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12位女性创意总监的职业发展现状报告(4)

原文/Mumbrella Asia

翻译、撰文、编辑/SoleilDu @ TOPYS

“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现象长久以来一直是女性难以突破的职场障碍。就广告行业而言,放眼全球国际性的广告公司,仅有3%的女性做到了创意总监的高位,而她们也并非拥有绝对的决策权。今年,Mumbrella Asia对分别来自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地区的12位活跃在世界顶级广告公司的女性创意总监进行了采访与调查。透过她们的视角与讲述,我们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一窥现代职业女性高管的职业发展现状。


Kim Pick,新西兰 Colenso BBDO/Proximity,创意总监



请向我们简述一下你的职业背景与成就。

来到澳大利亚成为文案之前,我在新西兰当记者和影评人。进入广告行业的头两年我就获得了一些澳洲本土的顶级大奖,并常常被猎头挖角。二十六岁的时候,我成为了McCann Erickson新加坡的创意总监,后来担任了Saatchi & Saatchi伦敦的区域创意总监,在那期间为玉兰油策划了著名的全球广告营销活动“Love the skin you're in”。在我成为母亲后的近十年里,我先后在奥克兰的TEQUILARAPP新西兰还有RAPP纽约与我的丈夫及创意合伙人Wayne Pick在一个团队共事。在RAPP纽约我做到了ECD,而后到了现在的Colenso BBDO/Proximity工作成为了这里的创意总监。

 

请问你的职业榜样是谁?

David Droga是我在悉尼AWARD School的导师,在我搬到伦敦的时候他将我招聘到了Saatchi。他特别钟情于极简大气的创意,在这方面他有很深的造诣也对我们有很高的要求。我也很欣赏Kate Stanners女士,她从伦敦的ECD做起通过努力成为了集团的全球CCO。还有新西兰的Brigid Alkema女士,在惠灵顿的Clemenger她创造过很多让人惊艳的作品,现在,Brigid成为了Clemenger集团的ECD

 

你认为“玻璃天花板”效应是真实存在于新西兰的广告界么?

我认为“玻璃天花板”是一个很具有误导性的词汇,它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一定存在着某种特别的有形的障碍会限制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甚至还有所谓的“白人男性特权阴谋说”,都是阻碍女性平等争取上层职位的障碍。然而在新西兰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或者说其实没有地方会如此。

至于为什么女性高管人数总是少于男性,其中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我去年参与的“美国职业广告人全球大会”就讨论了关于“创意团队性别多样性”的话题。很多专家指出其实广告行业从业者的来源是比较窄的,主要是相关专业院校的毕业生,而就数据来看,学院招生男女比例一般基本持平,也就是说进入这个行业工作的男性女性人数是差不多的,但工作几年或多年后依旧留在这个行业的女性数量却锐减,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对女性来说有了孩子以后还要长期在广告行业做全职工作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了,每天超负荷的工作量与巨大的压力,还有无休止的加班都让女性身心俱疲,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与孩子家庭之间必须有所取舍,这对女性是很艰难的抉择。因此在传统的广告行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队伍里你总是很少能看到女性高管的身影,反而大量的女性会从事咨询顾问、自由职业或者自己创业并且转行到数字行业或者公关业。

 

你认为当女性做到高层管理人员的位置,在职场工作中会面临到哪些特殊的挑战呢?

在为人父母之前,我并没有遇到过任何所谓的职业限制与特殊的挑战。事实上相反,我觉得只要够努力我的职业发展是无上限的。回顾过去,成为这个创意部门的女领导我反而似乎得到了很多优待,比如得到更多适合发挥女性特质的项目,这些“偏爱”使我获得更多适宜的实践与成长机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

但是成为母亲之后,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在伦敦的时候,我要独自带着小孩通勤于伦敦和日内瓦之间参加会议做报告演说。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和支持下,这是很艰难的日子。同样,在纽约的时候,我通常每周要工作超过一百个小时还要因为各种客户和厂商的委托不断出差。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这样的生活状态真的没有尽到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的责任。

 

请问你对于“女性并不想成为管理者”的观念怎么看?

