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镜快进

 

 

 

我是个拥有五千张D版DVD的正常人,有一点点小变态,这些廉价收藏品被几年间的数次搬家倒腾得完全无序,一开始立下按字母分、按导演分、按牛比程度分的规矩,到最后都忽略不计了,任由它们在柜子和储物箱间漂流,久而久之,似乎随岁月流淌发出了咕嘟咕嘟声。有些起风的半夜,闷了想看个啥解解乏,手伸进去,摸到哪张是哪张。

记得是一个夏日,台风,连续三天被困家中,便整理起那些圆圆熟料片儿。到大约一半时,有两张紧贴着的片子突然跃入眼帘,电光火石叫我吃一惊。一张叫做《你那边几点》,一张叫做《下午五点》。前面是台湾蔡明亮的片子,后面是伊朗才女导演莎米拉•马克马巴夫的片子。

一问一答式的相遇,就五千中选二的状况而言,概率应该是相当之低。却不知它们是如何天衣无缝地黏到了一起?分明地记起购买时间前后相差该有个一年多。

有点寒,我赶紧对自己说,生活便由大量大概率事件和小部分小概率事件累积而成,深呼吸,深呼吸,能有什么大不了的诡异?

然而五千张依然构成了一个令人甚为不安的意象,如同某种隔离桩,把我抛到了生活之外,没日没夜地观看,一段段华丽,一种种忧伤,真实,幻梦……直到终于选择带着只小小旅行箱离沪那一天,也只不过囫囵下了其中的不到1/3。如今我常会在京城老城墙下的晚霞余光中想念塑料片儿们,默默祈祷它们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支持足够年限,Someday I’ll come back, yes I will.

倘若在法国人让•波德里亚的视角下中审度,凡形成交换,即构成消费。如此完全可以说,当不觉中积攒下这些数字化的影像记录,我便是在用此种方式消费着时间及时间的附属物,这两个过程天然地绑定着。且说德勒兹谈论电影哲学的书标题作《时间•影像》,的确再恰如其分不过,还能有比影像更忠实于人类存在——即占有时间——的证物吗?

它太实用了,感受速度和流逝,标记一些节点,分割有限与无限,都一一做到。

我曾用五千张录有各种影像的DVD标定了2005~2008三年中自己的行为,记得它们先来后到的次序,记得在怎样的心情和天气下看了哪一张,记得基本上的时长和卡壳位置,记得细节和音乐,记得故事发展到哪个环节时门外响过门铃声,或是被手机铃声打断,接起来,或忧或喜的消息……此刻手指在键盘上敲击,昨日纤毫毕露,自脑海中浮泛,啊真不可思议那些长长短短的瞬间我竟都经历了!

经过了这么曲折的铺垫之后,真正需要谈论的概念也应该露面了:它叫时间知觉,其标准化的定义为“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感谢D版商,他们的辛勤劳动成果赋予了本人一个特定时期内时间知觉的完整性,不可撼动。

日常,人能清晰地感觉时间独立于空间之外,两者似乎根本无法在属性上找到什么共同之处——举例来说:我们似乎总是能够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至于所在的时间,说出口的一刻便已消失不见了;我们也可以在三维空间的任一方向上移动,所经过的时间却无法倒流回溯,永远只有一个指向。

但,时与空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里是统一的,老人家说:时间可以扭曲,和空间维度不可分割,连为一体。因此,对空间实施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对时间实施。多奇妙的感觉啊,如何做进一步解释?科学家继续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速度足够快,譬如说,赶得上光,那么回溯时间也不是不可能,就这个意义,第四维和其他三维并无二致。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我搭乘一艘光速飞行器,躺在上头把五千张DVD都看一遍过去,而期间岁月不曾流逝一分一秒,也完全是可能的。想想都很激动,让我忧伤起自己居然竟然还在随着地球自转!!

我和我的祖祖辈辈都活不得不在这只慢吞吞转悠着的球上,和只有一个矢的时间共处着,一路走来,从外在形式上获得计时的能力都步履维艰,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电子钟,及至今时今日的原子钟,技术旅途上可谓峰回路转。但事实上,后来逐渐意识到,我们体内早存放着一只时间的度量衡,它来自呼吸、心跳、脉搏,来自细胞运动、神经元放电,来自生物节律……这只不停走的隐形钟使得人无需通过试听便能判断季节晨昏,以及处于一天中的哪个阶段。

内外两种度量衡,共同投射在我们的主观感受上,便有了时间知觉。

对人而言,时间知觉是会随着身体功能的完善程度而逐步发生变化的:初生婴儿仅仅能区分出持续约数十毫秒的声音:16~18个月之后,对一系列持续数秒的简单动作产生了认知:其后一直要等到一个孩子长到8岁,方知如何使用钟表:步入青少年,记忆中的事件及其相对重要性将对时间流逝的估算产生影响,并成为标记;步入老年,对于不同时间长度之间差异的敏感性逐渐衰退。1996年,一位美国心理学教授Peter Mangan让两组年龄分别在19~25岁和60~80岁之间的实验对象“估算”出3分钟的时间长度。结果年轻组的平均叫停时间是3分零3秒,而年老组平均会让秒表多走40秒!这个实验的确证实了年龄越大,低估时间长度的倾向就越明显。

常常听到长辈说,时间过得真快啊,从前觉得多半出于他们看见小孩子长大而发出的感慨,但随着年岁递增自己也不禁确乎感受到了这种情况,没错便是如此。

很多年过后,那些高考前的漫漫长夜还会留在脑海,而一些生命中的危机也会占据着记忆中的很大片,像经过了放晒一般溢满,即便我们不相信它们的真实比重有那么大。这仅仅出于错觉吗?

另一位美国神经科学家David Eagleman曾用各种实验考察人的时间知觉和记忆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实验中,他让参与者从150英尺的高空向后落下,最终落在一张网上,好似“蹦极”一般。期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数秒内,他们会经历极度的心里恐慌。这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在心中分别估算自己和其他人落下来各经历了多长时间,结果,大多数人得出结果是自己的这个过程比别人长了大约36%(实际上是一样长的)。第二部分,为了确定这种时间错觉是否真的会导致他们看到更多事件发生,实验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知觉计时器”,将它绑在参与者手腕上,上面有一个屏幕会闪现出数字,而闪现速度能加以调节。可以设想,倘若“时间知觉”真的被放慢了,那么参与者就能够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更容易地辨认出闪得更快的数字。然而事实证明,参与者还是只能读出以正常速度显示的数字,如果把速度调得更快,他们就会无能为力。研究者认为恐慌状态下大脑在正常记忆以外建立起了第二套记忆系统,这样,与此有关的记忆就会变得丰富和密集,导致人们认为它占用的时间比较长。

以上说法还可以延伸一下,用来部分地解释“为啥随着年龄增长,觉得日子越过越快”问题,道理也一样。因为当你是个小孩时,会在经历中保留大量的记忆,而当长大后,很多都经历过了,留下来作为记忆的就越来越少。

嗯,留下来作为记忆的,将一定会越来越少,这就,是时间的剥夺,哪怕我曾经拥有过五千张 DVD也无法改变任何事实。

via 

 

慢镜快进 blog
慢镜快进
insun
2011-10-24 10:56:31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计划精神过冬,是时候让“死人微活”了 | 太阳底下
祝我们热烈地活,也能敞亮地谈论死亡。| 灵感手抄本
时光飞速向前,而我只想回到千禧年的旧梦里|好物
定格在热成像里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