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同袍们的江湖

在互联网的记忆中,汉服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在2003年,一个名为王乐天的电力工人,以复兴汉服的名义身穿汉服走在郑州的街头,引得众人侧目。

这则新闻在当时颇有猎奇之意,在十多年前,穿汉服对我们而言是件陌生的事儿——与其说是陌生,不如说是古怪。

在那时,你要是穿着一身汉服走在街上,少不得接受四周好奇眼光的检阅,来来往往的人偷偷指点。偶尔也遇见直爽的好奇:

“你们在做活动吗?”

“你们在拍电影吗?”

“你穿的这是什么?和服吗?”

甚至,穿着汉服还有点危险。2010年,在成都春熙路身着改良曲裾的女孩子,被路人误认成和服遭到粗暴的攻击,至今提起都令汉服“同袍”悲伤愤慨。

但时代的确变了。如今,在大街上见到穿着汉服的男孩女孩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用说在现实生活后花园似的网络世界,美美的汉服写真照片,美妆博主推出专门的复古妆容和发型教程,还有为数众多的汉服爱好者集会。

想参与不难,但若要深入了解,也会令人感到惊讶,汉服绝不仅仅是“一件好看衣服”那么简单。

对于很多人来说,汉服和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可以称之为一种审美追求,乃至一种信仰。

 

服章之美谓之华

 对汉服圈的冷嘲热讽向来不少,也充斥着不少偏见。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认为大多数汉服爱好者们只是喜欢漂亮服装的浅薄者。

但汉服本身,的确拥有担起全民族审美认同与共识的资历,也有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的资本。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本就与衣装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这种衣冠体系的影响力,甚至波及到了整个汉文化圈。 

纵观历史,汉服紧紧缠绕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它横跨众多历史朝代,并伴随着时代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展现出不同的特色。 

东晋上虞入坑汉服迄今已有13年,她是温州市汉服协会会长(全国第一家以“汉服”为名的非盈利性质社会团体),也是一名分享生活方式的博主,在她看来:“汉服背后,能串联起从黄帝到明末清初如珍珠一样的服饰历史。”

簪花仕女图·唐朝

 一部分真正热爱汉服的人,都会因为自己身上的衣服而对自己有相应知识性的要求,将服装的形制变化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地理和气候因素相结合,从服饰的角度去阅读历史。

汉服集会和社团的活动,也并不是一群人穿着漂亮衣服拍照选美那样简单,他们将一些重要的古代节日从故纸堆中拾掇出来,比如“花朝节”。

这个节日据说是花神生日,在春分前后,与“中秋”相对。在古代,花朝节日期间,人们纷纷身穿汉服,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如今的汉服同袍们也依样在百花丛中举行传统祭花神仪式,行汉礼,恢复旧民俗,看起来很是风雅。

嬉春图·仇英
©东晋上虞

他们还在七夕乞巧,组织祭祀,玩一些听名字就很雅致的游戏——诸如曲水流觞或飞花令。如果你深入其中,就会发现汉服文化的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一件漂亮衣服本身。

由于汉服多为平裁,较为简单,所以买自己喜欢的布料,亲手制作便成为了汉服爱好者们的进阶技能。

东晋上虞回忆到:“家人中最理解我的应该是奶奶,她支持我穿着汉服,她一眼就说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服饰,她称作「本家衣」,并手把手教我自己做一件汉服的基本流程。”

©东晋上虞

正如另一位同袍清歌,她拥有的汉服数量算不上多,但全为她自己手工制作:“早些年,市面上卖的汉服大多不合心意,正巧家里之前开过服装店,还留着两台设备,就萌生了买布自己做的想法。上网搜了搜教程,发现并不难办。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接触到了更多的名词,例如接袖、系带、压褶之类的,尝试做了一套简单的齐胸襦裙,效果还算满意,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

©东晋上虞
©东晋上虞 藕粉缠枝牡丹暗纹纱细节,对比故宫博物院藏釉里红碗

汉服是一个重要的介质,真正的热爱者愿意为它点亮技能点、深入学习思考,他们通过汉服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汉服的确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展开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汉服圈是个什么圈?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若有一天突然对“汉服”感兴趣,就可以立刻在网络上获取丰富的信息,也有足够多的渠道让你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很快成为“圈内人”。好奇者的大量涌入,在迅速破圈的同时,也因为低门槛让汉服圈显得鱼龙混杂。 

