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长长长长长文,带你弄懂播客|创意笔记 01

 

如果你在地铁上看到有人戴着耳机朝着你微微一笑,放心,这大概率不是过度热情的搭讪前奏,而是他耳机里的播客节目刚响了一个包袱。

这几年,“播客”这两个字开始从小众走向破圈。身边越来越多朋友开始安利播客节目,投放也不需要再给品牌解释“什么是播客”,甚至你也许就在某个瞬间和某个朋友说过,要不咱也做档播客吧?

播客的兴起,也许承接着某种时代的集体的情绪

全球经济下行,人们开始聚焦生活本身的平凡快乐,身心灵产业开始热门,反卷反焦虑成了主流叙事,因为人们需要的不再是鸡汤和热血,而是慰藉和陪伴,而这两点,恰好是播客擅长的事情。

不同于短视频的奶头乐,逃离了直播间的嘈杂和刺激,播客提供的是在漫长拥挤没有尽头的地铁上稳定的通勤陪伴,是能填满洗衣拖地和深夜失眠等空白时间段的背景音。因为播客与都市生活的高适配度,也让它迅速吸聚了一波在一二线城市中的年轻、高知、高收入群体。

尽管播客的商业化之路颤颤巍巍,但只要某个地方开始有人气、人还多、还优质,那商业世界就总会看到变现的欲望。

既然国内外的播客元年都已降临,当下正是时候,来聊聊播客这个媒介的前世今生,或许能对还在观望的朋友,提供一些灵感。

而我们还得从源头开聊这个故事。

 

播客的诞生,自带反骨

 

如果我们的读者中还有互联网早期原住民,那你也许还记得散发着古早味的“门户网站”时代。所谓门户网站就是把单个网页的入口聚集到一块儿的综合资源性网站,就像一栋百货大楼一样,把网民可能会用到的东西,全都先收集起来,摆放妥当。你想要什么,在这里逛逛找找。

可以说,门户网站就是人类最初感受互联网花花世界的窗口。

2000年的新浪网首页

 

然而,互联网历史就是由一群天才的反叛者和懒虫推动的

有些人觉得在门户网站中穿过重重无关信息、走过千山万水才找到自己想看到的网页,实在太费时间,开始想:有没有一种消息推送方式,只在我感兴趣的网页更新的时候,把新消息发给我?其余时候,别打扰我。

有,这是一种叫RSS的技术。

RSS的全称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 大白话就是"超级简洁的整合",这个网页只有你最想关注的消息源,你只需要点击“订阅”,当消息源有新内容更新,就会按“标题+摘要+链接”的格式推送给你。

如果说门户网站是一种极繁主义,RSS就是极简主义

而播客,就是最早一批利用RSS推送技术的玩家。2003年,一位叫Dave Winer的软件程序员,在前《纽约时报》的一位主播Christopher Lydon在他的博客(没错,不是播客,是博客)上用RSS技术做了一档音频节目。这时,人类第一次可以在网页上,而不是在收音机里,听到音频节目的更新。这就是全世界第一档播客节目的诞生,如今这档叫《Open Source》的播客还在更新,可谓长情。

全世界第一档播客

 

到了2004年,英国《卫报》(The Guardian)一位叫 Ben Hammersley的记者把这种新类型的节目叫命名为Podcast,于是,播客有了它正式的名字。

所以播客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带上了它背后技术赋予的三个特点:

(1)订阅制,所以它是偏向垂直兴趣领域的。人们点击“订阅”的那一刻,是因为内容本身击中了他某个兴趣细胞,同时他相信这里还能持续遇见相似的内容,且不愿意彼此缘分消失在茫茫互联网中。

(2)制作更新制,所以它适合有持续生产能力的内容人。不同于电台节目的实时直播,播客需要主播先录制剪辑、做好内容,再上传推送。而听众和主播之间没有像电台节目那样的强预期和强绑定,节目更不更新,纯看内容创作者的自驱。

