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可以为商业做什么?

文/杨缨  邹瞳

 

如果你发现“噢,原来可以这样”,那就对了。

蒲公英酒的包装设计有一种让人放松的美,尤其在“酒每多一个年份,蒲公英就多一根绒毛”这种细节上。

 

  2006年,日本设计师原研哉(Kenya Hara)写的《设计中的设计》出了中文版,读者争议的话题之一居然与内容无关:封面是白色的啊,一点都不耐脏。


  原研哉自己倒是专门在书里讲了“白”这个问题,他觉得这个颜色的对立面并不是黑色,而是不同程度的灰。在街上的颜色越来越多,数据处理对成百上千颜色的处理越来越纯熟的时候,他开始留意白色的运用。“阴暗的对立面是鲜明的白,聚集的光越多,投下的影子也就越深。”他觉得白色是可以触摸的颜色。


  如果你去过原研哉最近在上海证大当代艺术空间的展览,你大概在各种展品中可以感知到这种微妙的设计思维─这是一个不爱用颜色的设计师,但他的奇妙之处在于可以用不同层次的白色表现出物体的特性。比如自1994年以来,原研哉一直为朝日新闻社出版的家居季刊《一本书》做艺术指导,这么多期以来,这本杂志的封面的基调从来没有用过别的颜色。

 

《一本书》18年以来都用不同层次的白色作为封面设计元素。

 

  不把白色看做颜色,不把展览看做展览,这恐怕是原研哉的最大特点。他并没有刻意避开大家都在使用的东西,而是把所有这一切都看做是“沟通”,反而有利于发现设计的本质。无论是给KENZO设计香水瓶,还是为医院设计标识系统,或者是出任无印良品(MUJI)艺术指导,他都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

 

原研哉为KENZO设计的香水瓶,造型灵感来自于日本的白金酒外形。

 

MUJI的标签系统成为梳理产品信息的一条线索。

 

  所以你在看他设计的蒲公英酒酒品设计的时候,原本普普通通的商品会让你会心一笑。因为原研哉把酒的年份和蒲公英绒毛的根数结合起来,每多一年,便多一根绒毛。而在为日本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设计的海报里,他让一只人偶版的乌鸦担任主角,原本是宣传主体的袜子、围巾、眼镜等等看起来就像被剥去了商品的特质,凸出的是质感而不是催人购买的信息。


  “噢,原来还可以这样”,原研哉让你感受到的就是这个。

 

原研哉为日本某家医院设计的标识系统也使用了白色,图中所示的是病房门口的指示牌布套。

 

C= CBNweekly

K= Kenya Hara

 

把思考卖给消费者,而不是问他们要什么


这场展览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展品之一可能是MUJI的标签系统(tag system),原研哉以此给MUJI的商品分类,并规划产品的物流、陈设和包装。无论是哪个品类都有规则可循。而消费者能感受到的是“和谐统一”。


C:请用一句话介绍你自己和你的工作。


K:……我是一个一句话很难解释清楚的设计师。


C:多说几句也行。


K:我是专攻沟通的设计师,communication。与其说在设计产品,我更像是在设计事情,设计能出现在人头脑里的事情。


C:MUJI的艺术指导到底是做什么的? 你会为它做设计吗?


K:就如你在展览上所看到的,我所做的就是无印良品的宣传设计、包装设计和标签设计、考虑如何将MUJI产品的信息传达给普通消费者方法的设计师。


产品设计由MUJI公司的专职设计师来做。我进MUJI之前,MUJI没有经过设计的产品。因为那个时候强调不经设计的设计(no-design)。比如说,冰箱产品,就和制作冰箱的公司提前沟通,将功能尽可能的简化,将颜色尽可能朴素化。我有个两个角色。一个是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作为设计师对产品提出建议。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小池一子、杉本贵志和深泽直人。我们只是给出设计意见。另外一个角色就是,负责MUJI的沟通设计,就是所说的艺术指导。


C:应该有很多人认为MUJI的东西看起来不过如此吧?所以看起来不经设计的东西反而要比所谓有设计感的东西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这样吗?