Kevin Roberts在这个问题上提到过两件事:一是关于女性的创造力的看法,一是对于现代人普遍的抱负与野心的讨论。他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拥有相当一定数量的聪慧有才华的女性,但她们通常在职业中只能到达一定的职位高点。十年的职业经历中我经历过太多次这样的情景:每次当我们想要提拔一位优秀的女性创意人成为高层管理人员,她总是会向我们表达出不想管理人事和业务只想做出好作品的意愿。我当然相信很多女性渴望也能做好管理者的岗位,但是基于这些亲身经历我也认为有一部分女性很难在处理好家庭事务的同时又能应对好作为高管要面临的诸多琐事,比如深夜的网络会议、网络晨会等办公室外额外的随时待命与加班加点。也许这已不是“想与不想”的问题而是针对每位女性自身而言“可行性”的问题,与才华无关。

我相信Kevin的观点其实与Arianna Huffington这些人的观点是相似的,他们探讨的是职业与性别分布差异性的问题,并不是强调对女性的偏见。整体而言,这个行业已经开始接受这种改变的需求。从Clemenger集团来看,性别多元化的改变从两年前开始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到2020年大约会有40%的高层职位掌握在女性手里。

 

你对于由一些男性创意总监提出的所谓女性不如男性有创造力的说法持什么观点?

我认为创造力的本质是拥有将各种事物自然联系起来的能力,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认知能力而与性别无关。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大脑可能属于任何人,可能是男人也可能是女人甚至是身处创意圈之外的人。我想国际媒体上有迹可循的第一次提出“女性没有男性有创造力”的人是Neil French,他后来也解释过:他的意思不是说女性的创造力是“垃圾”而是说女性常常会胆怯或放弃。他曾说过“如果你不能勇敢的承担自己工作的责任和压力,那只能说明你在这方面很逊。”

 

对于那些渴望成为创意总监的新西兰女性,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勇敢地投入这个行业吧,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与个性去试图迎合什么。相反,你要用你自己的能力去证明什么才是一个创意人该有的样子。在行业里找到一个好的导师去学习如何做好创意和沟通表达。不要相信任何所谓情感、幽默、创造力或其他特性与性别有关的言论,仅仅关注到自己的作品本身就好了。但是切记不要只专注于带有女性特质的项目,要让自己变得更专业与全面。最重要的是,要快乐地工作。


Tanke Tankeko, 菲律宾,执行创意总监,& 战略家

 

请向我们简述一下你的职业背景与成就。

我的职业道路很简单直观。在读书的时候,由于专业不要求学习数学我很容易地获得了新闻学学士学位,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我对文字的敏感与天赋,我热爱写作、文学这些人文学科,但我当时完全没想过的是广告行业竟然会成为我事业发展的“温床”,最终会将我培养成为一个战略家和执行创意总监。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Ace Saatchi and Saatchi做文案,在那里经过八年的奋斗我成为了ACD。后来我去TBWA做了CD,之后又去马尼拉的Creative Juice担任了首席创意官。在我三十六岁的时候我辞职了,成为了一间餐厅的老板和主厨。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品牌广告与战略项目不断地找到我。最终,我又重新开始为一些品牌服务像梦龙冰淇淋、Bonchon Chicken 以及一些政府项目,甚至有来自菲律宾现任总统的需求。2004年凭借为菲律宾总医院创作的一个三十秒的广告“Christmas Wish”为菲律宾获得了首个One Show铅笔。回顾我至今的职业生涯,我最自豪的是获得过世界五大国际广告奖以及数百个国内外其他奖项,还担任过纽约广告节互动类奖项的评委。


请问你的职业榜样是谁?