(3)反算法推荐,虽然播客出现时,算法推荐制还早呢,但需要手动订阅这一个动作,就和后来算法投喂拉开区别。播客是用户按品味手动筛选内容,而非被简化为某几个标签。

站在播客诞生的起点,我们几乎就可以看见如今播客节目的影子,兴趣垂直、主播驱动、反算法流量。

但播客还差一个重要属性:陪伴感。还要等待那个男人,带着他划时代的产品来改变这一切。

 

 

陪伴感,是这样长出来的

 

Podcast原本的意思是“iPod上听的广播节目”(broadcast for iPod)。

注意关键词——iPod。有果粉DNA动了吗?可以说,播客真正走向普及,和苹果产品一次次改变互联网潮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你记忆中的iPod是哪一台

 

首先,苹果的iPod带音频内容经历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型。

曾经的线下时代,听音乐得是磁带+复读机的配置。到了2001年,乔帮主和他的iPod横空出世。虽说当年,iPod没多少人用过,但同类型的mp3播放器总是班上同学都想要的,到后来胃口养大甚至会缠爹妈买个带屏幕的mp4。那时为了走到哪儿都能听音乐,我们会去各种没版权的网站下载歌曲到播放器上,文件名永远是某个网站长长的后缀。

2004年,播客之父的Dave Winer为了让人们听播客更方便,推出了可以订阅下载各种播客节目的iPodder网页,从名字中带自带iPod就不难猜到,当时人们听播客节目,最普遍的操作就是下载到iPod上听。

经过了这番调教,人们开始习惯音频是数字格式的,是可以从线上找来听的。

iPodder的早期界面

 

接下来,iPhone的发布,则是让人们从电脑的网页端转向手机的移动端。

那是2014年,iPhone 6发布,经历过iPhone 4S的人们表示已经见过世面了:触摸屏有了,玻璃背板摸过了,Hey Siri叫过了,iPhone还能有啥创新?

这次,iPhone进入了大屏4G时代。而iPhone 6这样一款被人吐槽又贵又丑的手机,也卖到了2.2亿台,苹果史上销冠。

对于播客来说,iPhone 6是意义非凡的,因为用户兴奋地在手机里逛来逛去时,会发现有个紫色logo的APP静静躺在那里。这是Apple Podcast从iTunes中剥离出来单飞之后,又成功进入预装系统。

自成app的播客功能

 

随着手机的火爆销售,苹果播客也以桌面应用的形态,在用户的手机上安家落户,人们连上网络就能收听到各类节目的更新,这时,大多数人最早接触的播客场景真正诞生了。

随着硬件条件的到位,播客也长出了随时随地可听的陪伴感。而播客离爆红,只差一个现象级栏目的横空出世。

 

 

爆火,只差一个Serial时刻

 

2022年底,ChatGPT从半路杀出,让人们突然看到了AI成为赚钱金钵钵的可能,甚至直接带飞了整个产业。漫天金蛋砸下的时刻,谁不迷糊?

每个行业都在期待着扭转命运的转折点(industry tipping point)

播客也是。

播客在商业化上的起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Serial时刻。一档犯罪探案节目的上线,让人们发现原来播客节目可以做到如此质感。

改变播客产业的现象级节目

 

那是2014年10月3日,随着音乐声流淌而出的,是一位语调并不drama的女主播冷静克制的叙述,但她逐步带出的,却是一桩15年前的凶杀案调查实录。被调查的凶手是一位美国巴基斯坦裔高中生Adnan Syed,他在17岁时,被指控谋杀了他韩国裔的女友。节目上线的那年,Adnan已入狱服刑十余年,但他坚称自己无罪。而这档名为《Serial》的播客栏目第一集,就是试图寻找这位高中生15年前凶杀夜的不在场证明。

这档节目融合了犯罪、探案、新闻调查、故事揭秘,通过实地走访、关键人访谈等等形式,还加入了当年调查时的审问录音、法庭陈词录音,甚至是在页面展示关键物证图片的形式,来推理犯罪的前因后果以及最终真相。

节目官网放出的证据

 

