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所有文字工作者的噩梦之TOP3,一定少不了「灵感枯竭」,假如灵感可以像自来水一样随时拧开龙头就哗啦啦流出来,不知道会少掉多少深夜崩溃,红眼迎日出,秀发出走的人间悲剧。
或者,假设有这样一顶小红帽,一戴上就文思泉涌,一发不可收拾,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来换取?
最近,鬼马精灵的实验短片导演Johan Kramer和荷兰新锐摄影师Katja van den Broeke的一次合作就采用了小红帽这个俏皮可爱的设定。当然啦,Johan Kramer不想透过短片《Holy Mats》来扮演贤者,告诉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样老套的道理,他只是想讲一个诗意又无厘头,透着北欧的精怪风格又带那么一点东方禅意的小故事。多的不说,自行体会一下吧。
即便你和我一样,对俳句的了解只停留在粗浅的5-7-5三行十七音固定格式和松尾芭蕉《奥之细道》的水平,也不难看懂这支短片和俳句的精妙联系。导演借用俳句的格式,以三个章节、5-7-5的镜头排布结构讲述了名为Mats Matsen的挪威俳句大师的传奇故事,中间还穿插了对俳句的介绍以及Mats Matsen的俳句作品朗读。
除了精巧的结构,《Holy Mats》的每一个镜头都值得反复品味,要么是巧妙的隐喻,要么是诗意盎然的留白,要么是两者兼而有之。除了扭转乾坤的红色毛线帽,影片中三次出现的蛋的形象也是不能错过的亮点。
从第一个镜头向第二个镜头的过渡,Johan Kramer用了蛋和诗人头脑的对比,两者既有形状上的相像,又能引发两者都「脆弱而充满孕育可能性」的意向联想。而在影片的结尾,被红叶覆盖的蛋和戴上红色帽子的诗人的脑袋再次出现,和开篇形成了工整的对仗,诗意和创造力在其间流转。
而Mats Matsen在第三章朗读的那首俳句,也紧紧扣住了egg的意向:
Creativity,
white egg on the paper skies,
words come as red leaves.
是不是有种Johan Kramer将文字的诗意转化为镜头的诗意之感?
现实生活中没有神奇的灵感小红帽,或许它只是导演的又一个隐喻,象征对文字乃至生活的热情和激情,不过又有什么关系呢?灵感不是时时都有,但偶尔一至也能点亮许多人许多事。
要不,先买顶小红帽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