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见过一个开保时捷的人是不“样衰”的

虽然自己只是一根小小火柴,但如果不燃烧,我就是一根废柴。

对于粤语地区的人而言,“子华神”三个字代表了他们对黄子华的认知和认可。非粤语地区,就算听不懂他的梗,多少也对栋笃笑鼻祖的大名略有耳闻。毕竟,在黄子华之前没有栋笃笑,只有stand-up comedy,将它翻译成栋笃笑并开场做show的,正是黄子华。

这个颜值成谜、但绝对保养得宜的男人,今天六十岁了,也已经封麦整两年。

最近的公开“露面”,是一张时尚先生的封面。

 

 “黄子华就是栋笃笑,栋笃笑就是黄子华”

如果要去看黄子华的栋笃笑,“回水(退票)”,“除裤(脱裤子)”,是两句必学的上岗粤语。

今天就先来考考古。

“回水”自然是用来(佯装)抒发不满,“除裤”就纯粹是黄子华给自己挖的坑。他赞扬罗文某次“赤裸裸”的演出,并鼓励观众以后见到自己喜欢的艺人,可以大喊“除裤”以示包容和喜爱。现场观众现学现卖,并从此成了黄子华栋笃笑里的固定桥段。

这充满市井气息的一赞一弹,精确地带出了栋笃笑的市井气息和幽默应有的“适度冒犯”。

他最先、也最多冒犯的是自己。毕竟,最开始为公众认知的黄子华,就是以失败者的形象出现。

成长于破碎家庭的他,在加拿大学过哲学,怀抱演艺梦想却最终头破血流。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他老在扮罗拔狄尼路及周润发。穿他唯一的一件旧皮夹克。会莫名其妙地讲尼采。” 另一面的他,会在日复一日的复印打杂时突然痛哭。

1990年,被朋友视为“怀才不遇”的黄子华决定退出演艺圈,并用9个月时间打磨出了一场栋笃笑《娱乐圈血肉史》以资告别,席位300个,由一些朋友、和一些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人组成了现场观众。

做栋笃笑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在这个不需要依赖任何外力和认可才能做的show中,他想验证自己是不是真的行。

30岁的黄子华在香港文化中心剧场进行了他的首场栋笃笑《娱乐圈血肉史》。

是真的行。这场以退为进的栋笃笑大获成功,黄子华自此一炮而红。

虽然这个当红巨星总是一副贱贱的loser形象。

无论是“跑龙套的一生”的卑微起点,还是“以为尚在勇攀高峰,其实已在下山途中”的瓶颈,黄子华的冷眼中,一直有着小人物的血和泪。他无情讥笑这个小人物,安慰共情这个小人物,自己也是这个小人物。

他的金句里有很多市井泼皮的人生哲学。

2010年栋笃笑《娱乐圈血肉史2》
1999年栋笃笑《拾下拾下》
2006年栋笃笑《儿童不宜》

而他更擅长的,是冒犯富贵阶层,

为什么要戴劳力士?不戴劳力士,你就没资格跟别人说时间是宝贵的。那分针转十二个圈,就十几万啦,就是一万多一个小时。如果你戴的是几百块的表,我怎么能跟你一起吃饭啊,大家时间观念不同啊。不只是这样,你戴劳力士,表示你有幽默感,劳力士,有什么人是靠劳力工作能买得起劳力士呢?越戴劳力士的人就越表示不会用劳力。这就叫幽默了。

2010年栋笃笑《哗众取宠》
2010年栋笃笑《哗众取宠》
2007年栋笃笑《越大镬越快乐》

对劳资关系洞若观火。

2006年栋笃笑《儿童不宜》

也观察解读婚姻和爱情。

1999年栋笃笑《拾下拾下》
2010年栋笃笑《哗众取宠》 

这些博君一笑背后,又有深深的笑不出来。有时候甚至怀疑,他讲这些,是真的想让观众笑吗?

也许脱口秀艺人天生就在被“好不好笑”鞭策着。在和观众的互相冒犯中,很多互动既考验急智,也增加了意料之外的笑果。

有次黄子华正说到,有什么果实能好吃过禁果呢?观众席中有人大喊,榴莲!

讲飞机上的段子时,有观众见缝插针喊了句“回水”,子华:好,那现在开飞机门让你出去好吗?