根据天猫与第一财经的《线上汉服消费洞察报告》,2017-2019年,汉服的销售量正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在消费者中,女性占八成。

©东晋上虞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此言不虚,近年来,汉服受到颇多争议,离不开“圈内”杂七杂八的“规矩”和纷争。 而接受采访的几位汉服爱好者不约而同地对自己和汉服圈的关系做了这样的描述:“身在其中,又在其外”,不混圈,但乐意和各种各样喜欢汉服文化的人交流,分享穿搭经验和文化认识。这是他们的共识,也多少是由于圈子本身的复杂性。

所谓的汉服圈在内部有着无形的鄙视链,在这之中,汉服定制品牌明华堂站在鄙视链顶端,在他们官网上,一套服装价格从几千到上万,而工期甚至已经排到了2021年底。 

明华堂一套价值10,000元的凤鸾云肩通袖妆花织金纱

明华堂的确雍容精美,但并非所有人都有,于是鄙视链不断延伸:你的汉服是宋明还是汉唐,是买的还是做的,是山是正,是汉服是仙服,是从哪家店买的……都成为了一部分“同袍”之间相互攀比的内容。 

首先在于店铺。在汉服圈,“原创店铺”与“山寨店铺”的争执由来已久。早期出售汉服的店铺少,而且家家标榜手工刺绣手工裁剪,不少“正店”则用“原创不易”换来一大批人无条件支持,穿着所谓山寨汉服的人被称作“穿山甲”遭受羞辱,甚至从线上撕到线下。

但购买正店服装也不全然快乐。工期长、使用布料廉价、价格虚高。而且一概不退换,消费者还要为了维护他们的原创心甘情愿承担所有风险。

可以说,有些汉服店的确被惯坏了。比如天猫汉服头部品牌,粉丝规模达300万以上,会员规模超过30万。而就在上个月,它对客户的恶意备注点燃了消费者长期积累的怒火。

这边厢“山正”“是非”还争得不可开交,那边厢“汉服考据派”和“仙服派”又是另一番水火不容。“考据派”认为汉服是对中华文明的回溯,需要严谨对待,形制绝对不能出错(但网上看起来很有道理的形制考据也难保是对的)。但是“仙服派”却觉得穿汉服是图个开心,不需要严守规矩,穿着漂漂亮亮就好。 

这两派在社交媒体上相互阴阳怪气,甚至双双斯文扫地,在这样的分歧下,支持“汉仙分家”的人不在少数。 

这两方相互看不顺眼由来已久,有极端的“汉服党”认为,那些打着“复兴不是复古”“我就喜欢漂亮衣服”的人不过是消费主义的韭菜,至于“汉洋折衷”,更是泱泱华夏之耻辱。“仙服党”也对“老古板们”不屑一顾,认为他们对所谓“正统”的计较,远远超过了对汉服本身的热爱,汉服反而成为了一种彰显优越感的道具。 

不得不说,汉服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确不那么实用,清歌调侃汉服若是日常久穿,下摆和衣袖可能拖成“抹布”。但对于“汉洋折衷”,她还是不太能接受:“不喜欢把汉服变成蕾丝和蓬蓬裙,让汉服失去了原本的韵味。”而对于汉元素,她持一种期待又观望的态度:“汉元素在日常服装的运用上确实有很多可以探索的东西,现在还很稚嫩。”

演员徐娇的汉元素服装

 清歌代表着很大一部分爱好者群体面临的困境,他们认识到了汉服在当代社会具有的局限,但又没有寻找到同时符合日常与审美的民族服装。 在汉服圈的纷争中,我们或多或少能看出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的矛盾。

其实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汉服之中,也存在于有关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历过断层(这种断层最主要的来源其实是满清入关之后),它并非循着自然的轨迹从古代发展到现代,而是依靠“复兴”。由于这种断层的存在,就让这些遥远的传统文化显得尴尬。 

的确有一部分人墨守陈规,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传统,却并没有真正认识它,只是刻板地模仿,罔顾现实的需求。另一部分人则恣意放飞自我,特别是审美教育较为缺失的情况下,有时候难免出现一些古怪的产物。

