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拿回家的快递,拆开的包装,有多少是为了需要,又有多少是为品味,为人设,为多巴胺?思考这个问题也太复杂了,我们又不是苏格拉底。然而有的人在考虑。
这个世界上,买东西的,永远没有卖东西的清醒。比如品牌里的哲学家——无印良品,它就一直在考虑:我们和这些物品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又为什么发明这些物品?
今天我们要安利的展览——无印良品【动词之森】就讲得这回事情。按时间来说,这场展览有点过期了。但是我们认为好创意会过期但不过时,尤其是在这个基金被割,钱包紧缩的时候,来讨论这场禁欲系的展览,就有点儿意思了。
这场展览到底在讲什么呢?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上个月21号,前往日本银座MUJI画廊。
画廊里,15根60厘米粗的纸管林立,看起来像森林中的一棵树。这里的每个纸管,一对一展示了一个动词和一件无印良品的展品。纸管身上还有一些树洞一样的窗口。透过它们,你可以观看产品的设计点。穿过动词的森林,你还能看到展会的介绍以及无印良品40年的历史年表。
展览刊词里,策展人还碎叨叨念了句:“如果你能读懂一件物品承载着的几个动词,且这些动词能引导你做出更美好的社会行为,那就太好了”
乍一看,让人有点摸不到头脑,还感觉挺玄学的!
这个看起来特别像经文的动词,到底在说什么啊?
原来这些动词来源于无印良品在2020年9月发布的《MUJI IS 無印良品アーカイブ》(无印良品档案)。这部书和坂本龙一创作的《扫除》短片一样,都是品牌诞生40周年的礼物。
作为品牌献寿礼物,无印良品探讨品牌发展的方式,倒是非常巧妙。他们在7000 个商品里选出了460 件,从每个产品中存在的“动词”出发,去讨论物品诞生时的创作想法。因为在无印良品看来,人造物品的起源都有一个独特的原因,那就是人们在使用这个物品时所产生的动作。
最终,他们找到了15个动词,概括出物品被需要的原因:省略/活用/不装饰/学习/询问/接受/总结/安排/靠近/注意/委托/重复/比赛/化妆/尝试,表达了无印良品一贯的设计理念,商品设计必须准确地传递商品本身价值,这很重要。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词来品品无印良品的动词哲学。
·省略
增加一些包装,就会让产品不同,从而提高了价格。这些东西,和本质无关,却决定了物品的价格。无印良品对此表示怀疑。
为了表达物品的价值,无印良品的目标就是,在这些无用之处上,做减法。这样生产出来的商品,才能够诚实地表现物品本来的魅力。
·不装饰
即使不依赖装饰物,也能凭借最原本的姿态自信地存在。这就是无印良品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田中一光曾说:质朴无需在华丽面前低头。看似贫乏的内部,也可能隐藏了一个以知性与感性为傲的世界。仅仅是质朴这个词本身,也寄托了这样的意志。
·委托
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无印良品宁可牺牲掉自己的个性。
这并不只是为了去掉标签和装饰,而是在使用方法上,为人们创造生活的留白,交给他们发挥想象力。
无印良品认为,我们给予使用者基本日常用品,就是想让他们按照自己的个性,随心所欲地使用,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关于这场展览,我身边朋友们的想法分成鲜明的两大梯队。
大部分人则表示无感,脑海里浮现出无印良品端钵念经的模样,心里只有两个字:就这?这种错觉也不是没有依据。一直以来,佛系的生活哲学,贯穿在无印良品的基因里,总是试图让用户思考一些什么东西。
我倒是认为,无印良品从动词这种形式去盘点品牌起源,这种叙事技巧挺巧妙的。从前,人们可以在字里行间里穿梭古今。只是现在,人们习惯从视频里获取即得的画面,反而桎梏了想象力。这样一看,平面的文字像一个空的水杯,给人们一些空间,让人们发挥想象力。无印回归文字这一媒介,试图阐释物品的本质之道,倒也挺符合无印良品回顾商品本质的本心——让人回到生活的起点。
只是,欣赏归欣赏,面对无印良品的这波念经,日本人兴许会买账,国人就不一定了。毕竟,谁还喜欢听这些大道理呢?买买买带来的快乐才是王道。
补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