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真是一个很美的词。它不光表达了一种瞬间的惊艳,还暗含着败兴而归的淡淡悔恨。我认为这个词用以描述许多产品的视觉设计也是很恰当的。
包装和广告是对品牌调性的一种视觉表达,但它们终究走上被遗弃的道路:包装被拆除、标签被摘掉、lookbook很快不见……同样的,为了回应消费者的期待,TVC、画报迭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稍过一段时间也就湮没无声了。但很多时候,“美”带来的直觉之珍贵,远大于探讨它存在的意义。
不得不说,秀场邀请函,正是这种短暂盛放、诗意浪费之感的典型代表。
纸不是纸,是温柔的宇宙
秀场邀请函,无非就是一张纸?
的确如此。但纸与纸之间,也有不同的调性,反映着品牌各自的宇宙。
GUCCI:在复古益智书中抚摸历史
上周被GUCCI Aria系列刷了屏。
这一名为“时尚咏叹调”的全新主题,是关于黑客实验室的渗透与变奏。古典诗意与现代潮流的结合中,遍布着GUCCI诞辰100年的时尚足迹。是秀场入场券,也是品牌生日派对的邀请卡,这次GUCCI以品牌历史益智书的形式向客人发出了邀请,书中包含一系列文字和图片游戏,让被邀请者在等待时实现娱乐。
插画和排版风格让人回到了20世纪,略黄的纸张进一步强调了怀旧的品质。GUCCI还设置了“Did You Know”板块,进一步展示了品牌设计的灵感。配合本次大秀花卉印花、竹节双G、马术等经典元素,仿佛给了受邀者一份进入复古乐园的入场券。
Burberry:来自伦敦的浪漫呼唤
几乎每家古着店里,都会出现BURBERRY风衣的身影。经典的条纹配色,代表了率性洒脱的品牌形象。但万万没想到,BURBERRY也推出过这么浪漫的邀请函。
2013年BURBERRY秋冬发布会的邀请函做了一个简洁精致的裁剪,并配合弹出式的小设计。画面有很强的场景感,模拟了竖立在肯辛顿花园之后的秀场空间,同时结合了标志性伦敦地标,乍一看像白雪皑皑的城堡。
纸的变形,是鲜明的性格书写
秀场邀请函,也可以不止是一张普通的纸。
有一年,KENZO将邀请函做成了一把扇子,提升功能性的同时颇有东方韵味,也是一个新玩法。对于大多数品牌来说,通过纸的变形,能达到更好地增强品牌声量的效果。
山本耀司:极简到底的性格名片
如何形容山本耀司?看过一个讨巧又机智的回答,说他有一种“黑色幽默”。先锋的设计解构、纯粹的色彩把握,火候太恰好、风格太难抄,因此我认为只能用“山本耀司”才能形容山本耀司。
2013年,是山本耀司设计中一个特别的时刻。这一年,他推出了Y-3系列。主线也更加叛逆,为了不被“裁剪之王”的称号框定,他索性杀一个出其不意,在秋冬发布会上隐掉裁剪,以“一块布”的主题贯穿全篇。
连邀请函也将他本人风格贯彻到底。这大概是大牌秀场成本最低的邀请函之一了,灰色的塑料袋印着基本信息。里面也不过是一张撕得带毛边的白纸,显眼的山本耀司签名和秀场信息陈列其中。在展示品牌不拘一格的调性同时,也成为了一张设计师本人的性格名片。
Raeburn:爱猎奇的年轻血液
提到英国品牌,“英伦气质”一定是提及率最高的形容词。的确,Old school的英国品牌,总不免给人一种老绅士感。但对于走年轻化路线的Raeburn来说,这种英伦基因使它丢掉了所有轻浮的嫌疑。
和上文提到的山本耀司邀请函一样,raeburn也是也具有低成本、高趣味的特点。在伦敦大秀上,Raeburn推出了这个怀旧的玩具降落伞来呼应春季的“部署”系列。当小人飞起来,伞顶的秀场信息将会尽收眼底。
颠覆材质,让艺术更艺术
更会玩一点,邀请函根本就连纸的影子都看不见了。甚至于告诉你这是一张“邀请函”,你也不一定会相信。
在大牌手里,邀请函被解构成日常生活中的“他者”,成为一个艺术装置。
在益智书之前,GUCCI或已成另类邀请函届最大玩家。
印象最深的是某一年的几件套,旧药箱的金属罐盖子上印有18世纪的德国炼金术手稿。打开后有一张化学元素表,一个线夹,香纸,五指蜡烛和一包火柴。
一个令人心跳加速的倒计时器,一直计时到大秀开始。
一向浪漫的华伦天奴,曾经把盛情的邀请装在磁带里,用声音记录故事。
2019年,LV把邀请函做成了一只手套。白色的布面贴着细细碎碎的铆钉,成为最难买又最便宜的“限量版”。
Maison Martin Margiela用盘底告诉我们,"惊喜总在想不到的地方”。
Moschino以幽默闻名,这通常从他们有趣的邀请开始。这些色彩缤纷的钥匙呼应了他们当季实用别致的特色西装。
又酷又飒的Ann Demeulemeester,将邀请函做成了X光透视海报。你拿到的不是一份病历,而是透视时尚的眼光。
就像开头讨论的那样,虽然这些邀请函能给人以趣味性的审美观感,但依旧会让人觉得在这种附件上大费周章,实属“过度设计”。
我很认同赖声川对于“创意”的看法,他认为创意之所以为创意,在于摒弃“概念”。当你觉得邀请函只能是名目清晰、方方正正的卡纸时,就已经为自己设下了罗网。而对于创意衍生品,我认为也不能从结果论或纯粹的功能性去推导。毕竟在琳琅满目、层层相抄的时代,哪怕只有一点点美感层面上的感官刺激也是一种奢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