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AI比创作,人类真的怕了吗?

相比往年,已经举办了十余届的索尼世界摄影奖(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SWPA)在今年似乎收获了更多的关注,原因在于,来自德国的摄影师Boris Eldagsen利用AI技术生成的作品《Pseudomnesia: The Electrician》获得了公开组创意类别的奖项,而他本人却拒绝领奖。

别误会,Boris Eldagsen并不是一个反对AI的艺术家,相反,从事摄影工作三十余年的他近些年也开始尝试利用AI创作。他坦白,自己此次故意用AI生成的图片参赛且拒绝领奖的“行为艺术”,是想看看相关赛事是否为迎接AI时代做好了准备。在他看来,AI生成的图片和摄影有本质区别,二者不应在一个平台上竞争。

打开Boris Eldagsen的个人网站,首页便是他拒绝领奖的内容,背景是他拿下奖项的“照片”。

对此,SWPA给出的回应是,他们已经了解过作品确由AI生成,但因为Boris Eldagsen在和他们沟通中强调这幅照片(不知能不能定义为一幅“照片”)的诞生,很大程度依赖他丰富的摄影知识,是他和AI共同完成的,因此大赛决定授予其奖项。

作为大赛方,以开放的态度接纳一门新技术似乎是更正确的选择,就如SWPA自己强调的,他们“欢迎各种实验性图像创作方式”。

可是,当对象是AI时,大众似乎没有办法完全接受这种说辞。

比之更早些时候,一位游戏设计师Jason M. Allen利用人工智能程序Midjourney创作的画作《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在科罗拉多博览会(Colorado State Fair)的年度艺术比赛拿下赛数字艺术及数字摄影类别的一等奖的事,也在艺术圈,甚至更广的泛创意圈,引起了不大不小的震动。

和Boris Eldagsen刻意为之且明确标榜AI作品不应参与比赛的态度不同,Jason M. Allen并不认为自己利用AI创作的画作不该参赛。面对汹涌的批判,他反驳称,自己是在经过多次调整提示词,用Midjourney生成百余幅画作后,使用Photoshop以及Gigapixel进行了后期处理,并耗时数周修改,才最终选出三幅最满意的作品参赛。

Jason M. Allen的获奖作品《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

他认为,这些作品也“包含了很多人类努力的部分”。

最后,大赛方出面表示,他们并未禁止使用AI,因此Eldagsen不存在作弊或违规行为,同时,他们亦认为,这些争论带来了很好的交流,“伴随科技进步,这些有关AI和艺术的讨论帮助博览会年复一年地进步”。

不过,看到事件引发的争议,博览会表示,明年会重新评估,也许会排除这类作品。

从SWPA“不拒绝”的表态,到科罗拉多博览会“也许会排除”的声明可以看出,Boris Eldagsen的“指控”也许不无道理,面对能说会道的ChatGPT,会画图的Midjourney、DALL-E,能写作的Jasper、“作曲家”Aiva、能做视频的Runway Gen2……各大创意赛事真的准备好了吗?

(看看我们之前整理过的一个AI清单,它们正全方位“入侵”原本我们以为不会被机器取代的创作领域。)

 

虽然来自艺术界的反对声音很多,但与此同时,很多艺术家开始尝试利用AI进行创作,营销界更是将“用AI制作”视为一种噱头。这意味着,未来,AI对各种泛创意大赛的“渗透”将难以难以避免。

那么,他们此刻是否已在着手应对这个时代的到来?

还是此次惹出争议的SWPA,翻看他们的参赛规则,除了专业组纪实类照片有限制不能进行过度后期,以免失去现场真实感外,其他类别照片没有就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做出明确限制和规定。

也许,修图也是某种个人创意或审美的体现?透过专设“创意类”奖项,可以看出,SWPA确实希望鼓励更多实验性作品的出现。不过,在对“摄影”有严格定义的人眼中,技术到底该介入到什么程度?如果没有明确限制,就容易出现模糊地带,带来争议。

最近,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台湾摄影大赛正在接受报名。他们的大赛要求中写道:

“本次摄影大赛会依据下列之标准(下称“评审标准”),从每个组别之有效参赛作品中选出得奖作品:(1)创意、(2)摄影质量、(3)摄影内容的真实性。”

虽然没有明言AI作品不能参与,但“真实性”这一要求,感觉已用潜台词框定了作品的范畴。此外,该赛事对修图也做出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包括但不限于“不接受参赛作品使用任何数字修图手段增加或消去图上任何对象” “色彩加亮与色彩加深可以接受,但不要过分使用”“曝光效果、铜版雕刻滤镜等改图滤镜,请不要使用”等。

再看年年来提醒大家“你的iPhone我的iPhone确实不一样”的iPhone摄影大赛(IPPA),他们对“修图”所做的限制,是不能使用电脑修图软件,但可以用iPhone/iPad app。相比起严格的《国家地理》杂志,这一限制并未完全将AI排除在外,但有一点,他们要求你的照片必须是由iPhone或iPad“拍摄”的,且大赛方会在有必要的时候,要求提供原片。

 

摄影,因带着“记录真实世界”的特殊属性,确实需要更谨慎技术的介入(据说,因笼拍、诱拍问题太多,国家地理台湾摄影大赛今年不接受鸟类摄影作品)