这么说吧,就像是你跟在女版福尔摩斯身边,看着案子一点点被揭开。这种吸引力,自然不言而喻。

节目一经上线,仅用了一个月,就攀升成为iTunes上最快下载量破500万的节目,单集收听人数破150万。当时在美国高中课堂上,老师会极力推荐同学收听,人们在Reddit上疯狂讨论谁才是真凶,无数自来水在社交媒体到处安利。当时《纽约客》评价说:“这就是那档我们等待已久的播客(the Podcast we've been waiting for)。”

Serial的走红也展现了播客不同于传统电台的特征,那就是播客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可以通过页面展现更丰富的补充内容(图片、视频、链接),可以流畅地被分享到其他平台上传播。这些内容和渠道也反过来助燃了节目的发酵。

好内容的“病毒式扩散”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无比顺滑。

接下来,就是播客在美国做大做强的故事了。这一段反倒有些意料之中的平平无奇感了。

2016年,美国播客用户破五百万,2020年,用户突破一亿,到2023年,美国播客用户达1.83亿,根据美国Edison Research,2023年在美国播客用户占总人口64%,约1/3的美国人会每周收听播客。

2023年,美国播客用户达1.83亿

 

2023年在美国播客用户占总人口64%,约1/3的美国人会每周收听播客

 

这么多的用户汇聚,自然而然地,广告来了,赞助也来了。播客在2015年在美国成了“过亿美元广告”的生意。2022年,播客广告收入已升至18亿美元,而根据IAB报告,播客广告收入在2025年会翻倍到40亿。

当然播客起飞也不能简化成一个Serial时刻,但它的确像是一个里程碑,哪怕是看似佛系的播客,也遵循着头部逻辑与爆款逻辑。

更让投资者眼前一亮的是,播客用户(至少看起来)也太香饽饽了吧。

统计显示,美国播客用户随着年龄上升而数量下降,年收入过7.5万美元的占52%(在总人口中这个数据占43%),大学以上学历的用户占52%(总人口中比例是45%)。更让广告商安心的是,对广告完全不反感的人数比例,在播客用户中是46%,而在YouTube用户中是23%。

年收入过7.5万美元的占52%,在总人口中这个数据占43%

 

大学以上学历的用户占52%,总人口中比例是45%

 

各渠道用户对广告的态度调研

 

用大白话来翻译就是,这是一群年轻有钱高学历的用户,而且他们还不讨厌听广告。

那还等什么,投啊,上啊!于是Spotify豪掷10亿美元,布局播客市场(10亿啊,什么概念呢?2022年播客行业拢共接的广告才值18亿)。那这么多铜板砸出了个什么响呢,下节继续。

 

 

在美国,播客真的赚钱吗

 

2019年,《华尔街日报》发文称,Spotify买了俩公司,野心勃勃。

2023年,《华尔街日报》又发文称,Spotify花10亿砸播客的行为变成了一出狗血连续剧(turns into a serial drama)

2019年的报道,Spotify还雄心壮志

 

语气从谨慎乐观转向了晦暗不明,这中间四年,发生了什么?Spotify作为声音内容领域的巨头,它在播客行业的下场投资与商业动作,也许对整个行业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其实一桩生意能不能赚钱,本质可以简化成最简单的两个字,花和赚——钱花在了哪儿,花了多少?钱该从哪儿赚,赚了多少?

 

豪气的播客帝国

先说花,Spotify花的最豪气也最显眼的,是俩动作:买公司和签独家

2019年的Spotify可以说是播客公司购物狂,一口气收购了Gimlet Media, Anchor和Parcast。这仨公司分别代表的是播客领域的内容生产、制作分发、特型内容——供应链各环节的头部,我都挨个买一遍。

Gimlet是家来自布鲁克林的播客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的Matt Liber在收到Spotify发来的邮件时,人都是懵的,还找人问说Spotify找我会聊个啥,别人告诉他:聊投你。而Gimlet还真不是家愣头青小透明公司,他们的另一个联合创始人Alex Blumberg出身老牌广播电视平台NPR,他制作的播客节目《Planet Money》我们读者中一定有人很喜欢。