《儿童不宜》,台下有男人大喊:子华,我爱你!子华即刻回应:我的场好自由的,我们支持同性恋!I love you too!

 

这个男主角,好不TVB啊

虽在栋笃笑登峰造极,但黄子华念念不忘的初心——拍电影,始终让他有一丝悲情色彩,似乎一不小心,又回到那个处处挫败前路渺茫的20多岁。

黄子华曾说,他对演戏是很有理想的,想“透过演不同的角色,活不同的人生”。然而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栋笃笑再好笑,他也实在做了很久票房毒药。以至于他跟导演建议:宣传时不要放我的名字,会好一些……也自嘲,《一蚊鸡(一元钱)保镖》竟然通过片名就预言出了票房。

火柴男黄子华知道,虽然自己只是一根小小火柴,但如果不燃烧,就是一根废柴。他的影视成绩也并不能算一败涂地。19年底的新电影《乜代宗师》获取了几千万票房,也有不少人最初是被他的影视剧圈粉。虽然刚开始大家会有点迟疑,这个男主角,好不TVB啊——即系唔够靓仔。

《非常公民》中的溥仪是黄子华影视作品中的一个另类,从外形到气质,都莫名契合他性格中阴郁敏感的部分。而他扮演的其他角色,基本上都可以用《男亲女爱》中余乐天的自我定位来概括:3C,cheap、cheaper、cheaperper!

《男亲女爱》这部创下了最高收视50点奇迹的大热剧集,完全为黄子华量身打造。一个邋遢好色鸡贼摸鱼的小人物,和精英女律师阴差阳错同住一个屋檐下,摩擦出爱的火花。

剧情老套,但是爆笑金句频出,余乐天这个形象也爆火。

有多火呢?连Miss Mo的扮演者郑裕玲都会特意提醒他,子华你现在真的是很火了,麻烦你也收拾下自己啦。“我真的好hurt,因为我收拾过了啊……”所以,如果栋笃笑现场大喊“靓仔”,他会毫不客气地拒收,“你们这些买贵价票的真是丧心病狂”。

 

关于黄子华的记忆,时常都很残酷

虽然影帝s梦未遂,黄子华在香港娱乐圈里的能量仍可封神。他和他的观察,已经成为了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古巨基有首歌干脆就叫《子华说》。

在没皮没脸的外表下,他始终是敏感的哲人。在知乎“如何评价黄子华?”中有个来自用户“何日君回来”的回答:

看似荒诞夸张,玩世不恭,嬉皮笑脸,猥琐赖皮,但本质上其实很内敛,是相当敏感那一类人。其实,他塑造的角色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大大咧咧,却相当敏感,怕得要死的时候,顾左右而言他,用“无所谓”来掩盖自己的失意寂寞。

有人说黄子华是个喜剧演员,我以为他不是,就像周星驰也不是个喜剧演员一样。

黄碧云也说,我去看黄子华栋笃笑像去看斗兽———惊心动魄的残酷,难得是众人都笑得出。关于黄子华的记忆,时常都很残酷。

黄子华对自己的残酷和解剖可以到什么程度?

他出版《娱乐圈血肉史》剧本时请黄碧云作序,黄碧云在这篇名为《一个残酷的笑话演员》的序里冷静地记录了她所认识的黄子华。里面有这么一段:

以前合作做表演时我穿了他一件T恤,还在我家。一次碰到他,道:你的T恤还在我处呢。他在众人前,忽然道:What do you mean?You mean I went to bed with you?那一刹那我便觉得他很下流。一直耿耿于怀,以后每次见他都避着。实在犯不着。我实在认不得他了。 

而黄子华后来是这样提到这篇文章的:

我读过一篇最好的序。

「娱乐圈血肉史」的剧本,黄碧云替我写的那篇序。

怎样好法?