K:MUJI不是没设计,而是经过充分考虑后的设计。一开始的时候是完全没有设计,不设计。起初MUJI卖40种商品。纸质笔记本就是把那些未加工过、泛点黄色的纸装订而成。讲到这里,我把无印良品的发展历程简单地讲一下。


MUJI诞生于1980年,西友百货的社长堤清二想创造一些朴素自然的产品,当时他和第一代艺术指导田中一光谈论这个点子。当时,堤清二只是想创造出简练的产品,而田中一光更想比起奢华、光鲜产品自己的东西更有内涵,两者结合就有了MUJI这个主意。到了2001年,我接任MUJI艺术总监的时候,已经有了五千种产品。这个时候no-design已经很难应付这种变化了。因此,我和同是委员会成员之一的深泽直人也讨论过,是需要一套设计体制或者说方法的时候了,我们努力做到在充分思考设计的基础上体现出no-design的风格。


C:对,我们在展览上看到了一个标签系统,这是什么时候开始做的?为什么一开始没有?


K:五六年前开始做的。因为产品品种增长得太快,如果没有一套精密的标签系统的话,产品会变得乱七八糟,搬运也很困难。所以做了这么一套系统,当然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整合,也是为了降低综合成本而得出的一个想法。


C:回到“设计事情”这个角度,倒是很能理解你在MUJI做的事情。但这个品牌的品类越来越多,在日本甚至会涉及房屋的建造。它应该如何维持自己的定位?从这个角度说,你对无印良品的意义是什么?


K: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对于MUJI而言,我就是一个常讲些难听的话、有点烦的人吧。MUJI当然也想赚钱。你稍微不注意它,它就可能向着普通的企业变化。MUJI是个特殊的企业。它们不是制造消费者所想所求,而是把自己思考后制作出来的产品卖给消费者。顾问委员会就是这么想的,永远不要像一个普通公司那样去思考。所以,在MUJI的时候可不是份轻松的工作。


C:深泽的壁挂式CD机你喜欢么?


K:那与其说是MUJI的东西还不如说是深泽的东西。这个CD机存在感太强,有着深泽很强的个人风格。MUJI东西应该是让人的意识暂停下来,感觉不到氛围。

 

原研哉在上海的“设计中的设计”展览上。他的周围是“Senseware展”中的作品“苔时间”,因为在特殊材料上种植了青苔,所以是一件自由生长的展品。(非原研哉作品)

 

原研哉为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做的海报设计,这一届的主题是“睿智的自然”。

 

 把每个人的才能聚集起来就是展览


日本曾经是全球供应人造纤维最主要的国家之一,在这个角色被中国和韩国替代的今天,日本开始谋求人工材料更广阔的应用空间。2007年,原研哉策划了“Senseware展”,邀请不同的设计师和材料公司合作,探讨新材料的可能性。


C:展览的说明里有说到“1994年,在做一个意大利博物馆项目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个什么设计师”,所以你自己到底是怎样的设计师?


K:你说到意大利的展览应该是“建筑师们的通心粉展 ”,1995年。我不做设计,而是把每个人才能的聚集起来,典型的方式就是策划展览。那个展览将各建筑家的简介和代表作品、以及被设计出来的通心粉及其制作初衷放在一起来看,就能品味出每位建筑家的创造性了, 这就是我在那个时候对设计最大的感悟。


C:所以你也是一个设计展览的设计师。那么到底怎样设计一场展览才能让人难忘?


K:应该考虑如何很好地传递展览的信息。一个个的点子要让参观者很好的明白。比如“re-design展”(一个关于日常物品设计的展览),我充分考虑了到底是受谁委托以什么主题表现这件事。做出了一件好的作品,尽可能浅显易懂地展示给别人,这是基本。


C:如何才能有效传达策展者和参展方的意图?


