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阵大家在热议的“每周吃张信用卡”吗?
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自然界中充斥的微塑料,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每周就会吃下一张信用卡。如果说当时看到这个,我还没什么感觉,但在知道塑料污染最严重的十条淡水河中,长江、黄河分列二、四名时,我有一点慌了。
吃掉一张信用卡那么多的塑料,你大概只需要一周。在WWF官网,你可以亲自测测,自己每周吃了多少塑料。(https://yourplasticdiet.org/#take-the-plastic-test)
那些不能降解,但碎裂成微小颗粒的塑料,正散步在我们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最终被我们重新吃进肚子里。而此时此刻,我可能第一次产生了环保不再只是个宏大命题的感觉,它是一个那么接近生活的议题。
我相信,和我有相同感受的人,正在增加,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星巴克在逐渐替换掉塑料吸管,雀巢开始研发并在自己的能量棒产品上使用纸包装,而可口可乐要把雪碧的经典绿瓶换成透明瓶,以方便回收……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环保便不再只是公益,而是一门生意。
催生新商业模式的环保
今年5月,专注回收业务的公司TerraCycle推出了一项名为Loop的新型循环配送服务。他们将其定位为一个用可循环包装替代一次性包装的电商平台。
通过与Ups及各大品牌合作,Loop向消费者提供使用可回收包装的产品。只需支付一笔可退还的押金,消费者就可在Loop上选购自己喜欢的日用品,包括洗护用品、食品等等,而它们将装在Loop提供的可回收包装内,由Ups送货上门。
在使用完商品后,消费者只需将所有包装,放回到Loop的送货盒内,叫快递公司上门回收即可。所有的包装品,将有Loop进行清洁处理,之后循环再用。
(来看看,Loop怎么运作。)
Loop甫一推出,包括联合利华、宝洁、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大型企业,就与之展开了合作。最开始在美国4个州经营了两个月之后,他们就宣布将业务扩展至另外5个州。
成立于2001年的TerraCycle,是一家专做“回收生意”的公司,他们的业务包括一般的垃圾回收服务,为企业、工厂等机构提供资源再利用及回收方案,回收垃圾进行新材料研发并提供给商家进行新产品制造等等。
对于TerraCycle的Loop,有媒体指这一新商业模式把他们的回收理念直接推到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消费品巨头眼皮子底下,当中有些还是加速气候变化的“惯犯”。
不过,Loop的长远发展还有待观察。一方面,要看消费者是否能很好地习惯这一新模式;另一方面,企业在配合这一商业模式上的投入,也必须要纳入考量。比如,为了在Loop上送雪糕,雀巢专门研发了一款不锈钢冰淇淋杯,他们也拒绝透露企业为TerraCycle清洁及重新填装产品支付了多少费用。
但换个角度看,Loop的出现,确实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随着消费者接受度的提高,以及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产品包装开始有机视为耐用而非一次性的,更多环保产品可能也更容易被接纳,而在这种消费习惯和理念的转换之间,潜藏的很多机会还有待被挖掘。
带来新产品的环保
如前文所提,消费者对于环保话题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会越来越高,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如果不先行一步,待到蓝海变红海时,可能就没有多少空间和蛋糕可分了。
这点上,宜家显然想了很多,不仅宣布要启动家具租赁服务,更在格林威治开了一个占地约3.2万平方米、主打可持续概念的新店来表决心,而在与消费者联系最紧密的产品研发商,也下了很多心思。
今年年初,这家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商表示,将带来一款可净化空气的窗帘——利用窗帘表面光触媒矿物和光线的共同作用,分解空气中的污染物,起到进化使用者家中空气的作用。
宜家计划明年将该产品推出市场,并逐步将该技术推广至其他纺织品。
这当然不是一个从源头解决空气污染的办法,但宜家此举无疑戳中了不少人心中对空气污染的隐忧。
2015年柴静带着《穹顶之下》,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空气恐慌”,让PM2.5大大“火”了一把,四年过去,虽然关于空气污染的讨论不如当时热烈,但空气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像阴影一样埋在很多人心里。空气质量,成为很多人衡量城市宜居程度和生活质量的一把尺。
世界范围内,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即使是现在,全球91%的人口都住在没有达到世卫组织空气质量指南水准的地方。与此同时,世界贸易组织的研究发现,全球每年约有700万人死于恶劣空气的影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张能净化空气的窗帘会有多大的市场,大概可以想象。
被“诟病”者,要做更多
今年,大众集团推出了新一轮campaign,名为“Drive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重申他们在电动汽车研发上的立场和决心。为这一campaign打头阵的TVC,在NBA总决赛期间高调亮相,但这则广告本身,却很“黑”。
片子开头的背景声音,是2015年媒体对大众“排放丑闻”的报道。该事件应该是大众汽车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之一,不仅直接导致企业该季度出现19亿美元的净亏损,并付出了超过10亿美元的法律和解成本,更重要的是严重损坏了品牌长久以来经营的环保形象。
直接在广告中提企业的重大丑闻,无疑是一招险棋,但这一两年,大众在美国市场的销量终于有所回升,有媒体觉得这一大背景给了他们旧事重提的勇气,也算是剑走偏锋。但另一边,该广告并没有直接展示出大众对该事件的歉意,也有评论觉得消费者不一定会买账。
大众究竟能不能获得市场的谅解,还不好说,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在这个大家对环保(同时也有企业诚信)越来越重视的时代,在保护环境这件事上,企业可能可以“不作为”,但如果做错,要重建信任的时间和成本代价,会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更多积极的环保动作近些年也正在发生。
“过度包装”这件事在各种节庆礼品上虽已被诟病多年,但在化妆品和护肤品领域,华丽的外包装仍旧是重要的吸睛要素之一。但即使如此,一些品牌也开始尝试做出改变,这一定程度上也源自消费者的压力和需求。
化妆品巨头欧莱雅去年在其年报中承诺改善塑料包装的使用,并与Burberry、联合利华等企业一起,参与签署了New Plastics Economy Global Commitment Spring 2019 Report(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书——2019春季报告)》。
与此同时,6月于底特律举办的2019可持续品牌大会(Sustainable Brands Conference)上,宝洁旗下著名护肤品牌玉兰油(Olay)宣布了一项环保计划,将在今年10月至年底,在他们最畅销的系列产品Whip中使用可替换装,以减少该公司生产的包装数量。
可能除了空气和水,很多人对环境变化,或者说恶化,并没有太多切身感受,但是市场比我们敏感。
放眼整个消费市场,Nike、Adidas、Converse开始用海洋回收垃圾和塑料做鞋子;Burberry推出了环保材料制作的Monogram系列;The North Face用回收帐篷做设计师联名款,Patagonia的新冲锋衣材质是废旧渔网和回收尼龙;新成立的Loop Swim干脆专职做起可回收材料泳衣……环保的入局者越来越多。
曾经有个公益广告提出,如果我们再不好好保护地球,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一瓶干净的水、一罐清新的空气,都是奢侈品。这当中多少有些夸张和恐吓成分,但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环境危机正在打开新的市场需求,一方面人们会越来越重视企业在环境保护上的动作和态度,另一方面,那些能改善生活环境的产品,会越来越有市场,比如现下可见的空气清新剂、饮用水过滤器。
此时此刻,品牌在环保上的动作,好像多多少少还有点噱头感,更多在为品牌形象而非实际盈利服务。但这世界变化快,垃圾围城已然发生,资源的消耗速度可能也没给企业研发替代原材料留下多少时间,而全民环保时代到来前,估计也不会事先打招呼。
这噱头,终究会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