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胎,你的城市准备好了吗?丨友好城市大挑战

春节刚过,多少已婚人士在这个节日里接受了长辈“三胎否”的关切询问?

如果2021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一年,那它的大事簿上一定有“三胎政策”出台这一项。生还是不生,这在今天很多人看来,已经不是一个问题。时不时就爬上热搜的“熊孩子”新闻、逐年加码的教育投入、真香的无娃生活……无一不在延迟当代年轻人的平均生娃年龄,而对于那些已经有娃的家庭来说,除对内的实际物质条件外,对外的大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考量要素,即我所在的,是否是一座“儿童友好”的城市?

 

为什么城市要“儿童友好”

为了应对全球城镇化、去中心化水平日益提高的现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6年发起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它指向所有社区治理,即不论大中小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在公共事务中给予儿童优先权,将儿童纳入决策体系中。

为何会提出这个概念?

首先,儿童虽然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作为一个个体,他们是城市生活的一份子,和其他人一样拥有享受周遭环境提供的设施与服务的权利。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们的生存及生活需要完全依赖他人照料,就更显出大环境对他们加以特别关照的必要。

此外,在过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儿童的声音和想法很少被看见,他们无法参与任何与城市建设相关决策,导致很多孩子的需求被忽略或误解,而这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很可能需要社会花费更大的代价来弥补。

我们常说,孩子是世界的未来,那么,当我们为自己规划着所在城市的未来时,是否应该把他们的需求一并考虑?

不过,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定义,儿童友好型城市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它覆盖了儿童成长的多维度需求,从基本的人生安全有保障、有健康成长环境,到更深层次的享受教育、拥有发言权、参与城市生活等等。

究其底层逻辑,是希望每个城市管理者、规划建设者,以及成年人,能够在城市生活中更多从孩子的视角和需求出发,来思考城市应该有的模样。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绘制的全球范围内“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情况。

 

“一米高度看城市”

有欧洲“平民教育之父”之称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观念,即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应该蹲下来,这不但拉近了与孩子的物理距离,更拉近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从这一观念,延伸出“一米高度看城市”的空间及城市设计理念。“一米”不仅是物理上的高度,亦是心理上的高度,让大人学会从孩子的视角、立场及真实需求出发,去看待周遭。

近日,弗吉尼亚的图书馆Fairfield Area Library引进了一种母婴共享阅读卡座——Fairfield Parent+Child Carrel。

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发现,带着学步童或婴儿的家长很难在图书馆阅览室使用正常的阅读台或计算机进行工作或资料查询,“他们不得不把孩子放在膝盖上,然后一边使用电脑,一边还要顾及到孩子,防止他们干扰,同时顾及他们的感受”。此外,这些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也可能干扰其他人使用图书馆。

所以,为何不干脆直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小空间呢?

于是,应图书馆需求,室内设计师Shannon Wray与家具品牌TMC合作完成了这款特别的学习卡座。它包含一张工作台,上边可放置电脑,另一侧装有一个内设柔软婴儿爬行垫的婴儿围栏,里面有小镜子、互动游戏面板,以及孩子们都喜欢的小圆孔,可供他们玩躲猫猫。

这样一来,当家长工作的时候,孩子们可以在家长视线范围内自己玩耍或看绘本,让爸爸妈妈能够解放双手,更高效完成自己的事情。

虽然该图书馆目前仅在临近儿童读物的区域配备了4个这样的座椅,但它像一个信号,明确告诉所有人,这是一座向更小的孩子开放的公共图书馆。

“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空间是非常重要的”,针对这一设计,非营利机构Families Forward弗吉尼亚分部的政策主管Ali Faruk如是说,他认为,这样的设计为图书馆所在社区营造了重视儿童的文化氛围。

伴随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打造一座更加儿童友好的城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新课题。城市空间的优化,成为当中最显性的一环。

去年5月,waa未觉建筑改造项目“The Playscape儿童成长中心:回到邻里”正式竣工。该项目所在地是北京原纺织厂厂区的仓库,五座旧建筑体围合出一个圆形的场地,在保有原建筑主题轮廓上,根据启发孩童感知这一新需求进行了改造。

