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

文/思郁

编辑/Spiral@顶尖文案Topys


  读这本《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多少有些讽刺的意味。世人皆知纳粹的暴行,尤其是1933年5月10日发生的大规模焚书运动,导致了德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很久的空白断层,很多德语作家的著作遭到了焚烧,作家遭受了监禁与迫害,一大批作家纷纷踏上了流亡之路,他们失去了读者,失去了祖国,失去了生命。与此同时,我们却得知这个国家的元首原来是一位嗜书如命的人,他自己的私人藏书高达一万六千册,而且绝非装饰摆设炫耀之用,他的阅读热情近乎疯狂,几乎每晚必读书,让我们这些自诩为书痴者也自叹不如。也许,这才是最大的困扰,正像诗人布罗茨基的那个美好的信念:如果这个世界的主人能更好地阅读,迫使千百万人走上流亡之路暴政与苦难就会减少很多。但在希特勒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信念破灭的希望,读书与暴行之间究竟有着怎么样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呢?

  美国学者提摩西•赖贝克《希特勒是私人图书馆》聚焦于希特勒的私人藏书,从中找寻那些“知识改变命运”的文本,探究这些书与他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关联,影响着他的决策,改变着他的人生。很显然,在他操纵并改变着整个德国以及世界的命运中间,书籍并不是那个决定的因素,但是从这个颇为隐秘的心理世界中,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我们想知道希特勒的阅读是如何形塑他的思想与行动的。

  当然,这个探究的过程并不容易。希特勒的藏书保守估计有一万六千册,但随着其帝国的陨落,而四散各处。讽刺的是,这个曾今发起焚书运动的人,自己书籍的命运却不知所踪,大部分作为战利品被瓜分,失落他乡,至今只有一千多本被搜集到。赖贝克正是依据这些收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中的一千二百本私人藏书,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那个受纳粹迫害,在逃亡途中自杀身亡的本雅明曾经说,书籍各有命运。真是一语成谶,这句话成了希特勒书籍命运的最好注解。

  至今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希特勒私人图书馆的盛况,但据保存下来的资料,他的藏书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军事类书籍占据了一半,而且根据他做眉批和笔记的习惯看,这也是他读过最多的一批书——这点并不稀奇,稀奇的倒是希特勒读的越多,反而越是给人一种纸上谈兵的印象。这位被他的崇拜者誉为天才的元首,对战争的认识缺乏一种实在的经验。一战时的参军经历在面对更大的战争,需要更为宏观的视野,统筹全局的野心时,一直显得捉襟见肘。赖贝克在书中写到,当戈培尔的宣传机器一直渲染希特勒的非凡军事才能如何造福于人民时,他手下作战的将军们却把他当成了“一个局外人”,更糟糕的说法是“危险的业余分子”。希特勒在兵败之前有着深深的挫败感,因为他觉得他遭到了手下人的背叛——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背叛,因为他和他的作战将军从来没有统一过意见,他们甚至以罢战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赖贝克写到,希特勒发现将军们对自己的伟大思想一致存有疑心的时候,“推荐他们看卡尔•麦的书,以此来磨砺他们在战场上的勇气和意志。不仅如此,他还专门为前线的士兵发行了该书的特别版”。卡尔•麦是德国著名的探险小说家,以描写异域探险故事声名远播,是欧洲最为著名的畅销小说家之一。卡尔•麦从未到过他小说中提到的那些国家,但是他的想象力却给人一种他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假象。希特勒对卡尔•麦小说的痴迷,源于一种慰藉的力量。但是这种情感对指导战争并无裨益,反而显得荒唐可笑。

  希特勒的藏书中占据第二位的是艺术类书籍,大约有一千五百多本。这是他的私人爱好,年轻时候他想成为一个画家,而后的梦想是建筑学家,这些都因为他的学历问题被搁置了。但无情的现实并没有浇灭这位艺术青年的美梦,在1914年参军之前,他一直都是以自由画家的身份蜗居挣扎在柏林和慕尼黑。翻阅他手头的这些书,看他对现代艺术的嘲讽之词——“现代艺术将彻底改变世界?放屁!”——恍如隔世。我们很难把想象年轻时候的希特勒是一位文艺青年,对这个世界有着美好的憧憬,渴望在艺术的领域内有所建树,大放异彩。是什么改变了这位年轻人?是战争吗?因为按照《我的奋斗》里面的说法,他说是一战中德国战败投降带来的精神创伤使他顿悟,必须从政。但从一位连中学毕业证书都没有的落魄画家到一位改变世界格局的纳粹元首,这中间的跨越绝非顿悟这么简单。

  在希特勒藏书中占据第三位的是占星学和神秘主义书籍。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家与民族。这部分藏书引发我好奇的倒不是他独特的兴趣,而是因为这部分藏书所导致后来者无数的联想,给了好莱坞电影无数的灵感。回想一下著名的印第安纳•琼斯系列中,至少有两部都与希特勒的这种神秘的兴趣相关。希特勒对神秘主义的兴趣,有很多的传言,他自己都相信是受到上天眷顾的救世主,靠着这种神奇的预言,他逃过了战争的炮火。按照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沃尔特•C•兰格的说法,希特勒一生都坚信自己肩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并且得到了上帝的指引和保护,这种坚定的信念就是他对德国人民的影响产生蔓延性效果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说,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想象自己是救世主,将会领导德国从衰败走向荣耀,而后他已经把这种自我的信念向他的崇拜者和国民散播开来。这是马克斯•韦伯笔下的“卡理斯玛”型权威人格的典型特征,依靠对天启与启示的恩典,引发民众对其的皈依和信赖。但正如这位具有神秘主义救世主情结的天启领袖,人们最终看到的却是相反的结果:希特勒的神话迷惑纠缠了千百万人,但最终被其冲昏头脑的却是希特勒自己。

  赖贝克在《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一书中,通过那些仅有的保留阅读痕迹的图书的分析,来还原历史情境中,阅读对希特勒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本书难得可贵的一点是把那些书籍的评论与希特勒不同的人生阶段结合了起来,以阅读与生活相互印证的方式很好地完成了对希特勒的研究。阅读在每个人生活中都有不同的比重,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很难判断,但至少在分析希特勒的阅读中,我们又多了解了一点点,这就足够了。


via 悦读汇


延伸阅读:希特勒的画

希特勒 读书 书评 图书馆 阅读 历史
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
spiral
2014-02-25 16:23:52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时光飞速向前,而我只想回到千禧年的旧梦里|好物
计划精神过冬,是时候让“死人微活”了 | 太阳底下
定格在热成像里
祝我们热烈地活,也能敞亮地谈论死亡。| 灵感手抄本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