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意大利艺术家Edoardo Tresoldi携自己的金属丝网装置艺术前往罗马的Back to Nature’ Exhibition进行展出,展览地点位于villa borghese gardens中,这座用金属丝编织而成,兼具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通体透亮的大型装置,在绿树的掩映下尤其瞩目。
该装置高11米,观众可以从中自如穿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而身处作品内部向外看,则正好见证了作品与艺术节主题的重合,观众们将从金属丝打造的人工装置中重新审视自然,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回归”。
这件名为“etherea”作品此前曾于2018年在Coachella Valley Music and Arts Festival上展出过,而在这一装置之前,Edoardo Tresoldi的金属丝网艺术之旅则早早开始,启程于2013年。
在致力于创作建筑类的金属丝网艺术装置之前,Edoardo Tresoldi也曾创作过人像。
同样是将作品放置于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然光洒落营造出变幻的色彩与通透的感觉,金属材质在在此刻也不再冰冷,反而化身为一种具体的对周围环境的审视和同处一地的人类的陪伴。
事实上,除了Edoardo Tresoldi,这看似毫无温度、十分工业化的材质,的确深受不少艺术家的青睐。他们巧妙地运用金属丝线柔韧可拉伸的特质,将其打造成十分个性化的装置作品,原本平平无奇的工业材料也就此成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的载体。
韩国艺术家Seung Mo Park曾用不锈钢和金属丝网制作了一组名为“MAYA”的作品,在梵文中,“MAYA”的意思是“幻想”。存在、现实与幻想的关系,是Park在创作中一直以来致力于探索的主题,“MAYA”意味着他的探索已经来到了第三阶段。
在制作中,他将钢丝网重叠在一起,并将其作了轻微的旋转,让它们彼此之间留有空隙,并且不再对齐,然后再根据事先建立的模型对材料进行切割,力求最终打造出三维立体的效果。
因为材质和工艺的缘故,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半透明的状态,阴影的层次感令人想起素描,但又分明比素描更立体。尤其是采用了这样的材质,却制造出轻柔如梦的效果。在装置正面可以清晰地审视正从背后经过的人们,只是仿佛蒙上了一层薄纱。现实、存在与幻想,似乎就在此地交叠了。
相对于这种相对被动的人与作品的互动,Seung Mo Park此前也曾尝试过在金属丝网装置中加入科技元素,强化观众与展品的互动感,成品堪称新媒体艺术和装置艺术的典型重叠。
这一组作品名为Absence,一边是墙面上缺失字词的句子,另一边在充满危险感的红色灯光下,电机线与金属线互相缠绕,似乎营造出赛博朋克时代人的缺席和想象的被束缚感。
而早在2007年,英国的雕塑家Derek Kinzett就曾发起THE INNER SPIRIT COLLECTION项目,通过金属丝网雕像探索人的精神世界。
在切割实体材料前,他一般会先通过电脑制图。他的作品往往非常复杂,同时也相当注重细节,或许不如Seung Mo Park和Edoardo Tresoldi的作品轻盈通透,但更加逼真,也更加厚重。
他的“Dragons, Fairy's & Unicorns”展览颇受好评,在3周的时间内,参观人数超过15000人。展览中包含了十三幅真人大小的金属丝网雕塑。其中,名为“最后一只独角兽”的作品拥有镀锌金属丝制作的鬃毛和尾巴,主体则是使用树脂雕刻而成的,重量达到70公斤。
Peter Robinson Smith也对金属丝网装置情有独钟,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由自己“用手指和剪刀”亲手完成的,虽然有时也会借助于身旁的小物件突出作品的亮点部分,但艺术家尤其强调了每一件作品的独创性。
同时,他也有不少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与作品,例如一组关于舞女的浮雕,便是受到了德加的启发。
在对阴影的塑造上,他则直言自己受到cross-hatching的影响,这一手法最初正是被用于二维的素描画中,他的作品亦能充分体现出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
装置艺术作为将场地、情感与材料融为一体的综合展示艺术,上世纪70年代自杜尚的“readymade”概念始,迄今为止,已经发展出越来越多的形态。作为当代艺术的代表形式,也随着科技的加入变得越来越活跃。无论采用哪一种材料,是否融入科技元素,艺术家们都始终致力于通过装置展开对于人类生存空间与感情联系的探索,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些金属丝网作品,无疑都正在各自的特定场域中尝试着传递出自己的思考,丰富着当下的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