我读完,便哭了。

今天再拿来看,还是想哭。

用她的说法,「怆怆惶惶,不可终日」。

自以为决心是一切。她却把我决心以外的一切妥协,「怆惶」,残酷的记下来。

我感到爱。

让人笑出来有很多种方法,难的是笑过之后。

在《志云饭局》,黄子华说,我没曾遇过一个对我来说沟通没问题的人。洞察是否深刻,表达是否尖锐,既关系着一场show是否成功,也天然把它卷上风口浪尖。

类似的矛盾也发生在黄子华栋笃笑和它生于斯长于斯的香港。人们渐渐不再有耐心听众人皆醉他独醒的各打五十大板,而只是反复争论和逼问他的站队,这种情形下,即使想做“色盲”也不可得。

在日益加剧的撕裂中,黄子华和他的栋笃笑,几乎没有了立足之地。终于在2018年宣布封麦,理由是“笑不出来,不再知道如何让人们笑。”

这曾经是他最擅长的事。

在2018年的告别表演《金盆𠺘口》中,黄子华讲述了自己做栋笃笑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做了个不是喜剧的个人表演,却引来不少笑声”。

 

这也许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时代总要结束

从栋笃笑年表里一览可知,开show场地从第一年新建不久的香港文化中心千余座位场地,第二年即跃升至设有3600个座位的伊利沙伯体育馆,也就是后来最常用的伊馆。到了2010年,栋笃笑20年时的《娱乐圈血肉史Ⅱ》,更是历史性地进驻了座位多达一万多的红磡体育馆(红馆),开四面台,着最闪的衫,饮水都有人嗌。2018年的收山之作《金盆𠺘口》在这里一口气加至26场,依然场场爆满,并且挡不住黄牛票十几二十倍地暴涨。

一个人,两三个小时,成千上万的观众,他做到了。曾经自嘲同伟大艺术家一样无人问津、不被理解的他,终于成为现世的巨星。

2018年的《金盆𠺘口》。我在红馆外排着一眼看不到头、折返过来、再折返回去的长龙,用仅剩的现金港纸买了周边——一个杯子,然后坐在山顶,远远看着这个男人帅气的出场,最后以凄清的粤曲《幻海奇情》结尾。

“劳碌半生忙打拼,想在太平盛世,做个小明星。”

一派胡言、百口莫辩、千夫所指、万众期待的黄子华栋笃笑,从此再见。

黄子华 栋笃笑 文化 粤语
你没见过一个开保时捷的人是不“样衰”的
毛毛.G
2020-09-04 11:05:54
最新评论(14)
为啥被封了
写的太好
我很好奇那“一笑倾城”火起来的原因又是什么?是因为她符合那些大叔们记忆里的初恋脸吗?
彼方の旅人 : 秀才和她都是很符合大叔大妈那个时代对于知识青年的印象
再痛苦的时候,我已也不会给人刷嘉年华,这就是男人与女人的区别
Raysun_Q : 是是是对对对,“一笑倾城”给他刷嘉年华的也是女人?
感情很真挚
突然想给我妈打个电话
貌似很无解的问题,信息茧房对父母造成的影响更深,我们一边在网络上唾弃自己讨厌的残渣信息,父母却在深夜一遍遍感受到给自己带来理解抚慰的电子信息~我们都在房间的两边面壁
这几天突然就明白了,为何我妈刷过的抖音世界从来都是催女儿结婚的,并像个死忠粉一样拥护着这种观念。以前一直没明白,为何她就看不到那婚姻里的另一面,现在懂了。信息带给她的茧房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渗透到另一个房间。我们要翻的墙好多啊
儿女的不理解、退休后的无事可做、老丈夫们消失的身体或爱意……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想来奇怪,咱们看的心理学书大部分教育我们怎么理解自己、儿童和青春期少年,少见教育我们怎么理解老年人。我和一些老太太聊过,她们有她们的执着,最重要的问题是,他们(指老太和老爷们)这届老年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想法就是,他们很需要感情寄托。
是的,我突然意识到了当代社会对中老年妇女的忽视,在她们那个年代中,她们跟常见的身份标签是丈夫的附属品,在子女眼里,由于当代情感价值与上一辈已有了较大差距,所以当你的母亲苦口婆心的劝你结婚生娃的时候,你又忍不住心中厌烦的情绪。她们是被忽视的一群人。在同辈中得不到尊重,在子女里得不到理解。这个社会在不停的压榨着她们,叫她们生育,叫她们抚育家庭,但同时,又是如此理所当然的被忽视。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黑暗隧道的尽头,是小狗在等你
这是一只大橘……猫?
“杀疯了”的《苦尽柑来》,是什么好东西?| 清醒蹦迪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