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开始接受了一种理念——马丁·马吉拉(以下简称“马吉拉”)是一种宗教。
他的信徒们藏匿在身边,通过一双双Tabi鞋、圆肩西装和带有四条幼幼的白线寻找彼此。发现了彼此也不会太过熟络,只会用一个眼神表达出对彼此品味的认同——“哦,原来你也穿马吉拉。” 彼此找到了共同的信仰,有余粮自动上缴香油钱,时不时地还一边在网上刷着精品店,一边祈祷:“再让我遇见一次那件衫吧,我保证这次下单时绝不迟疑。”
可能对于一些时装精而言,人只能分为穿马吉拉的和不穿马吉拉的两种吧。
不能怪他们过于神化马吉拉,毕竟在“今日流行,明日出局”的时装界里,像马吉拉一样近乎隐形的人实在太少。多少时尚设计师们不甘寂寞,从幕后走到台前,不甘心只为他人做衣裳,纷纷端起酒杯,做一只名利场上的花蝴蝶。
而马吉拉则恰恰反其道行之,他低调到令人感到陌生。提起他,你会想起很多经典的设计,唯独想不起来这位设计师的长相。网上有着几张传闻是马吉拉的照片,但没有一张得到了官方认可。连在2019年出品的官方纪录片《天衣无戒:马丁·马吉拉》(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里,也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13年前,在Maison Martin Margiela庆祝品牌建立二十周年秀上,马吉拉决定远离江湖。但可能越是神秘,越想参破,即便在人人都只有金鱼记性的今日,关于马吉拉的讨论似乎也没有停止的意思。今天,我想给大家推荐由马丁·马吉拉时装屋编著的《马丁·马吉拉》(Maison Martin Margiela),这是简体中文版图书首次面世,全书包含超过400张珍贵图片,包括设计草图、代表作、媒体报道、个人物品和品牌档案等历史资料,大部分都是首次披露。
留白:
第一次摸到这本书时,就被这本书的质感所折服。纺织质感的封面上,凹凹凸凸地用白线绣着几行字。从数字0到数字23,每一个数字代表着马吉拉一系列作品,每一个数字背后的含义都曾是时装精们反复诵读的经典:0代表着Artisanal系列,混搭复古风与现代;男装是10和14,10设计前卫,14风格隽永;11是配饰,22是鞋履…… 这些数字,是解析马吉拉创作史的密码。
还有白色,如果说川久保玲(Rei Kawakubo)将黑用到极致,那马吉拉就将白重新定义了一番。在书的第12章“词汇表”里,马丁·马吉拉时装屋列出了该品牌对于不同词语的定义,从头开始解构马吉拉整个品牌的发展逻辑。在马吉拉这里,白色意味着“黑色或者黑色帆布的二元对立面,不仅仅是单纯的‘白色’,还包括整个阴影。白色是马吉拉工作室和商店使用的主要颜色,在一些服饰上也使用过白色”。白色外套代表着是“马吉拉工作室的标志,是对阶层、往年高定服饰工作室的一种批判。” 而白色标签和四处白色针脚,则是“声称匿名的标志,不影响带有品牌的服饰的渴望,对商标暴政的回应。”
马吉拉的白,是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白墙,是马塞尔·布达埃尔的《白房间》,是用建筑与艺术对品牌的商业性进行消解。但说来讽刺,可能马吉拉也没有想到:当初为了方便他人拆除标签的所设置的四条脆弱的白线,却成为了时装史上最有名的logo之一。
马吉拉的白是留白,是诠释的缺席。书中引用了一封时装记者索尼娅·拉赫林(Sonia Rachline)发给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邮件,用第一手资料的形式展示出时装从业者对于“马吉拉”式的“缺席”。在文中,她认为马吉拉的作品体现出了时尚的纯粹,“(时尚)是一种既坚定又无所顾虑的体验,是对形式和本质的观察,是一种有力的表达方式,除了他自己,不需要任何发言人。”
顺便告诉你,书里还有一张有趣的图片,里面选取了2006年1月在佛罗伦萨男装周Maison Martin Margiela展览上用的所有带有“白”(white)字的歌曲。
旧改:
著名时装评论人黎坚惠在《1987-2007 时装时刻》里提到马吉拉,用的就是《Recycling in this Sense: Martin Margiela》作为标题。文中对于马吉拉的解构主义手法大加推崇,重点放的不是一个“旧”字,而是“改”字。地毯、杯垫都变成了背心,虽然“台下买家看得心惊肉跳”,但“连后知后觉的香港市场今年秋季也开始卖他的衣服了”。