有喜欢planet money的朋友吗

 

彼时Gimlet才经历B轮总额为2千万美元的融资。而Spotify砸给Gimlet的收购价是,2.3亿。另一家被收购的公司Anchor运营的是播客制作和托管的平台,以1.1亿的身价加入Spotify。接着,Spotify还花5600万美元买下了专注做罪案类播客内容的Parcast。

Spotify天价砸下的IP

 

说完公司血拼再说重金独家。Spotify签下的独家都带同一特点:天价+名人

-Joe Rogan,Spotify榜首节目The Joe Rogan Experience的主理人,单集2小时以上的马拉松访谈,访谈对象从喜剧人到拳击手再到牛津学者、嘻哈歌手,啥都聊,甚至备受争议的是和马斯克边抽大麻烟边做节目,男性视角,反文化精英。而Joe Rogan刚续约的多年合约被预估是:2.5亿美元。

-Alex Cooper,热门播客节目Call Her Daddy主理人,播客以两性、约会等辛辣大胆内容为主,“北美意难忘主角”之一的Hailey也曾上节目聊感情。2021年独家合约签的是6千万美元。

-奥巴马夫妇,2500万。

-哈里梅根夫妇,2000万。

这一通花下来,可不就是奔10亿去了么。

 

 

矛盾的商业化指标

钱花是花了,可换来的响儿有多大呢?我们来看赚的部分,对于Spotify来说,尴尬的是,播客的商业效果目前还有点难评断。Spotify游移不定的衡量指标和急停急转的战略就是体现。

简单来说就是,指标爸爸太多,听谁的

(1)广告卖了多少(2)拉了多少新用户(3)用户质量如何。

Spotify明白“既要又要全都要”不现实,但在商业动作上却忍不住这样实践,却造成了不少矛盾。

比如,独播权带来的拉新和广告之间的矛盾。前边提到,Spotify买公司、买名人IP都是砸重金签的独播权,目的是“拉新”。类似于B站某天冒出来对up主何同学说,我包圆了,你只能在B站发我视频,微博、视频号那些的就不能发了。Spotify以为节目原有用户会自动迁移到Spotify上来听,拉新不就有了!但结果是,其他平台的用户很多都流失掉了。而用户数就意味着广告费,用户少了广告自然就少了。

而就Spotify2024开年的一系列动作看,和Joe Rogan签的是独家广告权而非独播权(相当于买的是节目本身赚钱的能力,而不是节目只能在我这个平台帮我赚钱),和Alex Cooper不再签独家,梅根夫妇也停了合作,都似乎预示着“签独播”的战略开始大转弯。

大主播Alex Cooper与Joe Rogan

 

再比如,精良原创内容的投入产出比。前边Spotify巨资买下的Gimlet和Parcast,内容好是好,但都是以“叙述故事类”节目,而非访谈类节目。叙事类节目对内容要求相当高,节目投入大、制作时间长,据WSJ报道,Gimlet 的播客节目每集耗资通常达7.5万至25万美元,包括支付给艺人的费用;Parcast 的节目每集耗资5000至2万美元。Gimlet曾表示自己想做播客界的HBO,至少从单集花钱来看,它做到了(对标HBO王牌《权力的游戏》史上最贵美剧)

可这样的原创节目,在卖广告上,真的表现好吗?可能半年才上一季的【好】节目,投入产出比可能还干不过每天都能更新的【平庸】节目。至于谁带来的用户质量更好、粘性更高呢,因为播客时长长、监测用户动作数据不精准,结果就是:还真不好说。

所以,成也爆款,败也爆款。在播客部分,Spotify究竟是该花大钱押“爆”的玄学,还是花小钱求“稳”的妥当呢?开年Spotify砍掉了Gimlet和Parcast的几档原创节目,似乎是转向了后者。

那Spotify是否是花大价钱买了个教训,别做超过市场估值的激进投资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太早。Spotify对播客的预期以及播客本身的表现仍然是值得期待。根据其2023年Q4财报,播客带来的广告仍然是以两位数的势头增长,而Spotify对广告商的2023年度总结报告中提到,播客仍然是旗下广告增长最快的产品,年比增长了40%。

也许因为播客还在起步发展,又自带反互联网算法气质,还没有被研究透,以至于商业巨头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那播客在市场最成熟的美国的故事,我们已经讲完,接下来,中文播客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中文播客,元了三年

 

你还记得听过的第一档播客吗?

