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登伯格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如果心情忧郁,不管是为了什么,去咖啡馆!这句话蕴含的诗意不言而喻,但是估计在深圳是行不通的,因为据说深圳人的命都是咖啡续上的,就是这么务实。咖啡馆对中国城市的意义在近年来的确有了很多变化,从彰显身份到日常休闲再到如今强调风味和冲煮方式,咖啡迎来了自己的第三次迭代,如今这个「精神小伙」也终于不用依托于咖啡馆而有了自己的姓名。窃以为每个城市的咖啡店都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基因,咖啡业态也和城市气质息息相关,所以深圳的咖啡店断然不会如上海一样充满了小资情怀,但是我很期待深圳咖啡业态的未来发展,毕竟在一个由年轻人共同创造文化的城市,光是创新就足以让我们期待起这个又内卷又有趣的赛道。
01
年轻的基因是在的
只要你翻翻大数据,不难发现,深圳的咖啡馆起步较晚,在数量上也位于一线城市之尾。根据美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上海拥有超过6400家咖啡馆,数量位列中国第一,而北京、广州等紧跟其后,深圳也就能浮动着排个第四五。光看数据,大概也能看出深圳人在生活精致程度和生活方式上的追求是有别于北上广的,但是与他们相比,深圳又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城市特性:年轻。我们不能断定「年轻」一定会给深圳的咖啡店带来天然的优势,但是显然,要想抓住见过太多好东西的年轻消费者,对于咖啡馆主来说往往不是易事,这也许对促成深圳咖啡技术流的诞生是大有裨益的。
想要探寻这个产业,我们不得不从城市人群的特征和需求开始按图索骥。虽然深圳一直被人们戏称为「文化沙漠」,但是这种说法大抵只是泛泛地把历史等同于文化。美国的建筑理论家凯文·林奇说:“城市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故事,一个反映人群关系的图示”。对于深圳来说,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已经揭示了“包容”与“活力”的人群关系;而依托于鹅厂、菊厂、大疆等科技公司,深圳也吸引了一批讲究效率的年轻人。基于以上两点,深圳的咖啡业态有两个显著特点:创意与效率。而这波咖啡巨浪,首先掀起于晚上11点还在排队打车的南山科技园。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南山科技园,可以说咖啡店林立,你几乎可以在每个商务中心的楼下都找到一个咖啡店。据美团网收录的店铺数据,截至2021年12月,深圳市共有2016间咖啡馆,其中南山区就有1376家咖啡店,光是科技园一带就有544家。其中不仅有开在商务大楼角落里获得2020年世界咖啡师大赛中国赛区第三名的KONOMI;大概与KONOMI相距50米的地方,就是同场大赛获得第四名的UM Coffee,星巴克几乎呈现出「被围剿」的态势,当然更不必说与星巴克相邻一条街的万象天地商场里的咖啡新贵如Manner、%Arabica等。
不管是本土精品品牌KONOMI、UM亦或是连锁精品品牌Manner,他们的共通点就是面积不大、即买即走、积分可兑换咖啡。这些小而味美的特点可以说真的很“深圳”,但也可以窥见咖啡店拥有的强大粉丝群体。比起北京五道营胡同里的文艺、上海随处可见的活色生香,深圳顾客通常没那么需要一个有逼格的“第三空间”,倒是非常愿意为极好的品质和效率买单。
就拿KONOMI的忠实消费者来说,上午在楼上的超级猩猩健完身,下楼就可以立马取走一杯精品咖啡,转身进了旁边的大厦开始与这世界的近身战,这是他们的生活常态,也未尝不是一种讲究。
02
游走在都市感与生活化之间
深圳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商场多、公园多。公园自然是不必说,毕竟有意借鉴新加坡的发展模式,但你大概没想到,深圳商场的增长速度也位居世界第一,而且这些商场通常很大,就拿上文提到的南山区万象天地来说,足有23万平方米,其中餐饮的数量占比能到50%,这里面自然少不了咖啡店,但是什么样的咖啡会进入到深圳的商场内呢?
