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然间,2025年已经过去了快六分之一。
而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只有过完了农历正月,才算是真正来到了“新的一年”。因此,即便已经坐在工位上,但抱着“正月里都是年”的想法,还能耍赖般说一句“现在年还没过完呢!”
年没过完,另一个表现就是,虽然已经开工,但脑海里还是忍不住回味过年期间的种种。午夜十二点的烟花、旅行中出门见绿的景致、北国雪飘的氛围……好像一场转瞬即逝的梦,睁开眼看到单调乏味的表格,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像《人生切割术》的主角一样,被强行抹去了下班休假的记忆。
因此,我们决定抓住新年的尾巴,和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拼凑新年第一周的相册。希望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碎片,能在假期综合症还未消退的时候,给你一点慰藉。

今年,我家的年味是——
@七仔
小时候总是很羡慕别人家的烟花,一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便凑到窗边看,偶尔遇到几朵燃放得近的,就觉得格外幸运。今年这几个喜欢看烟花的小孩都工作了,一起到店里挑了最畅销的款式,请全家人登上天台,看了一场连续3分钟的烟花。这是我们离满天烟火最近的一次,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新年。

@一口
2025年的开端忙碌而充实,终于与说了好久要来北方看鹅毛大雪、洗大澡的南方朋友胜利会师,也见到了几年未能聚齐的好友,顺便感染了一发南派甲流病毒(囧)。
之后的行程全被这位“不速之客”搅乱,头痛欲裂、浑身酸软地躺在床上的时刻,脚上被重物压着的感觉却实实在在,起身一看果然是两份实实在在的幸福。
想到一句话:世界破破烂烂,残躯缝缝补补,还好还有小猫。

@阿轩
乙巳蛇年,汇集三五好友去烩番薯,因大家一年中难得一聚,所以带着回忆去重温这个很久不曾做过的活动。
所幸朋友找到一处农家田地,有现成的泥土堆,田主很友善地把这些泥土都堆好一个个的泥窑,解释说大家在这烧的柴火泥土会让这块田地更肥沃,为此冲淡了占用地方的愧疚感思绪也随着火焰慢慢燃起,恍惚间儿时的画面和现实重叠。
随着夜幕降临、泥土变红,被投入的食物如去年发生的故事般被掩埋,然后经过时间的沉淀拿出来慢慢品尝,2024也迎来终结。

@七仔
奶奶今年88岁了,不太会用智能手机,也不习惯用微信视频,一年到头和我们相聚的时间很少。这次召集全家人和奶奶拍照,照片从机子里吐出来那刻,奶奶高兴的样子让我觉得,拍立得买得真值!

@粿条
春节照例回老家过年,除了浓浓的传统“年味”,让我感受更深的是无处不在的“人情味”……
动辄十桌以上的家族大聚餐,除了要忍受全场弥漫的二手烟味和劝酒,饭桌气氛也常令人尴尬:常年在外打工的我,已经与老家亲戚们甚少共同话题。
遇到有人巡场敬酒,只能重复假笑-举杯-“新年好”的流程,然后继续埋头干饭。末了还要被数落不合群,没有“人情味”。
真的,老家不养 i 人。

2025年,也要继续在路上
@ree
📍伊犁
这是在新疆旅行,途径天鹅湖留下的影像。天鹅湖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岸边积雪已经到我小腿,但湖水却是一汪温泉。每年冬天,几百只天鹅从西伯利亚飞来这里过冬。看着晶莹剔透的雾凇、惬意的天鹅、升腾的雾气,又会觉得人间值得。

@小吉
📍宜兴
和老爸一起去家乡的小学生春秋游圣地(水库)巡礼了,因为走了还没修好的路和禁入区域所以像在冒险。有一个好兆头,我跟老爸打赌,水库里有没有鱼以及路边的花是不是茶花,最终以我美美收入18.8的赌资完美结束了这场亲子游。
照片上看是水天一色的,洒过云层间隙的光线也很引人注目,实际上紫外线是强的,风是很大的,眼睛是睁不开的。但都不影响看到此景的我们认为新的一年确实会“明天会更好”。

@小o
📍曼谷
带着点“冒险”的意思,新年假期去探索了曼谷。艺文拉练的一天需要一个“午间休息站”,藏匿曼谷主要商业中心暹罗广场不远处的Galile Oasis(伽利略绿洲)成为了我们的选择。它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带给了我们这个假日里第一份绿意和生机。
要想到达Galile Oasis首先需要穿过排屋间只供一人通过的狭窄巷道。从活动告示栏到满庭绿植再到10个风格、功能各异的空间。一杯美式提神后,我们在里面慢悠悠地溜达,淘到了杂志和惊喜黑胶还偶遇一位四岁小朋友的艺术展。不想走了,又能随意找一处布满植物光影的位置坐下,吃吃冰淇凌,点点很久没有用过的现金,计划怎么在离开前恰到好处地用完它们。
开放的社区,流动的文化体验,可以容纳各类人群交流的公共空间,那种停留一会儿或生活一阵的幸福感,在这个“午间休息站”里自然而然地生长。

@KUKUTO
📍惠州
下午突发奇想和家人驾车去了海边,停在靠马路的栈道往远处望的时候,碰巧就看见了太阳落山的样子。短短几分钟太阳就燃烧着落下,我们也拍下了这幅像画一般美丽的场景。
生在海边城市却老是因为大大小小的事情没多少机会去好好看海看天空,当时就觉得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以及平时忽略掉了这种美景。