马吉拉用前卫的手法将衣服解构,探讨它们的构造,手法十分前卫。他有时会刻意露出布料反面和内衬,有时做出超大尺寸的衣服,有时又将玩偶的衣款做成真人尺寸;有时会在布料表面印上错视图案,甚至在衣服上以手工绘制花纹。他会用旧衣和现成物(Readymade Objects)拼凑出仅此一件的作品,并对衣服日渐变得残旧的宿命提出省思。马吉拉的改造,并非是单纯的再利用(Recycling),而是向上利用(Upcyling)。难怪黎坚惠也在文中专写一句“旧衫再造一环才是我对他另眼相看的强项”。
天赋固然是有的,但马吉拉爱好者们更关心的是这些“一件长袖冷衫拆开三件卖,顾客又可随意搭配”衣服是如何剪裁出来的。
光看干扁的文字自然是无法满足时装精们的好奇心,在这本《马丁·马吉拉》里,你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这里有1989/1990秋冬的外套草图,1997年春夏秀场媒体发布会上的说明书,还有多场秀的型录(Lookbook),你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马吉拉对旧物施展“魔法”的台前与幕后,看到马吉拉旧改衣服的全过程,让你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不光是旧改衣服,马吉拉似乎对旧物特别有情。书中还特别选择了Maison Martin Margiela中国香港中环店的开业场景,还特意标注是在一栋古老的殖民地破旧房屋,内有古董混凝土砖、铁楼梯和传统阳台。通过这些珍贵的图片,让没有来得及经历马吉拉黄金时代的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马吉拉的设计理念。
说起念旧,也许上文提到的白也能说明马吉拉对于旧的执念。白色能够承载“脆弱的力量,特别是时光流逝所带来的脆弱感”。想想看,当年的白衣已逐渐泛黄,马吉拉的白成为见证时光流转的日晷,“流逝的时光终将在白色的表面留下印记。” 在马吉拉的逻辑里,白与旧充满个性,绝不是平庸的存在。
言论:
关于马吉拉的文章千万万,各家各有说法。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想系统地了解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历史与理念,我相信选择马丁·马吉拉时装屋官方编著的书是不二选择。
这本书里有10多篇关于马吉拉的文章,撰稿人有设计师Jean Paul Gaultier、前法国高级定制时装协会主席Didier Grumbach、法国《VOGUE》主编Carine Roitfeld、英国记者兼作家Susannah Frankel、巴黎时尚博物馆馆长Oliver Saillard,以及艺术家Vanessa Beecroft等,全部既是陪伴着马吉拉成长的亲朋密友,也是时尚圈里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让我们从时尚、商业、哲学、艺术等多个角度得知业内人士对于马吉拉的看法。
当然有一些英雄惜英雄的漂亮话,但每一篇文章却都能带给人们新的思考。比如法国当代最知名的女性室内与工业设计师之一的Andree Putman为什么会在书中说马吉拉带着一股“充满新意的傲慢”?Sussannah Frankel又是如何定义“概念化时尚”,以及它的“诞生、死亡与重生”?还有前后都担任过爱马仕(Hermes)创意总监的Jean Paul Gaultier是如何评价马杰拉的?他为什么曾拒绝过马吉拉的求职?(这里可以剧透一下,Paul Gaultier所写的信十分真诚,颇有“巴黎坏孩子”的风格),为什么在你穿上Maison Martin Margiela衣服的时候,其实就“自动开始抵抗服装的庸俗化、品牌化、富丽堂皇和暴发户般的无知”?多篇值得反复阅读的文章洗脱大众对于时装书浅薄的刻板印象。
改变的是你对马吉拉过往的神秘印象,从书页里,一个立体的马吉拉慢慢呈现。不变的是高品质的印刷质量,用157g亚粉纸印刷呈现376+92(插页)的扎实内容,全方位梳理其代表作、品牌历程与设计概念(邮费我们全包,不用担心)。还有每本书还附赠一本充满艺术感的笔记本,让你的读书笔记有一个适意的归处。
这下,你就可以更容易地发现身边的马吉拉同好了。
《马丁·马吉拉》+ 艺术笔记本
现已正式在未知商店发售
马丁·马吉拉时装屋官方授权
400张珍贵图片 + 十余篇行业领袖级文章
原价¥499| 现价¥360
默认包邮
↓↓↓即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