据业内人士告诉TOPYS:尽管深圳现在已经崛起了如KUDDO这样的精品咖啡店,但是商场在招商上仍然会把「星巴克」这样的多功能第三空间当作商场的必备配置,毕竟所谓的「网红化」都是有时效性的。就拿曾经红极一时的M Stand来说,在资本的推动下迅速大规模扩张其实也对稀释品牌的属性带来了一定影响。另外,商场在招商上也还是会优先考虑北京、上海甚至国外的咖啡品牌,毕竟在深圳这样一座人口组成多样化、消费趋势(对比北上)还是稍显滞后的地区,永远都是「外来和尚好念经」,外来品牌也能彰显商场的调性与实力。
不过这其中也有在别的城市表现火爆,在深圳却要坐“冷板凳”的精品咖啡,如Seesaw。其实Seesaw 算是中国第一批精品咖啡品牌,以能凸显咖啡风味的浅烘见长,会根据不同季节、城市文化和内容主题推出不同的咖啡饮品,而且空间设置也非常不错,但是在深圳却表现平平。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其优势到了深圳,却突然变成了劣势。据业内人士分析:Seesaw在深圳的选址其中一处就是远离CBD的宝安区壹方城,居民本就没有消费咖啡的刚需,再加上深圳咖啡文化并不浓厚,选址在宝安区的特调咖啡显然对于消费者来说太过超前,该店铺目前也搬迁到了壹方城更小的店铺中。
深圳咖啡业态另一个很明显的特质在于“既想咖啡生活化,街道却不够生活化”。很多人多知道DOE,如果说一句话来形容这家店的话,就是不会做咖啡的买手店不是好的潮牌店。2014年,DOE的两位主理人决定在上海开第一家店时,就是希望能创立一家很酷的生活方式咖啡店,因为咖啡本就是他们生活习惯中的一部分,因此选址原则就是要沿街、有生活气息。
提及上海与深圳的区别,DOE深圳店运营负责人表示:上海的大街小巷都可以见到不同年龄层次甚至是小朋友、爷爷奶奶辈坐在路边“笃悠悠“喝咖啡的状态,而深圳更多是在高速运转的工作模式下因提神需要而培养出的咖啡习惯,而且在深圳强输出的饮品文化一定是茶。
不仅如此,深圳的街道设置也不像上海、北京那样具有很强的「可逛性」,因此在深圳的落地,DOE也选择了既能连接公园,又有地面街道的深业上城。店铺设计四面皆可透光,店铺周围也林立着如星巴克、喜茶这样的休闲空间,目的就是为了让深圳消费者能参与到与品牌的交流中,营造出一种随时可停下的生活气息。不过对DOE的主理人来说,他们觉得深圳最特别的点就在于那些开在社区里的咖啡店,店内熟客消费甚至可占到50%以上。所以深圳人喝咖啡当真只为了提神吗?我们保留意见。
03
社区里装着的创意与人情味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武康路,那深圳就有创意园和城中村,而且那开在社区或城中村里的独立精品咖啡店可以说为你提供了一份深圳好咖啡地图,也算是成全了深圳咖啡「生活化」的一面。从口味、技术到店面的空间设计,都代表着主理人的自我表达。就拿华侨城创意园来说,300米内必有一家精品咖啡,比如最受欢迎的GEE,就是中国最早拥有从精品咖啡豆产地直采,到自主烘焙,以及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的完整产业链布局的精品咖啡品牌之一。从很多年起,吧台上就郑重地写下一句充满深圳特质的话:“我们卖的不是座位,是好咖啡。”工作日时,GEE就化身上班族的另一个办公场所,而到了周末,络绎不绝的人或去度过慵懒的周末时光,或到此处工作与自习,自成一方天地。
Gee的成功其实算给深圳咖啡业态的发展给了一个案例,从只在意技术,到空间设置的慢慢迭代,走的就是告别「网红化」,坚持咖啡的品质与主理人的自我表达这样一条路。
而另一家在深圳大有名气的精品咖啡KUDDO就首发在外国人最爱的蛇口G&G创意社区内,如今KUDDO已经入驻了深圳侨城坊、万象前海以及来福士。据主理人告诉TOPYS:创意园内的消费人群与咖啡店之间的粘性非常大,复购率很高,人群品质也高;商场的人群复购率较低,消费人群的品质也较不稳定。谈及深圳咖啡店的特色,主理人还表示:“虽然KUDDO如今已经获得了VC圈的投资,但是在扩张的路上仍然会非常谨慎,在进驻商场时也会优先考虑营业时间以及消费人群”。
此外在深圳小有名气的精品咖啡聚集地就是新洲、石厦商圈,当然还有外省咖啡师都喜欢打卡的八卦岭商圈。这一片区的精品咖啡店店面小,但是每一家都仿佛深藏功与名。他们多是专业咖啡师所开,咖啡豆的选取也较为精良。比起商业化,似乎更想在一方熟悉的天地分享咖啡心得,交朋结友。当然,也有的咖啡店无法进行商业化是因为开咖啡店门槛低,爱探索的深圳人也常常喜欢自主创业,但是没有一个专业团队,往往很难从社区中走出。就消费人群来说,在这种社区你很少见到一直拍个不停的网红,然而黑框和帆布袋却是这种社区的标配。
当然,技术流只是咖啡浪潮下的时代产物,如果你仔细探寻,仍然能遇见充满生活气息或深圳特质的咖啡店。例如在政府花了3年爆改的城中村水围,就隐藏着诸如阿殳咖啡这样的古早咖啡店,15年的历史,早已成了街坊的生活习惯;也有福康楼「盖碗咖啡」这种充满创意的“新中式潮流”,用喝盖碗茶的方式来喝咖啡,既保留了咖啡的“精英范儿”,又没有丢失深圳巷子里那一份慢生活情调。这两种咖啡就像水围的日与夜,一份老旧、一份创意,大致勾勒了深圳的模样。
都以为深圳人喝咖啡是为了续命,但我也看出了深圳人品味生活的另类姿势。谁说喝咖啡一定要在情调不打烊的店内?对于深圳人来说,那股香味儿勾起的已经是务实和闲适都要的深圳生活方式,至于深圳咖啡的未来如何,就交给市场来定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