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创意人,都离不开提案。
以及,想必你们也知道了,TOPYS最近又出书了。书的名字是《提案者》。
写下这三个字的时候,隐隐觉得这是一种传承。我们从业界前辈那里求得真知灼见,再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传递给也许正在准备明天的提案的你。
Q: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本书?
毕竟这年头市场环境差,盈利空间小,纸书濒危的论调早就甚嚣尘上了。以上说的当然是动力之一。另外还有一些不成熟但真诚的小思考和小感悟。
这些年,TOPYS采访了许许多多国内外知名的创意人,也积累下数量可观的一手素材。大多时候,我们都能趁着热乎劲儿第一时间投递给身处天涯海角的你们,这是互联网的优势。
但还有些时刻,我们遗憾和揣度着:偶尔,采访中那些旁逸斜出的生动细节受限于传播体量的要求不得不被挥刀斩断,也有些珍贵的图片承载着信息量却被忽视掉了;亦或,即便我们用心整理,在信息碎片化、即生即灭的互联网时代,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是否也终究逃不开被遗忘的命运。实在可惜。
从纸书时代走来的人都相信或愿意相信,用方正铅字落实在洁白纸张上的内容更加郑重其事,也更会被珍视和反复翻阅、借鉴。于是,一念起,此书生。
Q:为什么不是“提案”,不是“创意分析”,而是《提案者》?
提案当然重要,但在我们看来,更重要的是提案的人。相信“文无定法”,一如相信“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或者“无招胜有招”,这背后的表达是:与其COPY经典的提案,不如去接近“生养”出这些提案的思想土壤。去看看提案背后的人,他们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孤独或创造。
我们采访被网友戏称“脑洞开得深不见底”的艺术漫画家Tango高幼军,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不能考虑消费者喜欢什么,你就去做什么。消费者喜欢的,你永远不知道。它是埋在里面的,要靠触发事件触发出来。互联网的精神就是你不知道哪个点突然就爆了,就是要不断去试和找这种让大家都觉得好玩的东西。
美国知名设计师布莱恩·柯林斯(Brain Collins)的分享,既有“设计未来,而不仅仅是当下;寻找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这样的思维金句;也有他对自己的工作室COLLINS的描述:那更像是个混乱不堪的厨房,想象凌晨一点半的你刚从一场朋友聚会中回来,醉醺醺地走进厨房想吃点什么。你拿出了一些食材,有人从楼上下来,你又开始做起了汤,有人开始煮饺子,于是大家一同做了一顿晚餐。这是大家共同创造的时刻,也是凝聚的美好时光——喝着东西,享用着美食。
但是,这些与创意有关吗?
引用声称自己“从来没有缺乏灵感的时候”的日本漫画家Noritake的话解答:我只是自然而然地接受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
读完这本《提案者》,便会对那句听起来颇俗套的“创意来源于生活”产生共情。好的提案灵感往往更青睐长于观察、乐于体验、善于分享的人,提案者才是提案真正的灵魂。
Q:为了让这本《提案者》完美一点,再完美一点,我们做了什么?
虽说做书的念头就起始于一些细碎的感受和一个最终下定决心的时刻。但过程之漫长繁琐耗费心力,想必做过书的朋友都明了。而没做过的,在拿到这本《提案者》的时候,也必定能明白,为了让它被你捧在手里时显得更加完美,我们放了多少小心思在其中。
二十位来自设计、建筑、戏剧、绘画等不同领域的提案者,被放入三个疏朗清晰的大框架里——创意设计提案者、艺术生活提案者、品牌经营提案者。对很多人来说,书籍的第一张脸不是封面而是目录,过分繁琐细致的目录会让你满怀期待开卷,翻到目录页便失去信心或兴趣。目录就像一扇未知世界的大门和地图,要缓缓地打开。
在内容的呈现上,我们依旧是文字、图片和视频相辅相成的方式。
思想是书的灵魂,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提案者》的灵魂足够丰盈有趣,也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两种最合适的载体——节奏紧凑、简明清晰的Q&A和自然流淌、渐入佳境的观察者叙事。
图片和文字的穿插追求最佳的视觉友好效果,传达重要信息的图片我们宁愿以以一页一幅的方式呈现,也不想让它在拥挤的文字迷阵中失去焦点。而相关的视频都收集在神秘盒子中,翻到书封底页,扫描左下角的二维码,即可打开。
内容诚然重要,但耽于美好事物也乐于传递美好的TOPYS怎能放过设计细节?
书封的黑底印银设计简约大气,少了充盈视觉的繁复感,如同《提案者》的书名一样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我们希望把更多彩蛋留给你自己去打开,毕竟封面设计带来的严肃感在翻开的同时就会被图片和内页设计清新多彩的风格冲淡,随手打开一页,就会不知不觉翻看下去。
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用《提案者》采访的专栏作家、“词语收藏人”黄集伟的话说,阅读既可以是一个人的终极归宿,也可以是一种随机行为,一种烦杂生活中难得的游乐时刻。
希望这本《提案者》为身为创意人的你建构一种思想归宿,也为身为爱书人的你提供片刻心灵上的休憩。
-/-
TOPYS出品 ·《提案者》
现已正式在未知商店发售
定价¥88 | 现价¥79
《提案者》+《关于创意商业的150个问答》
两本组合装可享8折仅需¥132
↓↓↓即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