其实并没有特定的榜样或者偶像,但确实有很多我钦佩的具有优秀专业品质的人。就本土的广告界而言,TBWA\Santiago\Puno\Mangada的首席创意官Melvin Mangada先生就是对我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人之一。在我还是个小女孩、一个“野生”文案的时候,他教会我培养了“平行思维”,对我整理创意文案思路来说获益匪浅。他的激情、专注以及不屈不饶的品质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从Ace Saatchi and Saatchi的前ECD Jimmy Santiago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他是我去那里工作时接触的第一个创意总监。至于写作风格的形成我受到过很多伟大作家艺术家的影响,比较特别的是很多音乐家比如Andrew Lloyd WebberBurt BacharachVan Morrison等的作品对我的写作也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启迪与帮助。

 

你认为“玻璃天花板”效应是真实存在于菲律宾的广告界么?

我并不认为存在所谓的“玻璃天花板”现象。我周围已经有太多优秀的女ECD的存在了,比如Dentsu Jayme SyfuMerlee JaymeLoweLeigh Reyes以及MMITrisha Uy。还有很多杰出的CD,像Peachy BretanaJudith Albano

 

你认为当女性做到高层管理人员的位置,在职场工作中会面临到哪些特殊的挑战呢?

除了偶尔该死的经前综合征,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其他特别的挑战。

 

请问你对于“女性并不想成为管理者”的观念怎么看?

说这个话的人大概是患了“言语性腹泻”以及“临时性痴呆症"或者也许是嗑药了,至少我是这么希望的。

 

你对于由一些男性创意总监提出的所谓女性不如男性有创造力的说法持什么观点?

这就像是大男人们总是怀疑他们的妻子或女友在欺骗他们或者用食物慢性毒害他们一样愚蠢。贬低女性的行为是这些可怜家伙们用来掩饰自身缺点的可悲的补偿心理作祟。

 

对于那些渴望成为创意总监的菲律宾女性,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无论你是什么性别,最重要的是你要真实地做自己,没有人能用伪装攀上职业顶峰的。你要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清楚自己的短处与无知,而后用实践的经验来武装自己。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无论结果的好坏都要勇于去尝试,让自己变得无畏与心如明镜。要用更宽容的心去接纳不同的声音,但永远要坦诚真实地面对客户。广告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为客户提供真诚又有效的方案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的责任所在。永远不要固步自封,要熟知这个行业的竞争格局,知识或者说了解是一直能让你武装自己的唯一利器。在寻找创意时不要让自负阻碍了你对更好创意的追求,要像自信的猎人一样去捕捉每一个灵感。多数时候我们都是以一个团队的形式在作战,所以有时候为了团队利益个人的想法和需求要暂时搁置。最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轻易向自己妥协,除非你真的愿意成为那个没有太多追求心甘情愿浪费宝贵生命的自己。


Zenobia Pithawalla, 印度 Ogilvy & Mather Mumbai(奥美孟买),执行创意总监

请向我们简述一下你的职业背景与成就。

1994年的四月,我以一名文案实习生的身份加入了奥美孟买的宣传部门,大约三年之后我被调往了广告部门,到如今我已在奥美工作了二十年有余了。对有的人而言,成就是六年之间频繁跳槽到四间不同的顶级公司,但对我来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一家公司专注同一职业,一干就是二十年。我担任过很多国际广告节与大赛的评委,最近一次是2016Cannes Lions电影节的评委。今年,我还获得了“世界妇女领袖大会”的“最佳女性领导成就奖”。

 

请问你的职业榜样是谁?

我的榜样是Piyush Pandey。至于原因,我曾在一篇名为《Read Our Interview with the Ogilvy India Chairman in 2014》的文章中解释过。简而言之,我想说的是:从他身上你不仅仅可以学到怎么做广告创意,更能学到要如何生活。


你认为“玻璃天花板”效应是真实存在于印度的广告界么?