可能中文世界最早接触播客的场景,仍然是用iPhone自带的播客APP收听节目,上边的内容也大部分是英文。苹果手机、能听英文,“播客”这个舶来品,似乎开始就是带着壁垒的小众游戏。

但有人爱听就有人开始下场玩。2013年时,三十出头的北京小伙李志明和另外常在一块儿侃大山的朋友相征、贺愉,一起边扯闲篇儿边做起了播客《大内密谈》。再后来,Serial时刻给国内的播客玩家来了点小小震撼,当时还是晚间新闻编辑的杨一开始尝试录播客。到了2017年,李志明离开大内,和新搭档冯广健从头做起了新节目。接着下一年,杨一和才离开界面新闻的程衍樑也一块儿上线了新栏目。这两档新节目分别是《日谈公园》和《忽左忽右》,如今播客界极受欢迎的头部OG栏目。

两档节目仍然位列2023年小宇宙热门播客

 

那播客什么时候从小众走向了破圈,中文播客的元年是哪一年?会出现三个热门候选人——2020、2021、2022。

2020年,这是从播客内容激增的维度看。由于新冠的影响,制作难度不大的播客反倒成了居家可做的新兴媒介,这一年,中文播客数量突破1万档。2021年,这是从商业化初试水的维度看。播客平台小宇宙开始实验付费功能,618、双十一等促销节点也出现了播客的身影。2022年,这是从大众体感与真正商业化的维度看。国内播客用户破亿,这也是非重度玩家开始养成听中文播客习惯、以及品牌投放变得日常的一年。

但一个行业竟然元年都才刚过没多久,播客在国内的确是新兴。所以接下来中文播客的侧写,分享给对它暂时还不熟悉的朋友。

首先是用户画像,根据JustPod22年的观察报告,国内播客用户和全球用户画像高度一致,年轻(22-35岁占74%)、高知(硕士以上学历占40%)、高收入(平均月收入1.5万)、一线城市(占比近50%),同样,这群人也不反感广告(80%以上接受头尾硬广)

JustPod 2022中文播客调研

 

而他们收听播客的场景前三名分别是,通勤(66%)、做家务(62%)、睡前(41%)

 

你也许会笑,这不就是通勤时间长、独居得自己干家务、还没生孩子有大把空闲周末、不想刷短视频还想挣扎标榜下品味的——可悲的社畜——我本人吗?资本真的会垂青吗?要知道,年轻在某种层面还真就是资本,毕竟转化过来后续还有得玩。

对中文播客还有更利好的消息是,播客用户后备充足。根据网易云音乐消费报告,目前00后是长音频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占到了70%(长音频包括播客、有声书、广播剧),听播客是原生自然的习惯。

中文播客目前的收听渠道主要有三种类型:1. 只为播客而生的播客平台,比如2020年横空出世、清爽干净、行业鲶鱼一般的小宇宙,还有如今已经停运的汽水儿等;2. 综合性音频平台,比如,喜马拉雅;3. 传统音乐平台,网易云、QQ音乐等。后两者和Spotify一样,播客是其运营的版块之一,但重点发力布局。

收听人数最多的渠道

 

至于人们在中文播客中听什么,以小宇宙订阅量最高的10档播客为例,其中泛文化类有4档(《文化有限》81万、《随机波动》74万、《忽左忽右》62万;《梁文道八分》41万)喜剧类播客2档(《凹凸电台》75万、《谐星聊天会》54万);漫谈类2档(《放学以后》53万、《日谈公园》43万)商业类2档(《知行小酒馆》53万;《声动早咖啡》52万)。值得一提的是,个人成长类、时长天花板的播客《纵横四海》在去年一年快速起量,目前已有44万订阅,可见播客用户对优质内容的时长是接受度很高的。

