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上醒来拿起手机的那一刻,人脸识别就开始了。
解锁手机、支付、登录各类APP账号……从早到晚,你在任何场景都有可能拿起手机“刷脸”,可能在街头或办公室,也可能是一人独处的私密时刻。
人脸识别为生活带来便利,但是围绕隐私安全的问题向来不少。这次我们来聊一个人脸识别时UI界面的设计,是否也曾误导了你?
人脸识别的时候,后台会看到什么?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脸识别界面,除了显示人脸的区域之外,其他部分都被覆盖。让人误以为后台显示的只有脸部:
但事实上,你被识别的信息远远不止这个圆形的区域,而是整个前置摄像头的拍摄范围,更糟的是,部分人脸识别的信息会有人工核验,还会上传留存资料。类似这样的信息,你一定不希望它被陌生人看到:
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知识点。
2021年,“人脸识别一定要穿上衣服”这一话题曾经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当天2亿+的滚烫流量,足以说明这个界面曾不为人知地伤害了多少人。
科普帖下方有无数人被“不懂事的自己”尬到需要换个星球,还有许多人工验证的相关从业者表示,他们在工作中的确看到了许多不该看的东西。
这条热搜还惊动了《光明日报》:“大多数App用户在使用人脸识别功能时,以为仅提供了面部信息,这也是基于‘人脸识别’这个概念的基本认知,可以说是常识上的。但行业内对人脸识别的认知却不同,认为‘摄像头拍到全入镜是常识’,还声称‘用户应具风险意识’,这种辩解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人脸识别不标明采集范围,无疑是一种侵权行为。在2020年5月28日修订的《民法典》人格权第六章1032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刺探、侵扰、公开、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1034条则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定义:“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发现问题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两年过去了,在某次提醒朋友“人脸识别要穿好上衣”时,朋友用心已经死了的声线颤抖地说:“真的会被后台看到吗?”
的确,大多数人脸识别的UI界面依旧被全覆盖,也极少有文字提醒衣着规范,尝试点开了几个复杂的隐私条款,也没有看到关于采集范围的明确说明。
那么,我们就再来提醒一次,希望让再多一点人能避免尴尬吧。
PS.
不过,有专业人士出来说明过:为了节约带宽,除了银行等特殊场景需要上传视频辅助进行人工验证之外,大部分智能视频摄像机不会上传视频,只会返回特征数据,这种数据经过脱敏无法还原。
如果有刚刚才知道这个知识点的朋友,希望这个信息能让你稍感宽慰,过去的,就把它忘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