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去香港铜锣湾,人流攒动中听到现场乐队的弹奏声,走近才发现是英皇旗下乐队在概念店的橱窗内演出。虽隔窗相望,但与偌大的体育馆相比,感受明显不同。观众与艺人之间几乎没有隔阂,可以看到艺人细微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变化,虽然有层玻璃挡着,但音效也没有大打折扣。

概念店名为“0 e:ffect Concept Store”,是英皇娱乐为年轻艺人和艺术家打造的限定文化空间。除了艺人周边零售,还会举办当地艺术展览以及街头演出和直播节目。我所见到的橱窗表演,就是规划之初就精心构想的亮点之一。英皇希望通过打破传统演出的场地限制,带来更丰满的视听体验,放在铜锣湾这样人流密集的地段,也可以增加艺人的曝光度。
然而,这种“突破性”的演绎形式并非能提前预设,有时也会随性诞生。
前不久,韩国乐队The Solutions就在首尔的一栋废弃公寓楼办了场演出。这栋老式公寓建于1968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即将被拆除重建,目前住户已全部迁出,呈空置状态。乐队趁机选取其中一个单元,在原有架构上稍加改造,将其变为了临时的摇滚舞台。

中低层的四扇窗户被拆除后,正好分别容纳四位乐手,演出所用的射灯就放置在单元门凸出的小平台和楼梯间,而观众席就是公寓前的空地。

不过,场地的选择并非只为吸引眼球,而是乐队概念的具象化呈现。The Solutions乐队以“Future Punk”风格为特色,作品多融合朋克音乐的反叛自由气质和现代电子音乐的科技感、前卫感。这次在废弃的公寓楼上开演,就诠释了复古与未来的碰撞。对于观众而言,这也提供了一种更自由的体验,他们既可以任意在空地上涂鸦,也能挥舞旗帜、尖叫呐喊。


其实类似的旧改舞台,早在20多年前就出现过。1999年,建筑师Luis de Longhi就将利马市政剧院改造成了《李尔王》的演出场地。剧院内部因火灾损毁,已空空如也, Longhi将计就计搭建了一条钢制斜坡,把观众席融入表演空间,为观众带来更沉浸式的观感。

东京的索尼公园(sony park)的思路同样是因地制宜。2017年,在逐层拆除原大楼后,索尼公司并未急于建造新的建筑,而是利用原址的地下四层和地上部分,打造出了个“慢闪”公园,承接了许多颇有实验性的业态和活动。

当一座建筑面临拆除时,它反而更具可能性和开放性。随着改造的不同进度,人们总是能创造出全新的空间形式。在这种过程中,静止的建筑也成为了向外表达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