但目前中文播客还没有出现现象级节目,无论从订阅量级还是集均播放来看,和国内火爆的短视频生态相比,播客仍远未算热门产业。和国外媒体大IP+重投资+平台制作+商业化运作的特点相比,国内播客还带着为爱发电的“青涩副业感”。《忽左忽右》主播程衍樑也曾在采访中表示:“目前中文播客还是一个非常去中心化的媒介形态,现阶段播客的主舞台是被让给了纯粹的内容制作者。”

至于中文播客会不会有Serial时刻,千万量级与集均百万往上的巨头播客节目是否会崛起,一切还待成长。

 

 

佛系播客,挣点饭钱

 

和豆瓣、B站的商业化一样,播客虽然吸聚了大批活跃用户,还年轻、还高知、还忠诚,但商业化之路就有些别别扭扭、不是原地飞升型。前边也说到,哪怕是市场较为成熟的美国,播客商业化也有难题,更不要提目前才开始起步的国内市场。

当然,难挣钱,不意味着不挣钱。至少从性价比看,播客目前广告投放可以说是便宜出活。数据显示,微信阅读量均价是1.5元/次,b站观看量均价为0.6-1元/次,相比之下,播客0.05-0.1元/次的收听量均价简直就是物美价廉。

以国内播客生态为例,目前商业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 单兵广告

 

对自媒体来说,接广告是最普遍常规的变现操作,播客也不例外。但单个栏目接广告也可以接出不同的花儿。以商业故事类节目《半拿铁》为例,广告可以出现在节目首尾或者中插口播,从体量看,可以是单集、多集、专题冠名。因为是讲商业故事,所以节目还和奔驰合作过一期聊品牌简史(也是在小宇宙平台的打包合作下达成的)。但这些广告在听众看来,都基本是双方气质搭上了天线的一拍即合,在收听时并不抗拒,而播客用户整体也是对广告相对最友好的群体了。

平台和品牌的广告合作

 

 

★厂牌护城

 

和短视频MCN公司类似,播客也有汇聚起来的矩阵,比如《忽左忽右》背后的JustPod以及《日谈公园》背后的日光派对,合作模式既有机构不负责内容、只负责商务的“经纪约”,也有内容和商务都参与动作的“唱片+经纪约”,日光派对创始人李志明在接受36氪专访时如此形容道。对于单打独斗的播客创作者来说,背靠矩阵或许也能分担运营、制作和商务接洽方面的压力。

以“日光派对”为例的播客矩阵

 

 

★品牌播客

 

品牌播客,或者说企业播客,就是播客主理人并非个人而是某个公司或品牌。从后台内容制作看,目前品牌播客中既有内部人员亲自下场录,比如户外品牌Patagonia的《巴塔客》,大小咖啡的《大小电波》等等;也有和专业内容服务机构一同孵化,比如,JustPod。在数英的采访中,JustPod就介绍了服务品牌制作播客的全流程,并形容自己是一家“广告公司”,提供To B的播客内容服务已占到公司收入的八成。毕竟在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品牌能自有新渠道高品质的露出,还是相当理想的事。

以JustPod为例的品牌播客服务

 

 

★付费or卖货

 

播客除了接广告,还能怎么变现?一些播客想到了虽然吐槽多但架不住赚得多的知识付费和直播带货。

小宇宙app推出付费功能后,一些播客也推出了相应单集或专辑。但和知识付费强调“有用感”略微不同的是,播客的付费内容通常更兴趣垂直,比如日谈公园推出的《北魏》系列、忽左忽右推出的《犯罪的世界史》系列、随机波动推出的女性文学专题《In Her Own Words》等等,都带些“无用之用”的佛系。而播客也有在带货方向上的尝试,比如,《末日狂花》播客也通过好物推荐等方式探索内容带货。

