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拼贴诗的风潮兴起。在网络时代,拼贴诗的出处到底是哪里几无可考,那些互联网上纷飞的碎纸片,最终在豆瓣小组“当代伟大的拼贴诗”找到了落脚处。
“当代伟大的拼贴诗”小组创建于2020年8月14日,到目前为止已有2万多组员。置顶的组规中,明确说明了小组所鼓励的创作类型:利用纸质或线上素材,需要“有想象力、有意思、有美感”,或是“深刻的、轻松愉快的、记录作者当下心情、满足拼贴要素的”内容都受到欢迎。
浏览组内发帖,了解了这些拼贴碎片的来源,你或会得到比在微博看见“成品”合集以外更大的惊喜。毕竟成品虽然是由不同的纸质、字体甚至颜色拼接而成,但人的第一反应总是深究形式之下的含义。在这里,你却会发现:原来那些楷体或许是来自于一张中学语文试卷,那些彩纸可能是从某一页时尚杂志上剪下,甚至用餐小票、博物馆导览手册也可以成为裁剪的素材……从这一角度来说,拼贴诗的作者是真正在进行解构主义的实践,向我们证实了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虽然他们其中的很多人,或许并没有想到这么远。
“最后,我发现做这个事儿,会得到某种内心的平静,还挺有趣。”
“当代伟大的拼贴诗”小组成员小黄鸭鸭鸭🦆的首次拼贴试水,选用的素材是一张考试试卷,她在帖子里这样写道:“有一只虫子,从浪漫主义开始爬,爬过伪善愚昧,爬到了女主人,然后继续往前,离开这张试卷。”
“最后,我发现做这个事儿,会得到某种内心的平静,还挺有趣。”
在小组中,有很多人都和小黄鸭鸭鸭🦆一样,尝试拼贴诗的动机是“有趣”。的确,从“剪纸”的行为方式、到作为成品“诗”的文本,再回想过程中奇妙的巧合,无疑都是神奇有趣的。
很多人初见这样的形式,第一反应都是“绑匪的勒索信”,虽是说笑,却也和文学里常说的“作者死了”不谋而合。
而诗在这种时候,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体裁,反而成为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易涉足的表达体系,我们只需捡拾前人的废话,便能通过拼贴将其变废为宝。
甚至我们也不需要一定成诗,一两句妙语,都足矣。
“过得很丧的一周,写诗排解一下”
因为是根据自己的意志在拼贴,又是诗歌这样隐秘的形式,于是很多拼贴诗的内容都事关自我表达。
有绕不过的情感母题:
有对当下生活的调侃和讽刺:
或者表达歌颂或反叛:
有的字里行间,甚至闪耀着哲理之光。
“以此诗怀念我的祖父”
然而,除了娱乐、宣泄之外的动机,总有人不甘于偶得金句,是在认真用这种形式创作。或许对他们来说,“拼贴”的要求和韵脚的约束无异,都是对艺术的塑造和点缀。
其实情感、时间和纸片一样,都因破碎被随处弃置,是拼贴令它们找到归属。
就像看慈白写祖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也在拼凑自己对于陪伴我们度过童年的老人的记忆。
还有很多人也像他一样,一贴就是一组:
拼贴的方式让人人都有权利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美感,再将这种偶然组合成自己喜欢的、自己印象中的诗的样子。
今年以来,不知道为什么,城市中的只言片语受到很多关注,那些在城市废墟上刷出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是这样,赛博空间里的自由拼接是这样。人们分明都有想法,至少都有情绪,在空间挤逼、难觅出路的生活中,只能寻求碎片化的表达,以碎片作为载体,最恰当。
我想第一个起头的人应当也很了不起,一把剪刀,一张有字的纸,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就此又多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