@vivi
📍广州
大部分温泉附近的农庄,都在这个冬日假期迎来了旺季。农家乐的阿姨可能因为都是本地人,并没有急着回老家过年的紧迫感,但一样风风火火……卡着收餐时间到的我们,车刚停好就被迎面一句“也不知道早点来”的嗔怪问候到了。
“鸡腿妹妹吃”,还没反应过来,帮忙撕烧鸡的阿姨就把一整只鸡腿扣到了女儿碗里。
一系列超纲动作,让见惯了罐头式微笑服务的我们一愣一愣,却又有种特别的熨贴。怎么说呢,虽然这个春节没有回老家,但也就 “跟在自己家一样”吧。

在街角偶遇,
美酒、咖啡和新年的好天气
@杜松子
在新开的酒吧小坐,虽然是预制酒,但也看得出花了一点心思策划搭配。本地化的酒单,酒名从常见蔬果到调味品,彻底贯彻“民以食为天”的主题。酒精和材料经过时间浸润,释出风味,在冬日里,有种“能饮一杯无?”的欢欣。
遇见许久不见的老友,聊了两句。话引子已经从“在哪里发财?”变成了“身体还好吗?”,只能说是人到中年的阶段性领悟。做医生的他一边说:“人还是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一边喝下杯中残酒。看着空空如也的杯子,免不了自嘲一笑 —— “当然咯,中年人的苦也只能用酒精吞下。”
嗐,知易行难,也是中年人的领悟之一吧?

@vera
和朋友厦门旅游在一家咖啡店喝到很特别的咖啡,刷新了喝咖啡的新体验!
一方面是咖啡菜单制作很有意思,用服装面料来给咖啡口感质地提供想象,同时面料也对应出品的杯垫,这种菜单触摸 X 咖啡风味 X 杯垫质感的同一性还挺🆒。特调试了很多款,有黑醋栗融合薄荷、话梅的味觉,也有藤椒风味的超绝特调,由于出奇的体验太让人上头,于是2个人把店里的特调卡片集齐..谁家喝咖啡集卡啊!

@Pool
在深圳墙对面的SMOO Market 捡到广州小朋友的书包,世界上多了一个不用做寒假作业的人。

@Pool
在公园遛鸡才是正经事。

@Nuse
家乡最欣赏的一位老中医!因为他慈眉善目并且还喜欢用毛笔字写药贴,真的非常特别。今年新年恰巧路过他家药馆看见了他写的红联帖子很喜欢,希望大家新的一年无病无灾平安喜乐。


@毛毛
回老家的一大乐趣之一,便是逛逛熟悉又陌生的县城,回忆旧时光,也看看新气象。
姑姑家不远的大广场上,天气好时,满是跳舞唱歌锻炼的中老年人。一次旁观,恰好看到一对身怀绝技的大爷大妈,劈叉、倒立信手拈来。阿姨身着马面裙,大爷也穿着西裤。虽不是专业舞者,却舞得热情、投入。让人忍不住要拿出手机录下一段。

@毛毛
在个体户们还没回来的首个复工日,深圳打工人们只好互相“为难”。
即使已提前两个地铁站下单,到店后还是等了差不多10分钟,才拿到餐(平时到站才下单,到店都能取餐)。
期间,负责后厨取餐、分餐的阿姨大声抱怨(显然是新人的)打饮料小哥用错了杯子,以至于她分不清咖啡和豆浆。堆满待取订单的台子外,单号160的小姐姐急切地催问还要多久。就在她过来的前2分钟,另一个分餐阿姨松了口气般迅速处理了单号158的大叔要取消订单的需求。

@七仔
新年第一周返深,发现地铁每个车厢门都贴满了对联,防火门也没落下。谁说深圳没有年味。

日常,是最宜人的光景
@芦姐
假期写书法,搞笑的是儿子把下图念成了: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原本是:半日静坐、半日读书)

@秩秩
一直想养猫,又害怕自己责任心承担不起,所以时常借别人家的猫过过猫瘾。
过年回姑姑家,见到新晋加入这个家庭的大橘。小心翼翼地摸了很久他都不理我,直到我快要放弃讨好不摸的时候,却突然凑上来跟我打招呼——湿漉漉的鼻子碰到我的手的一刹那,心都快化了。

@小o
因为有会做饭、爱烹饪的旅游好伴,所以新年旅行提前报名了泰餐课,全流程体验当地风味。课程总时长3h左右,分为老师带领菜市场采购和自己做饭自己吃两趴。
采购的部分,增添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食材见闻:板栗大小的茄子,现场压制的椰肉碎,大张大张的芭蕉叶......湿漉漉的鱼鲜味与柠檬叶、香茅的气味混杂在一起标记方位。
制作的部分,老师从工具器皿到食材香料一一介绍,然后带领大家一起剁剁、炒炒、吃吃。冬阴功、芒果糯米饭、panang咖喱、泰式炒米粉的“秘密”全解答。
简直是4399做饭小游戏的现实体验,好玩!

@小胖
年初六的月亮🌜很美,用手机记录了那时的“当下”,想到一句话:Life is nowhere else, and the present is all. 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