不过,对侧重营销创意的大赛来说,虽然目前尚未对“AI创作”做出明确界定,但AI的身影已出现在了获奖名单中。

去年的戛纳国际创意节,卷材涂料品牌Sherwin-Williams推出AI颜色系统“Speaking in color”就拿下了创B2B的全场大奖。该系统能够通过“听”,帮你找到合适的颜色。

A Million Ads的创意制作总监Kim Aspeling在一则采访中就提到,这场戛纳创意节上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变革就是AI,“每个人都在谈论AI,这些讨论让大家无形中达成一个共识,下一个引领变革的创意潮流也许就是AI,大家都上赶上这个浪潮。”

更早一些,2019年的Dieline Awards,代表着编辑及平台创始人喜好的Editor's Choice奖项,被授予了一个名为“Identité”的定制化产品概念。它结合AI、大数据等科技,根据你所处的环境、当时的潮流及你的皮肤健康状态和脸型,每天为使用者打造配比不同的护肤美妆产品。

“Identité所呈现的是未来包装设计的愿景,”Dieline创始人 Andrew Gibbs说道,“那是一个科技与可持续性产生产生碰撞的未来,一个由AI和大数据、100%无塑料以及可降解材料驱动的关于极致的用户定制化的未来。”

Identité概念提出的当年,亚马逊推出了AI设备Echo Look,为用户提供时尚穿搭建议(2020年,悄然停止了Echo Look 服务,据说是因为将相关内容合并进了Style by Alexa),人工智能在时尚美妆领域的发展前景备受关注。

而这两年,创作这一概念产品的英国创意工作室Seymourpowell也在持续关注AI技术的发展,且明确表示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会使用AI,以提高效率和协作力。 

 

不过,在“使用AI技术”和“由AI参与创造”间,似乎还是有一条需要厘清的界限,同时,相较于营销广告,艺术类别的创意比赛,比如绘画、摄影,AI技术的使用边界在哪里,也是另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也许最“偷懒”的方式,是直接设立一个AI创作的类别,可还需要解决另一个前提,即AI生成的作品,到底能不能被视为一种“艺术”?

Jason M. Allen在为自己辩驳的时候曾提出,艺术家应该克服对AI的恐惧,将其视为一种工具,“就像画笔一样”。在实际运用中,AI的出品也确实不完全“靠自己”,使用者对词汇的选择、思考角度的差异可能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成果。

可是,仅因此就将其与诸如PS、CG等工具相提并论,似乎又不太妥当。

从过工作方法及底层逻辑上看,AI与数字艺术家资源库里那些工具有本质区别。当你使用PS时,你需要考虑对比度、光线、物体间的位置等因素,要调动自己的创造力、审美和操作能力来共同协作,完成一个作品。而面对AI,很多时候你只需要输入几个词,它就能在极短时间内给出一个作品,甚至多个。

仅从时间上看,将AI作品和那些耗费大量时间创作出一张画、捕捉到一个精彩瞬间的艺术家和摄影师的作品放在统一平台上比拼,显然不太公平。

“AI并不创造自己的艺术”,插画师及作家Harry Woodgate(绘本《Grandad’s Camper》的作者)说,“它模仿每个人的作品,然后把它们打碎搅和在一起,变成其他东西。”从这个层面上看,AI作品距离真正的“创作”,似乎也还有段距离。

从这些争论中可看出,在纯艺术类竞赛中为AI开辟一席之地,还有许多要解决的议题。

不过,在和AI相爱相杀的过程中,人类也不总是占下风。今年3月,电子产品零售商digiDirect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摄影大赛,同时接受AI作品及摄影师的作品,但在提交评审团的时候,会隐去由AI创作的信息。

最后,经专业摄影师评审团评选,来自墨尔本的摄影师Keith Costelo拍摄的一位像机器人一样的模特,获得了评审团的青睐,拿下了头奖,并收获了$1000奖金。

Keith Costelo获奖的作品。

Keith Costelo自己也说,此次得奖增强了他对人类艺术创作的新年,“保持真实性和情感深度是很重要的,这些只能透过人类摄影师的镜头才能捕捉到,我相信,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它们可以模仿人类创作,但它永远无法取代创作者的心理、灵魂和思维过程。”

故事到这里为止的话,确实是一则挺令人振奋的消息的。不过,回溯digiDirect举办这一比赛的原因,是因为在他们更早举办的一场摄影大赛中,一幅AI作品最后胜出了,才让他们生出不如索性来场“摊牌比拼”的念头。

在早前digiDirect举办的摄影大赛中胜出的AI作品。

不过,和AI同台竞技真的那么“可怕”吗?digiDirect这场亮牌对决似乎带来了另外的视角——当知道将迎战AI时,仍有许多人愿意带着作品“迎难而上”,也许大家不乐见的,是说好一起搞艺术,你却偷偷用AI?

AI 竞赛 技术 人工智能 创意竞赛 人类 创造力 创意 作品
和AI比创作,人类真的怕了吗?
毛毛.G
2023-05-19 11:21:59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绊住路人的“猜单词挑战”,答案就在题目里?
年度最热cult片,连官方售后都这么惊悚?
爆火15分钟的数字艺术家,是怎么捕捉到那一刻的?|全时漫谈
猫的可爱,是群众意见|灵感手抄本
“四十年前,他用一把公园长椅向我求婚” | 灵感手抄本
“究竟什么书,非得在陪我散步的时候看?”
三年了,“社群”还能嚼出什么新滋味? | CCC成都社群大会回顾
游戏没玩儿,但这广告真的燃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