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出国的第一个挑战是“找不到厕所”丨友好城市大挑战

设计:huimeng@TOPYS

暌违三年,出国出境似乎成为了一件需要重新学习的事。网络上的攻略数不胜数:如何快速递签、哪个路线最经济、哪种方式排队时间最少,但看下来似乎颗粒度还是不够细、具体之处解释得过于仓促。

比如说,你是不是从来没在一个高赞的攻略里看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去哪里上厕所?

事实上,这件明明容不得错误的事情,出错率真的很高。

 

失误了,攻略上没写“内部梗”

判断失误的前提极有可能是,我们面对厕所分区,会有两个惯性思维:一是位置上的男左女右,二是标识上的经验,包括女性总是粉色、穿裙子的那个小人,而男性则是蓝色、没有过多装饰性的另一个。但很明显,先不考虑是否服从于一套整体的视觉,各地对于性别的表征本身就有差异性。

最近这个泰国的厕所标识在Twitter上引发了热烈讨论,其中一个标识为一个人像汤姆捉住杰瑞一样,捉住一只兔子;另一个标识则是一个似乎是穿了披风的人,高举着一朵花。前者代表男厕,后者代表女厕,而这样的图形结构则来自于泰国本地的历史传统。泰国在最初也认为“三急”不够优雅,需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便衍生了男性说“我要去捕兔”,女性说“我要去摘花”的“内部梗”(语感上接近于国内女性将“来月经”称为“大姨妈来了”的说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当地人都默认的法则:不要随意出入紫色标识的厕所,因为这里属于“SHEMALE”(第三性别人士,在泰国多指自称ladyboy、服用雌性激素而发育变态的男性,民间也称之为“人妖”)。因为“紫色”是其代表色,所以为了方便TA们如厕,通常会以颜色作为区分。有些地方还会在旁边附上说明性文字,泰文的女性加上一个“2”,字面义为“第二种女性”,用以区分。

而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在慌忙找厕所时看到几个完全和“厕所”无关的提示牌,一脸懵逼是正常情况。

認住紫色同標誌唔好行錯

还有一种容易混淆的标识“跪立的小人”,通常也会出现在厕所附近。

请注意,这并不是日本独有的,许多欧洲国家都有它的一席之地。但这并不是代表要跪着如厕,而是“祷告室”的意思。因为国外有广泛的宗教信仰,所以他们认为祷告也是随时随地的,因此在厕所里也设置了祷告室。在迪拜,祷告室还分为了男女两个性别,所以的确很容易与卫生间搞混。

 

擦肩而过500次,换不回一次顺利如厕

还有一类标识,单独拎出来“处刑”似乎有点欺负人了。它们通常服务于整个区域的功能,比如动物园、电影院、历史博物馆,但极有可能你身在其中依然无法读取到它的信息。除了没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还有可能是它的融入性已经超过你平常习惯的阈值了——简单来说,就是完全不会把它当作厕所。

比如,对于行人来说,地铁厕所标识的“千篇一律”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说这样的效果更直观——当我有需求时,能远远看到指示、指定路线,再一头扎进厕所,岂不省时省力?但偏偏在“设计力过剩”的日本,这成了一件更难的事。

众所周知,日本的铁路并非国营,而是有多家企业分别经营。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月台错综复杂、标识颜色丰富,“迷失东京”简直是人生不容错过的一大经历。

位于中央线的高圆寺,以“阿波舞(阿波踊り)夏日祭”闻名,这一起源于16世纪的活动放眼整个东京都,也是最热闹、盛大的民俗庆典之一。因此,“立高円寺”地铁站也用男女的舞姿剪影作为厕所的标识图案。美则美矣,但是双方都着浴衣、持有特定道具,除了颜色,服装和姿态都没有太多提示性。中国游客尚且能凭借相似的文字猜到“公眾便所=厕所”,对于遍寻不着restroom、toilet甚至WC的西方游客来说,如果只顾着抬头看标识,路过了也不懂这个建筑的功能是什么。

 

有些问题,答案也许是“以上都没有”

除了与当地习俗或场所规划,厕所标识还与性别认知程度有关。《The Social Sex:A History of Female Friendship》里,就讲过一个啼笑皆非的例子,一九八零年左右某留美学生在填写申报表时,遇到了“sex”一栏。由于他在过去的课本中学到的“性别”都是gender一词,故他在这一栏里沉思了片刻,之后郑重其事地填上了“twice a week”。

如果你留心观察过“厕所标识”,会发现它们越变越多越变越长了,除了相对好识别的“母婴室”“特殊卫生间”之外,“第三卫生间”“无性别厕所”也正在流行起来。

早在2017年,德国最高法院就提出允许将“第三性别”应用在出生证明、驾驶证和其它政府文件中,除了男性和女性之外,也可以选择“divers”(第三性别),随后新西兰等国家也施行了类似的法令。

基于此,厕所标识也得以升级,最简单的处理方式是厕所标识从“一个人”变成了“多个人”。例如,当无装饰性的人(通常用来表示男性)旁边站立着一个有一半裙摆的人(第三性别者)时,那么这个厕所就代表服务于“顺性别男性+心理认知为男性的第三性别者”,以此类推。

还有离我们很近的例子,台湾的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于去年正式开幕,视觉设计耗时6年,由永真急制概念設計与荷兰OMA事务所共同合作,意在用全球共同的识图经验代替文字、简化标识数量、保留建筑空间的局部探索感。

在设计厕所标识时,深刻了解LGBTQ诉求的设计师聂永真提出,要去除性别刻板印象、打造更友好的公共空间,于是他在图形设计中使用了与建筑锐利感相区别的大量圆角,仅在必要时用W/M进行辅助说明。在这个无性别厕所中,矩形和圆形组成的卡通形象没有特别的性别指向,而是根据肢体动作+生动表情展示了不同的“尿急”程度,更具人格化。

但这个标识在实际应用中饱受诟病,还是和高圆寺同样的问题:看到了,但看不懂;出发点很好,但提示性不强。而在处理这一矛盾时,显然强调“以人为本”的知名设计公司IDEO则更有经验。

他们在考虑到跨性别人群的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包容了对性别议题缺乏了解的普罗大众。用“一卷卫生纸”的图形变体为唯一标识,将厕所标识的设计重点从“谁来用”转变为了“是什么”。

Sam Becker想藉此提醒使用者注意到这种差异化,但不必强迫他们在短期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认为相关设计应该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对于议题下的成见可以慢慢稀释。

而对于性别平等这一议题,纽约知名设计事务所Base Design还有一个更酷的做法,那就是无所谓——用“不care”来转移过度的注意力,告诉大家即便你或者你周围的人不是一个顺性别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放轻松。(还将特殊人士考虑进去了)

总而言之,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世界都近似一座巴别塔,“找厕所”是需要一定沟通成本的事。经验老到自然很酷,但如果你的同伴找不到厕所,大可不必嗤之以鼻,多点耐心去厘清背后的逻辑,说不定就能打开了解当地文化的一扇新窗口——这比去一百个经典拍照,也许有意思得多。

厕所 视觉 公共设计 卫生间 性别 第三卫生间 女性 男性 泰国
万万没想到,出国的第一个挑战是“找不到厕所”丨友好城市大挑战
緑 midori
2023-04-04 16:26:56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定格在热成像里
计划精神过冬,是时候让“死人微活”了 | 太阳底下
时光飞速向前,而我只想回到千禧年的旧梦里|好物
祝我们热烈地活,也能敞亮地谈论死亡。| 灵感手抄本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