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看莫康孙??林俊明走访莫康孙


莫康孙,一九五二年澳门出生,他的英文名TOMAZ,其实是葡萄牙文THOMAS的称号吧。二十四年广告公司经验中,过去十七年都是在麦肯。从香港调升新加坡、往纽约、至台湾、到中国大陆,现在是麦肯光明的行政创作总监;麦肯在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分公司的创作部,都是由他统领,他也是麦肯亚太区副总裁。莫氏近年投入大量个人时间精神,在中国各地演讲授课,单在一九九七年,便曾到过十二个省市演讲十八次,是中国广告协会教育委员会的荣誉顾问。他曾担任纽约广告节、美国CLIO创作奖的评审,更连续三年获邀前往法国,担任康城(嘎纳)广告节之评审。如果说,莫康孙对目前中国广告创意深具影响力,绝对夸大。要让读者了解这样的一个人物,龙吟榜找了三个不同年代的创意人去谈莫康孙,第一位是龙吟榜主编林俊明,第二为是上海和广州麦肯光明的创意总监,来自台北的郑嘉芳,第三位是刚投身广告创作行业不久的洛曦。


莫康孙是我的美指,我是他的文案,那是从一九八七年开始,至一九八三年。老莫是素描快枪手,我是说故事脚本的能手,我俩都天生工作狂,创意触觉敏锐。而最重要的,还是臭味相投,心有灵犀,做起事来总是快人一步,百发百中,既受客户赏识,更受老板珍惜。

所以,我俩这对拍挡,很快便成为炙手可热的新近创意二人组,从当时的堂皇广告,一起跳槽到新英华/鼎霸/恒美,三年后跳槽到PKB,后来再跳槽到华美/麦肯,负责专案客户?英美烟草公司旗下十数只国际和本地名牌香烟,两个人负责的营业额,占全公司百分之四十。

八三年,公司决定把我们这组独领风骚的创意组,变成两个分庭抗立的创意组,我俩被迫分开工作,各有新拍档,合共负责公司百分之七十的营业额。一年多后,老莫升到麦肯新加坡当创意总监,而我亦获提升为麦肯香港的创意总监,自此鲜有机会合作,后来我离开了麦肯往美鼎/博文/灵智,从此便成了比稿对手。

一起拍挡时候的老莫,总是文质彬彬,笑脸迎人;比起我这个在殖民地教育系统下,修读英文学校的港胞,书香时代的他,文学修养实在好得多。年轻的我是个好胜又没耐性的莽夫,我得罪了同事,由他打圆场,我俩合作多年,在工作上他从未抱怨过,印象中他好像只给我发过一次脾气。在生活上,他总是很为他人着想,尤其是碰到我这个冒失鬼。

两个人合作无间,也会有无形的竞争,年轻的时候大家都向往出国工作和生活。我和老莫都希望有一天能到麦肯纽约,加入精英汇聚的麦肯国际创意队,所以大家都努力争取好表现。当老莫被调升到新加坡,成为该公司第一位华人创意总监时,他已是向纽约踏出了第一步。三年后,老莫成为第一位加入了纽约麦肯国际队华人。我是那样的羡慕和妒忌他。

在一起拍档的日子,我俩共同进退,是工作上的另一半,也是生活里的知己。我俩在一起的时间,要比与各自太太相聚的时间多得很。随着分隔一方的日子来临,无论老莫是在新加坡、纽约、台湾,我俩还是抽点时间,尽量交换创意心得,许多次我们会趁着老莫在香港转机时,在机场餐厅见面,听来倒有点像情意绵绵的爱侣吧。当然,我们也有过误会的日子,毕竟是两地分隔,疏离是在所难免。

近年,我放弃了广告公司崇高的职位和富裕的收入,也摆脱了广告公司日常工作的烦琐,当了生活随缘、收入也随缘的影视广告导演,却再有机会跟老莫合作,发觉他一点也没变;还是个工作狂;还是常保笑容和文质彬彬;最令人妒忌的,还是他那张孩子脸,和一头乌黑的头发(老莫,你真的没有染发吗?)