摄影:田方方

整个项目的设计灵感,源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孩童“简陋”的玩耍环境——各种堆放的水泥管、平房屋顶、邻居的院子等。在那个城市化程度尚不高的阶段,孩子反而有机会和所处环境发生更多真实的互动,攀爬树木、到房子背后去探索,甚至走上街道,在最平常的街巷间发掘玩耍空间。

在设计者看来,当年那些真实的社区环境激发了孩子自主地发起各种活动的兴趣,而“回到邻里”试图通过一个大都市中精心设计的场所,帮助现代孩子体验那种于玩乐中自由创作的感觉。

摄影:田方方
摄影:田方方

 

孩子好,就是大家好

当然,“儿童友好型城市”是一个庞大命题,仅就城市建设层面来看,一个适合孩子玩乐的空间并非“儿童友好”的全部。

《无所畏惧:成长于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No Fear:Growing Up in a Risk Averse Society)的作者蒂姆·吉尔(Tim Gill)曾说,儿童友好城市是一个可以让孩子“随时随地自由活动”的城市,这样他们才能在成长过程中尽情享受自我。

但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几乎没有多少大城市能够达成这一目标,日益繁杂的交通系统在方便大家出行的过程中,看似将城市更紧密地联通起来,却难以避免地将儿童的生活空间切割为一个个独立分散的碎片地带,导致今天的孩子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几乎不能独立到街区玩耍。

这似乎是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并不是完全无法解决的难题。很多城市正在尝试做出一些改变,以优化孩子们在街道及城市中的活动体验。

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逐步将其位于市中心的斯堪德培广场变成无车区。他们采取每3个月扩展一条无车街道的方式,慢慢扩大市中心区的步行区域范畴,为孩子乃至市民提供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还让城市的PM10污染降低了15%。

地拉那的孩子们在街道上骑行玩耍。

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为减少儿童的交通事故,把幼儿园、学校及公园附近街道上的基础设施及建筑外立面涂成鲜亮的颜色,以最大限度提醒司机注意行人。

荷兰鹿特丹在2006年被评为最不具吸引力的城市后,痛定思痛,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上着力,不仅将一座城市森林公园打造为专门针对孩子的“野外体验园”,供他们在里面露营、建造洞穴、探险等,还让学校操场承担起社区广场的职责,建造高质量游戏空间、配备各种园艺及体育设施,让孩子以此为触点体验更多社区生活。

一系列措施在提升孩子生活品质的同时,逐步转变了鹿特丹的城市形象。根据该市的一份调查显示,房地产商开始愿意在这里建设新项目,因为人们愿意到这里来生活。

哥伦比亚波哥大市前市长恩里克·潘纳罗萨(Enrique Peñalosa)曾说:“如果我们能够打造一座对孩子友好的城市,那这将是一座对所有人都友好的城市。”

波哥大市最广为人知的一项城市措施是他们会在周日关闭很多机动车道,供孩子玩耍、老人漫步、邻里见面以及举办各种市民活动。

我们可以看到,在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对交通的优化、对城市空间的改造、绿化的扩充、设施的便捷化等等,不仅让我们的城市对孩子更加友善,也在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儿童友好型城市”,明面上是打造一个让孩子能够更加健康愉快成长的城市,实际上,它所指向的是一个对所有居民都更加包容、友善的城市空间。

 

城市 儿童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儿童友好 孩子 空间 社区 街道
三胎,你的城市准备好了吗?丨友好城市大挑战
毛毛.G
2022-02-17 16:19:24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是史铁生,成了当代互联网嘴替? 丨灵感手抄本
宜家什么都能收纳,包括你的电脑桌面
“春天”的意思是:我们该见面了丨太阳底下
喂!别扔那块吊牌!
老旧建筑的结局,不必都是拆除重建丨友好城市大挑战
谁家的“坏”小猫?居然登上了宜家的新广告
灵感告急?请查收一周创意速览
第一批用AI做设计的人,把它玩出了多少花样?
下载TOPYS APP
随时随地获取新鲜灵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