是抵境与离境都在同一楼层,行李不知道要什么时候于哪里提,指示牌又被人群刚好挡住,是否内心已深感烦躁?

现今的我们不用承受这些无形压力,都要感谢当年走访好几个国际机场,花了不少时间观察并拍摄旅客行为,设计出沿用至今的机场内装雏形的郭梁乐。

Check in level, schiphol airport, circa 1960s

他的机场内装设计有几个出发点:纾缓人们旅行时的紧张与焦燥,赋予荷兰的特色,让繁忙中转的史基浦机场成为一个中性而清爽干净的旅途绿洲。

他与合作的建筑师先是把抵境以及离境分层,再引入行李输送带。颜色全面用上令人沉稳的颜色,例如沙色与红木色, 主厅休息区不放置广告或酒吧餐厅,家具也尽可能使用荷兰制造商。

Check in desk, KLM, iphol airport, circa 1960s

他高度重视指引的清晰度,旅客动线方向不能有广告或其他令人分心的标志,只能有机场内唯一的鲜艳颜色——黄色的指示牌,配上为机场设计的清晰字体,务求旅客能在舒适宁静的环境下轻松找到自己的目的地。他认为人们平常的生活已经够多姿多彩了,不需要在略感不安的情况之下被讯息轰炸。

Check in level, schiphol airport, circa 1960s

新颖的布局与高质量的细节设计,令这个被誉为"全欧洲最令人满意的机场"成了日后不少机场的范本。随着扩建与更新很多设计已不见影踪,但有些细部,比如特意为机场设计的白色瓷砖墙身仍沿用至今。即使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他那简单但不平凡的心思。

Kho Liang Ie,tiles series, in production by Mosa

郭梁乐对荷兰设计的贡献不止于实体产品,除了是《Domus》杂志的通讯员,他还组织设计主题的国际会议,加强荷兰设计师与海外设计师的讨论与交流。 

Kho Liang ie and the Artifort team

1971年,郭梁乐与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合作举办了由他自己策展的作品展。他弃用常见的时间顺序概述,而是用"自由"、"团结"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生命"这样有点神秘的三个主题去将作品分门别类。可惜也许有点太神秘了,人们并不太能看懂。而这也是他生前唯一一个作品展,1975年,年仅47岁的他英年早逝。

Kho Liang ie a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也许是因为他的突然离世,比起同年代的设计师,他留下的作品不算多,也比较不为大众熟悉。

然而,也许他留下的是比有形产品更影响深远,至今仍在裨益我们生活的无形设计遗产。

所有照片均来自他那令人非常舒适的作品集:http://www.kholiangie.com/

荷兰 郭梁乐 机场 Artifort 包豪斯 家具 阿姆斯特丹 国际机场
有了好生活,然后呢? - Kho Liang Ie 郭梁乐| The Designer's Designer [47]
查李
2022-08-28 01:14:46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太快了,2024都背着你开始总结了 | 创意速览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