你这样子,会引来许多年轻女子的倾慕;而最倾慕你的少女,一定是你那亭亭玉立的女儿。打从你女儿出世到今天,你都是很宠她(难怪,女儿的名字是莫宠仪),而女儿也一直很疼老莫;听莫太投诉说,那身在纽约的女儿,跟莫太通话时,总是匆匆忙忙,不要说太多;跟老莫通话,则闲话长篇,不容打断。

我俩都颇缅怀过去,还记得一九八一年,我俩趁中环香港会旧会所拆卸的前一天,跑到那里拍照留念,去年,我们兴至,联袂再到中环香港会现时的会所前面,同一位置拍照,背景和周边环境真是人面全非,照片里竟然是一老一少!他妈的,老莫究竟你何时愿意长得老一点?

我在广告公司点石成金的日子,老莫说过很羡慕我,我曾问他何不离开麦肯,到别家公司闯闯,他当时的答复,跟数天前给我的答复是一样,「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理由要离开麦肯。」老莫的创作修为,是越老越辣,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在鞭策自己要做得更好,更不停鞭策下属要做得更好。所以,曾跟他工作的下属分为两个阵营:敬佩他的,和痛恨他的。

老莫是香港插图社的创办人之一,从拍档年代到今天,我都非常欣赏他一手好画,(我偷偷收藏了年青莫康孙的广告插话和版画多年,当我还在广告公司当领导,有一个比篮球场细少许的办公室时,老莫的画就摆放在我那数不清的大小创意奖牌旁边。)

年青的老莫很喜欢一边听那白发斑斑的法国小提琴爵士乐手演奏,一边呷红酒。今天的老莫,可没有太多闲情听爵士乐演奏,红酒也只是轻尝浅酌。

我当然没有老莫家人那么了解他,但我也熟识老莫的喜恶,除了一样东西:TOMAZ,我从没有听过你高歌。何时?何处?

创意路上,一段亦师亦友的爱恨情仇 郑嘉芳

一直很难下笔描述「莫康孙」这个人,也许是跟他一起工作太多年了,太习惯他的工作模式,以致于一时间要理出点头绪,谈谈他的广告观、创意观、工作观以及创意人的人生观,顿时觉得有点棘手……

都是天生好手惹得祸!
第一次和他一起合作时的我,还是一个刚刚入行,才踏入麦肯台湾分公司的小小广告撰文;那时候,早已耳闻广告圈有他这一位来自香港,号称「国际级的剑意指导」。第一次看到他时,非常讶意于他的温文儒雅,一点也没有所谓「大师架子」;传说中的他,根本不是美术科班出身,却能画得出一手好画;据我跟他工作多年得知,最真实的独家报导,他应该是外文系毕业,由于出身书香世家,父亲和长兄都是医生,而且天生独具绘画天赋。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当时台湾居家中之洗手间墙上,满是一张张栩栩如生的人体素描,经详问得知,那些「名画」大都出自他和他兄长、女儿的手笔。至于他那一手又快又好的素描功夫,可害惨了和他工作的「小朋友们」;记得有次,这一边美术指导还在抱怨「时间太赶了,不可能完成啦,另一边莫先生已经很酷的把一支30秒的脚本全画好了,顿时让大伙哑口无言,低着半句也不敢吭气儿。现在想想,跟他工作最气的是:既要跟他比创意,也要跟他比速度,还要忍受他一脸谦虚的说:「没什么啦!都是自学苦练来的。」


如果你能跑9秒,我就没有道理让你跑9.5秒。


他,总是精力过人,追求速度、讲究效率。只要有一支小小的“Pentel”在手,无论是平面稿、海报或广告脚本,都能让他表现得出明暗层次、活灵活现的;就因为独具这些特质,再加上「九秒半否定论」,在他手下的工作者常被逼迫的加速度成长,苦不堪言;而我,如今能让人称「一把快手」,就是拜当年受害者之一所赐,可以想象像当年的我,是怎样被他分秒鞭策,眼泪和汗水一路催赶走过从前的。

至今,他自己也常与自己挑战,永远要求一次比一次又快又准。每一次看到他自己在设定的目标下完成工作,对他而言是有一股莫名的快感吧!对我来说,可是惨了!又要面临跟他下一回合的创意挑战,所以,我说;「那些不怕死的,有自虐倾向的,对广告创意工作自命享受100%燃烧的思想标准,尽管来投效他的笔下吧!」

5个CUT讲不完的故事脚本,就不是个好创意!