以随机波动为例的付费专辑

目前中文播客的盈利能力(或者说能养活自己)仍然是集中在头部,毕竟整体用户体量和品牌心智还待培养,所以和短视频腰部创作者都能有相对可观收入的程度比起来,在播客领域,赚钱对于绝大部分玩家来说,仍然是遥远的目标。

 

 

播客的叛逆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信息”,一则内容是怎样进入到我们视野中的,本身就会反过来再塑造内容本身。

当一条长长的音频通过我们主动的找寻和点击,在耳边缓节奏地沉浸式播放,这则内容可能就和算法迅速推到眼前、3秒刷过的短视频,有了截然不同的样貌。比如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在2022年JustPod的统计中,播客与抖音的用户重合度低。(当然,这并不是任何层面的高低比较。)

播客是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但它长、它专、它慢、它数据指标太多,和更快、更短、数据更精准的当下互联网算法内容之间,本就存在张力。

回溯播客发展的这一路,我们看到了它起——这是好内容吸聚热度后资本下局拉动风口;也看了它落——这是播客作为新兴媒介还是探索和商业世界的磨合。最后回到播客诞生的起点,它身上对于大众媒体隐约的叛逆感,已经若隐若现。

在“娱乐至死狂飙”的流量和算法时代,严肃讨论与深度内容日趋让位于泛娱乐,媒体被人性的偏好所驯服。这时,播客也许更像是用时长、专注和声音构建起的一座座内容岛屿,人们只因某个兴趣或者契机选择在某座小岛靠岸停留,没那么深度的绑定、没那么用力的吆喝、没那么费劲的展现,反倒是听到了嘈杂热闹、鲜活万相的芸芸众生。

 

问题来了,你要做播客吗?或者你已经做了的播客目前如何呢?欢迎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JustPod《2022中文播客新观察》

Edison Research, The Podcast Consumer 2023

《2023小宇宙播客大赏:众声皆心声》

WSJ, Spotify’s $1 Billion Podcast Bet Turns Into a Serial Drama

澎湃新闻《如此城市·噶闹忙|在播客之都,重估声音的价值》

36氪《36氪专访|日谈公园创始人李志明:播客破圈是迟早的事》

数英DIGTALING《专访:播客界顶流JustPod,说自己是一家广告公司》

网易云x36氪《00后长音频消费趋势报告》

中国企业家杂志《7600万小时的小宇宙,中文播客要跨出窄众》

 


 

「专栏上新啦!」

 

 

「创意笔记」是Minds创意课堂的内容专栏,和其他产品一致,专栏会持续更新「创意 · 商业 · 人文」方向的深度内容,同时推荐适合搭配食用的视频课程,Enjoy!

本期专栏聚焦在了最近风头正起的媒介上——播客。

当一种新的内容载体兴起,随之而来的创意与生意应该变成什么样子?近几年大火的本土动画、短视频领域,我们也邀请到了相关创意人,分享他们的思考。

下边推荐两集相关的视频课程,点击标题即可跳转视频 ↓ 

《中国奇谭》总导演谈本土动画创作

★  新媒体时代如何用视频抓住注意力

加入MindsPro会员,即可解锁完整版视频,更多深度创意内容,尽在创意学院。

 

 

 

创意笔记 创意学院 播客 媒介 Spotify podcast 苹果
一篇长长长长长文,带你弄懂播客|创意笔记 01
TOPYS.
2024-03-20 16:57:12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游戏没玩儿,但这广告真的燃
爆火15分钟的数字艺术家,是怎么捕捉到那一刻的?|全时漫谈
猫的可爱,是群众意见|灵感手抄本
年度最热cult片,连官方售后都这么惊悚?
三年了,“社群”还能嚼出什么新滋味? | CCC成都社群大会回顾
“四十年前,他用一把公园长椅向我求婚” | 灵感手抄本
“究竟什么书,非得在陪我散步的时候看?”
绊住路人的“猜单词挑战”,答案就在题目里?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