我觉得身处创意行业,对大家来说最关注的还是你是否足够有创造力。对于一个客户而言,他投入金钱给予信任给一家公司想要获得的是最有创造力的团队与之的合作。没有客户会提出“我就想要一个男性主管带领的团队来接手我的项目”这样的要求。所以,我真心觉得这个行业是相对平等的。事实上,在印度我确实知道很多女性创意总监呀。

 

你认为当女性做到高层管理人员的位置,在职场工作中会面临到哪些特殊的挑战呢?

身为女人我觉得很幸福。在我的经历里,从领导到客户大家一般都会对周围的女性更加友善与温和。我时常在想,每次当巨量工作任务把我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我都能得到稍微休息的机会完全是我作为一个女人得到的厚待,成为女人对我来说不是人生的挑战而是特权。

 

请问你对于“女性并不想成为管理者”的观念怎么看?

这个问题需要放到特定的背景环境中去理解。我认为无论性别每一个创意人都希望远离职场争斗的搅扰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繁琐,希望拥有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去创作。但是一旦你进入管理层这些事情就是你工作职责的一部分了,你只能去学着处理没法回避。

 

你对于由一些男性创意总监提出的所谓女性不如男性有创造力的说法持什么观点?

创造力的奇妙之处在于你能将自己或团队最好的创意运用到一个项目中,却不能避免其他人比你想出更好的创意。所以我们要让不同的人参与进来完成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有时候男性会有好点子,有时候女性会有好创意,这个只与创造力有关没有规则可寻。

 

对于那些渴望成为创意总监的印度女性,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我觉得这个要因人而异。无论男女我对刚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创意人的建议是:只要是能让你感到快乐的事都应该去尝试。项目没有大小之分,要平等地对待你的每一个项目机会。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项目会为你带来荣耀。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确保你正在做着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Lizi Hamer, 澳大利亚,Octagon(八方环球),区域创意总监

 

请向我们简述一下你的职业背景与成就。

也许有一天,我能仅仅以一个创意总监的身份来回答你们的采访问题,而不再是以一位“女性创意总监”的身份。

我早期的职业生涯涉足艺术与体育两个领域,所以这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后来在成为Octagon(全球最大的体育营销公司之一)的区域创意总监的同时也成为了SisuGirls.org.(一个关注女性健康、运动和健身的机构)的联合创始人。初次在广告界崭露头角,是我第一年在McCann Sydney工作时获得人生第一个戛纳数字类大奖。而后,我作为创意人的职业生涯转向了Saatchi & Saatchi Sydney。在这里,我们的团队和Greenpeace合作的项目 Reverse Retail”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这场campaign甚至改变了澳洲的法律。后来,我搬到了亚洲。我先后在Sapient NitroArcade都供职过。在这期间,我帮助喜力啤酒打开了东南亚市场,并一手打造了“The Heineken Original Sound Experiments”(喜力原创声音实验)项目。与红牛梦龙冰淇淋以及Airbnb开创性的合作,为我们赢得了更多粉丝的心。自从加入Octagon以后,我就开始负责其在亚太地区的所有创意类事务。在澳洲市场,我们最近的项目是将多芬男士系列与David Pocock的形象结合,试图改变社会普遍对男性阳刚之气的陈旧刻板印象,这真是一次勇敢又特别的尝试。最新的一个项目是与渣打银行和利物浦足球俱乐部合作的名为“Inside Anfield”的VR体验项目。

我一直深信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与聪慧的搭档合作,会创造出惊人的火花与好创意。

 

请问你的职业榜样是谁?