他,由于多年荣任国际性广告创意竞赛的评判经验得知,他要求「好的广告影片」,都具有这样的共同特点;广告片应能明晰的与产品的目标对象息息相关;以承诺或利益点为出发点;能反映出企业慎密的广告行销策略;以具销售力的创意为根本,而不是依赖大师的技巧表现,更不是创作者的表现自我。影片的质感,真正实现了创意;好的广告片都是系列广告的代表作。如果你不能根据你的创意发展系类广告,那一定不是杰出的创意。

听了他多年,太不标准的港式普通话,最常挂在嘴边,不厌其烦的要求我们的一句话就是:「广告片要抓住视线,令人难忘。让你记住的都是与品牌有关系性」,还记得在台湾麦肯时,他每天得分秒必争,我们这些创意群常在最逼迫,最抓紧的时间里和他讨论广告故事脚本;那时候的我,跟他沟通最大的挑战就是一定要在5秒钟内,5个CUT讲完一个STORYBOARD;不行!不长!不复杂了!回去重来,再想!!十分钟后,再来!快!快!快!

他在台湾麦肯前后共任职七年的执行创意总监,当时台湾的广告气氛尚在萌芽期,百花齐放,百废俱兴与之时,各家广告手法纷起;经由他的规划,整理,不断地引进国际广告KNOW HOW,一系类的广告专业培训课程,共三,四十讲,每过一次,从最基础的观念开始,非常有耐心的传授,解惑而好不厌烦;这时候的我看在眼里,真不能平衡,总觉得「奇怪!这事,真是有点反常,怎么他会如此超人的耐性,一点也不急躁!」也因为这样的魅力,吸收了不少的广告专业人士。如今,他更将此魅力在中国大陆发扬光大,随着中国广告协会,飞越各省各市间,一场又一场的演讲,不禁让我怀疑他的体力,精力是那里来的?他是累不倒的战将?!

「创意」是书的元素,新的组合而已 。

他,始终相信一个理念,广告创意是一种「对人的了解」相关的事件的传连而已,是如何运用文字,图片,音乐去说服人们,进而为客户连到广告目标的过程而已。我们的目的是广告策略,否则便不是作广告,广告非纯艺术,广告是有目的性的。

好的创作更需要结合灵感的产出,勤劳的工作,开放的胸怀不受限制的好奇心。好的广告创意人,要对人感兴趣,对不同的人有强烈的好奇心,兼具与富的常标,知识,好学好问,并对各种艺术形式感兴趣。基本上,创作人才的创作资源来自自己生活的经验,所以,他(她)必须是认真生活的人。

他认真,就逼的你不认真都不行,与他共事过的广告人,都领教过他那股永不妥协,要求到底的认真劲儿,个个都苦不堪言。多年的广告专业,练就了他敏锐的思维,过目不忘的好眼力,逼得你不聪明都不行,与他沟通,即使是闻话家常,都必须全神贯注,否则准会被他抓出语病,说是表达不精准,逼得你不头脑清楚都不行;我可是亲眼目睹,也亲身教过,他与亲爱的女儿以创意指导的口吻要求应对,真是非常专业呢!

其实大伙儿都不在意,知道是他的认真作祟而已!但对于他在广告表现或广告影片上的批评,常会令你大吃一惊,因为他抓出来的,往往是没想到的,或者更本没发现的问题;他说:「看到不完美,明明有能力做到,但不去要去练成,是他最难过的事了」。当然批评时,一时间谁都受不了,这是人间常情,但任何广告表现,只是他看到有瑕疵,不认真要求改善,他会比谁都难过,如果,他的想象力够丰富,就不难想象大伙被他逼得不忍正认真都不行的痛苦!!

他,因为做广告而快乐,每天都快乐!

每次来上海麦肯,他都要觉得要有事做才有意义,没有白来一趟。因为他说,如果,你真的想要做个成功的广告人,那你最好是真的只有因为你喜欢做。我们这行的「快乐」与「成功」是需要每一天,每一天去经营的,以为我们每天处理的事务千变万化,广告的环境(尤其是中国大陆)更是日新又新,追求速度,不进者则退,是一定的,你不可能有混两个半天,换来一天的好日子。想要成功,要先让自己快乐,永远被忘了自己每一个创作都是快乐的信念。谁都一样,当你碰到这样一个认真当作工作快感,把速度当作是创意的挑战的上司(或朋友)心里只有一句话[又爱又恨[没辙!!