K:首先要考虑关键词。拿“re-design展”来说,关键词就是re和design两个部分。我过去的design部分真的是又重新设计过的么?怎么表现我的re-design。最后我发现re-design是触觉性的,haptic。我让参观者用五种感官来体验这个re-design展。


C:设计到底是将理念传达给别人,还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K:同时吧。设计出最好的东西就是包括了这两者。其实,设计师像“医生”,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发现问题,如果问题不是出在包装设计上而是出在商品广告上,那就不该改设计而是改广告。


C:预算是做展览时很头痛的问题,如果预算有限,又非常想做展览的时候会怎么办?


K:当然要先有预算。但是,现在我的工作方式也在慢慢改变。以前,都是受人委托才进行设计,比如“re-design展”。而现在House Vision(未来住宅产业)就是我自己有这个想法,然后寻找赞助商。这次展览也是如此,我是很想在中国办这个展,然后拉来了赞助。


C:在米兰办的“Senseware展”,许多人会说“啊,很日本”,但你其实并没有刻意表现这一点,那“很日本”的信息到底是怎么传达出来的?


K:我没刻意去考虑这一点,只是在考虑素材是不是有趣和如何使用好它们。我没有放日本的道具和饰品在展览里面。但是也有许多人告诉我,自己有“很日本”的感受,我听了之后在想:“是不是世界在期待着日本。”

 

深泽直人设计的MUJI CD唱机,这被称为“最自然的设计”,因为你只要一拉线绳就会播放音乐。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Senseware展”上日产和原研哉的设计事务所合作的“微笑汽车”,旨在探索汽车材料是否可以像皮肤一样变得柔软。


 成为设计师的第一要素是体力


尽管嘴里老是蹦出英语单词,原研哉还是一个时刻思考日本的设计师,“我把东 京看成是我的地方,东京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城市。”在他看来,无论是东京还 是纽约,这些地方都不是世界的中心,而这个世界,也越来越没有中心这个地方 。文化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的本地性。而设计正是要扩大这一点。


C:日本设计现在在国际上是怎样的地位?


K:日本设计现在没心情来讨论地位的问题。以前设计师可以为电视、电冰箱来 设计。但现在这些东西的设计机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日本的设计师接下去应 该怎么办?这是一种让人不安的局面。设计的机会越来越少,设计师就应该把眼 光放到设计未来上,去进行产业设计,设计未来的产业。


我现在在设计的House Vision(一个住宅调查项目)就是在考虑未来住宅产业应 该是怎么样的。设计上不但要考虑节能的问题,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等等综合起 来考虑,这或许会成为一个新的产业。


C:那要怎么提高中国整体设计水平的话?


K:要看清事物的本质。中国现在商业化程度非常高,只要赚大钱就很得意。只 为了商品好卖而设计产品就是错的。商业主义本来就是有偏颇的,只有钱可带不 来幸福。最重要的就是自尊心和骄傲。设计的产品卖得好当然好,但是自己设计 的东西能成为一种文化,才能够让自己满足。


C:有没有讨厌的设计风格?


K:有,所谓“designer’s design”。在日本,有些产品会叫“designer’s家 电”,“designer’s住宅”。然后把产品弄得形状特别怪,我非常讨厌这种所 谓的“设计”。


C:成为一名设计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K:第一是体力,第二还是体力、第三是不服输的精神。设计这一行为了实现自 己的想法真的需要很强的体力。如果没有好的体力你说服不了客户,成功之前不 停地失败再做、失败再做这都需要很好的体力。这一点我和田中一光想法一致。

 

Via howqee

 

设计 商业 原研哉 深泽直人 MUJI
设计可以为商业做什么?
insun
2012-05-17 10:16:06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时光飞速向前,而我只想回到千禧年的旧梦里|好物
太快了,2024都背着你开始总结了 | 创意速览
计划精神过冬,是时候让“死人微活”了 | 太阳底下
祝我们热烈地活,也能敞亮地谈论死亡。| 灵感手抄本
定格在热成像里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