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些新闻,让我深深地觉得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先是有人花6934.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买了一件以NFT形式存在的数码艺术品,后来又有人花了29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030万元)买了以NFT形式存在的史上第一条推特,紧接着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女友Grimes在20分钟内成功拍出十首NFT形式的歌曲,成交总价为580万美元。但有一个问题——
NFT到底是什么?怎么好像希腊神话中“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挨着什么什么就身价暴涨?
NFT的中文名叫“不可替代代币”(Non-fungible Tokens,简称:NFT),字面翻译过来,就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代币”。
但啥叫“不可替代的代币”呢?要想理解这个,咱们先来看看一些稍微熟悉一点的概念。区块链技术将数字加密货币分为原生币和代币两大类,原生币就是我们虽然还没广泛使用,但却多少听过的比特币,拥有自己的主链,使用链上的交易来维护账本数据,是可以替代的,我的这个比特币在同一时间和你的比特币一样。算得上是数字货币(cryptocurrency)的一种,他们和所有货币一样有着自己的价值波动,也会受到通胀影响,以及和其他数字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化。
代币则是依附现有的区块链技术,使用智能合约记账,比如依附于以太坊而发布的各种代币。而代币当中,而分成可替代和不可替代的两种。代币虽然叫“币”,但其实是一种数字权益证明,是一种标记原生数字资产所有权的方法。
不可替代的代币意味着唯一性和不可拆分性,比如毕加索的画或者莫扎特的音乐,有且只有一件,无法裂变。简单而言,如画作、音乐、域名等唯一且不可裂变的物品变成资产时,就可以直接映射到NFT上,并且跟随NFT在链上流转,创造了一种新的资产。
举个例子,如果我通过NFT交易获得了一幅著名数码艺术家绘制的作品,那么我就是这件作品的唯一拥有者。如果有人想要购买这件艺术品,那就只能向我购买。买家可以通过特定的编号查询,以确保他购买的艺术品是货真价实的真品。
仔细一想,NFT的诞生,其实发生在4年前。2017年,以太坊上出现了一个叫做CryptoPunks的像素头像项目。这些像素头像总量上限为1万,每个头像都只有一个,其拥有者可以将其拿到二级市场交易。就像我们平常在二手市场交易一样,但商品的真实性得到了完全的保证。
的确,“加密艺术”是NFT目前最重要的一个应用场景。它通过消除“中间商赚差价”和“盗版”,对艺术家创作形成了一种激励。NFT背后的技术提供了一种抵消互联网无限复制能力的方法,使得艺术家的数字作品是独一无二的。它帮助艺术家与爱好者建立联系,并从中赚钱。众所周知,如今许多创作者如果要通过数字内容赚钱,虽然平台会向艺术家支付一定比例的报酬,但也会抽走相当一部分的利润。并且有些平台“拿佣金”的规则相当不透明,这让创作者陷入利益分配不公平的困境。
相比之下,通过NFT内容创作者可以直接将自己的作品售卖给粉丝,而无需经过平台这一“中介”,由此激发了创作积极性。
除了艺术创作,NFT还能用在知识产权领域、身份证明、金融资产、票据、卡牌类、游戏道具等领域。
在《区块链本质》的一书中,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可以说,比特币、以太坊等应用的成功之处在于其Token机制的设计与应用。在这个层面,区块链的本质是一个与物理空间相融合的意义空间。”
但必须注意的,并非所有嫁接后的结果都是价值的。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但并非稀缺的就是有价值的。核心之处在于,它本身是否在现实中具备价值。
NFT的作用是锦上添花,并非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