一家淘宝店的“交领棉袄” 

这两派看似完全对立,但根本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真正传统文化的陌生感,以及想要寻回失落的文明,补上断层,又不知如何是好的稚拙。

 

沿袭传统的时代正装

 在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的第五集《一个香港仔的汉服梦》中,志玲姐姐的旁白这样说: 

“汉服,不是停留在前代王朝的旧衣,而是沿袭传统的时代正装。”

在我看来,东晋上虞对“不停留在王朝的旧衣”这句话的诠释很出色,她虽然日常穿搭都离不开汉服,但能够自如地运用汉服搭配各种各种各样的现代服装(还有视频教学),同时她对“汉洋折衷”和“仙服”并无芥蒂,对汉元素的态度则更加开放: “‘汉洋折衷’和‘仙女服’,它们都是文化差异的一种表达,这能丰富汉服现代化穿搭风格,也能助力汉服多次元‘破圈’,这对于在发展中阶段的汉服,其实是很富有色彩、活力的文化碰撞。‘汉元素’其实被认为是现代化场景中衍生出的新式汉服,我们身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不断交流借鉴不同的文化因子,那些设计比较优秀的‘汉元素’是否能被纳入‘现代汉服体系’,其实得看后世的评判。” 

她的确不喜欢“应用了较低质感的面料去迎合大众的浮夸喜好”的仙服,但在其形制正确的基础上,也并不反对更丰富的元素存在。

©东晋上虞 身着汉元素服装

 而对于“时代正装”这个说法,同袍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传统节日。 清歌提到:“日常各安其服,但中国传统节日时,大家可以穿着汉服在街上问好。这就是我内心中汉服文化最理想的状态。” 

东晋上虞早先做过一本杂志叫《汉服时代》,在那里,他们对‘中国人的现代生活’有着大胆的设想,让衣食住行皆遵循着中式的风格和发展规律,保持传统中式礼仪,在节假日也能和日本的烟火大会、七夕祭一样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 当然,汉服同袍们也要记得,我们如今就处在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汉服是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它需要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需要多去融合,博采众长。

©东晋上虞 西塘汉服节

《线上汉服消费洞察报告》中还有一个足够令同袍兴奋的数据,在当前,汉服的已购用户的数量达到一千八百万,而可撬动的潜在用户有四亿一千五百万的惊人规模。 这个数据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汉服文化传播的潜力,也让我们对有朝一日弥合文化断层多了些许信心。 

但也许汉服圈还需要更多的包容,而不是一群人一味沉浸在想象中的世界,兀自纷争不休。我们需要更多真正愿意发扬汉服文化的人,才能让它在时代中重获新生。

 


 

汉服,对我而言是一个欲入其门而不得其法的圈子,汉服的魅力令人倾心,但圈子的诸多规矩和需要补的大量知识又让人望而却步。

 有人给予汉服太沉重的担子,并悲观地断言:“当一个致力于复兴文化的群体变成服饰爱好者群体时,就已经失去发展基石。” 

在我看来,很多人心目中的传统文化已在遥远的空缺中渐渐被神化,成为了一种金光灿烂的幻想。但事实上,它本应是平凡日常,是黎民百姓,是传承了五千年的朦胧感觉,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全都与之息息相关。

传统文化也好,汉服也好,从来无需放低身段,因为他们不曾高高在上。

 我们渴望的汉服理应是生活化的,也理所当然地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焕发如流行服饰那样的生机和魅力。 汉服很美,但穿它之前,也无需沐浴焚香。

汉服 文化 传统 服装 时代 复兴 同袍 服饰 汉服圈
汉服同袍们的江湖
拭微
2020-11-03 21:51:52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猫的可爱,是群众意见|灵感手抄本
年度最热cult片,连官方售后都这么惊悚?
游戏没玩儿,但这广告真的燃
“究竟什么书,非得在陪我散步的时候看?”
平静的疯感、荒诞的幽默,全在他的拼贴里
“四十年前,他用一把公园长椅向我求婚” | 灵感手抄本
三年了,“社群”还能嚼出什么新滋味? | CCC成都社群大会回顾
作为当代人的“精神布洛芬”,Jellycat告诉了我们什么?| 品牌兔子洞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