从七个问号,了解他对中国广告创意的期望 洛曦
我进入广告这个行业,是因为我喜欢创意。我们成长在电话通讯与电脑科技的时代,国家经济起飞,广告让我们这新一代觉得创意、文化很有吸引力,很有意思。但一旦做了广告人,变得要产业化,跟以前做消费者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像莫老师这样的创意人,真的不可思议,走了那二十四年漫长的路,至今还保留着那一股热诚行动。

很幸运在无锡的一次创意巡回展与座谈会里,莫老师向我们新一代创意人解答了一些疑惑很久的问题,很具启发性。从七个问号,他让我们了解他对中国新一代广告创意的期望。

洛:普遍来说,你觉得现今的创意概念比以前的更好吗?
莫:说实话,我觉得很多现代的中文创意仍然糟糕得很。单纯的创意很少,执行的技巧也与国际水平有一定的距离,创意概念和执行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但是我怀疑有多少以中文为主的创意人是以追求最佳的创意为目标。

洛:您对当代的年轻创意人有什么评价?
莫:一般人都觉得广告是年轻人的行业,年轻一代都纷纷加入这个大家庭,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赚得最多钱和最高的知名度。无疑,广告业因现今的经济发展而蓬勃,很多广告公司和有关服务机构也因而成立;可是我们仍欠缺经验丰富的广告素材,广告业内大部分的职业者都是年轻人是一个现象,但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情况。我们的年轻创意人均不断努力务求成功,好象他们会错失了什么似的。

让我们看看康城(嘎纳)的年轻创意大奖比赛,参赛人必须在三十岁或以下,并在广告业内工作,鉴于现实的市场环境复杂和竞争激烈,年轻创意人未必有机会发挥他们的天分;所以康城(嘎纳)特别举办了这些为青年创意人而设的比赛,以作鼓励。

再看我们周围三十岁以下的创意人,他们很可能觉得到那时候应该当上广告公司的老板了,要不他们希望尽可能取得一个漂亮的职位。至于他们会否致力于创作最佳的创意概念或作出最无懈可击的创意执行技巧?我本人会怀疑。始终两者所追求的不一。



洛:追求最完美创意的人通常是不断工作。你觉得您是工作狂吗?

莫:当然不是!我只是有着对广告的热诚。我热爱我的工作就如我的嗜好一样。二十四年来我从没有想过我入错行,也未曾后悔没有尝试别的业务。


我在一个没有假期的家庭中长大。爸爸的业务一年运作360天,就像那时候其他的店铺一样,我的学习不会因周末或暑假而暂停,课余时那些英语修读班、书法班、画画班等我记忆犹新。我仍然记得我还要到爸爸的药房去帮忙,或是在家种花除草、洗地擦鞋,以便赚一点零用钱。

这是一套不同的价值观,是我所珍惜的。

认识生命中更多事物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经验,尤其是当你尝过达到目的后成功感,是这种感觉让我不可以停止工作,停止创作。

洛:是什么令您不断前进?
莫:我记得梁启超的一篇文章,里面说及一个人若是每天起早两个小时(其实人睡的太多也是浪费的),到他六十岁的时候,他就会比别人多出五年的时间,去完成他想做或是他应该做的事情。

这篇文章是我一生的座右铭。如梁所说的「敬业乐业」一样。

洛:简单的说,你觉得怎样才能令创意进步?
莫:这是一个关于态度的问题:专业的态度!力求完美的态度!尽我所能的态度!

过去两年我在中国的康城(嘎纳)巡回展中,一直的强调这一点。抱着专业的态度是追求完美的创意概念和执行的第一步。

努力是无可避免的。这是达到目标的代价,我们也应该享受者过程。

洛:我们的年青创意人有这样的态度吗?
莫:这不是一个关于年青或年老的问题,关键是在于有或没有。

洛:经过了两年不断的康城(嘎纳)巡回展和授课,您对中国的年青创意人有着什么期望?
莫:经过了一番努力,我期望中国的创意可在国际创意队伍平起平坐。但我们还未到这个地步。

我会鼓励我们的年青创意人继续力求专业和尽他们的所能。成功的日子虽不会立即出现,但终是会来临的。
后话:三个不同年纪,在不同年代认识莫康孙的朋友,分别从不同时空,不同角度去谈论莫康孙这个人,也给予他坦城的评价,让读者在瞬息间,好像已认识莫康孙许多年了。







走访 老中青
老中青三代看莫康孙??林俊明走访莫康孙
insun
2008-03-14 11:07:41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祝我们热烈地活,也能敞亮地谈论死亡。| 灵感手抄本
时光飞速向前,而我只想回到千禧年的旧梦里|好物
计划精神过冬,是时候让“死人微活”了 | 太阳底下
定格在热成像里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