DDB新西兰的ECD Damon Stapleton先生是我的榜样。他说过“伟大作品的诞生需要勇气与无畏。”Damon 是我在悉尼的Saatchi & Saatchi工作时的ECD。他的才华与睿智,强大的创造力与“工匠精神”都让我受益无穷,他教会了我如何理解与感知他人,总是对标新立异者报以支持与赞赏。 Wieden + Kennedy的全球执行创意总监Colleen Decourcy女士也是我崇拜的人。Colleen就是全球领域里女性高管的杰出代表,她总说“让我们来做一些不一样的新尝试吧。”她是广告界“教母”级别的人物,是将公司推上世界舞台成为顶级广告集团的幕后推手。

此外,这个行业里很多同龄人也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优异的表现与作品不断激励也启发着我去进步与超越自我。Mr President的创意合伙人也是D&AD的主席Laura Jordan Bambach女士、Sapient Nitro亚太地区的战略主管Melanie CookEnsemble Australia的高级创意总监Yasmin Quemard以及新加坡的互动广告商团CEO Miranda Dimopoulos都是我很欣赏和要学习的榜样。聪慧的女性们正在改变这个行业的格局呢!


你认为“玻璃天花板”效应是真实存在于澳洲的广告界么?

我觉得澳洲社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了创意产业,但是能做到高级管理层的还是少数。改变,需要这个行业内更多人的一起努力。使创意团队的构成更具多样性多元化是十分必要的,更多元化的团队意味着更多不同的视角、观点、个人经历、想法,这样的团队会更具活力与灵感。根深蒂固的文化是很难被一下就改变的,这需要上层社会的政策与目标的支持。

 

你认为当女性做到高层管理人员的位置,在职场工作中会面临到哪些特殊的挑战呢?

一直以来我都在反复问自己“我一定要像个男人一般混迹在这帮男人堆里么?还是通过其他手段来获得我想要的项目和好工作?”我现在依旧处于职业上升期,我需要很多的拥护者支持我的工作向前。幸运的是我拥有很多男性的拥护者,并且我知道他们会继续支持我和像我一样的澳洲创意界的女性高层。

 

请问你对于“女性并不想成为管理者”的观念怎么看?

我只能表达我自己的观点,不代表他人。我当然愿意成为ECD或者CCO。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在创意产业管理者的角色与仅仅作为一个创意人角色的不同。我们这个行业需要培养与推选出更多更具包容心和国际视野的愿意组建多元化团队的领导者,这样的团队才能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并创作出更多好作品。之前在悉尼举办的“VIVID”庆典中的“现代创意领袖对话大会”上正好探讨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你对于由一些男性创意总监提出的所谓女性不如男性有创造力的说法持什么观点?

我认为每个人的创造力都源于自身的勇气,敢想敢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你需要有天马行空的活跃思维,有超强的同理心和理解力,还要有不断打破行业规则突破自我的魄力与勇气。只有自己才能左右自己的创造力与人生发展,这与其他人的意见观点无关。你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大声的说出你的每一个想法。

 

对于那些渴望成为创意总监的澳洲女性,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如果你对“玻璃天花板”效应深信不疑总是在纠结周围人的看法和社会的陈规旧俗,这些只会束缚你的前进。你白白浪费了本可花在思考好创意上的时间和精力。让自己变得有创造力、变得乐观自信、变得对工作充满激情,放手大胆地去学习想学的知识、完成想完成的工作,然后释放你的能量去创造出让世界惊艳的作品吧。





完结篇,谢谢观赏 :)


  延伸阅读  → 

亚太地区12位女性创意总监的职业发展现状报告(1)

亚太地区12位女性创意总监的职业发展现状报告(2)

亚太地区12位女性创意总监的职业发展现状报告(3)



广告 行业 女性 职场 性别歧视 天花板 Kim Pick Tanke Tankeko Zenobia Pithawalla
亚太地区12位女性创意总监的职业发展现状报告(4)
SoleilDu
2016-09-30 16:36:52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游戏没玩儿,但这广告真的燃
作为当代人的“精神布洛芬”,Jellycat告诉了我们什么?| 品牌兔子洞
“究竟什么书,非得在陪我散步的时候看?”
猫的可爱,是群众意见|灵感手抄本
三年了,“社群”还能嚼出什么新滋味? | CCC成都社群大会回顾
“四十年前,他用一把公园长椅向我求婚” | 灵感手抄本
年度最热cult片,连官方售后都这么惊悚?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