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五月初左右的时候,北京亮马河出现了沿河野餐、席地躺平的盛况,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河逆袭出圈,只因在禁止堂食的假期里人们需要一个地方呼吸自由的空气,这条小河接纳了人们别样的日常。
尽管没过多久,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亮马河部分区域被围挡封起来了,但“户外自由”、“公园自由”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们心中。
时间若回到一两年前,当时可能有不少人对颇具网红色彩的野餐、露营略有嗤之以鼻的态度。但经历过种种不可抗力之后,许多人的心态也变了,被动地失去走出去的机会反而增加了对大自然的想象,更想要走到户外。
如果你现在能踏足身边的公园,哪怕只是一处草坪、一条河流,在大自然中打开感官,愿你能尽情享受。
但如果你仍困守一隅,在外出依然受限的当下,你也可以借由智识的探寻、珍贵的记忆,让精神持续地走出去——这便是《去公园和野外》这本书的愿望。
第30辑的单读以“自然”为主题结集,在万物复苏的春夏交替之时,呼唤我们《去公园和野外》,借由这本书从眼下的生活转身,一同去到公园和野外,打开闭塞的感官,去自然里喘一口气。
在《去公园和野外》里,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精妙叙述穿行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圈中,探索动物、植物和一切不可知之物。
在尚毅的向导下去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观鸟,与丽贝卡·吉格斯一起在澳大利亚丹德农山脉观察水蛭,同阿子一家去颐和园公园寻找0001号柳树,和沈书枝回到江南乡野认识菰米和茭白,跟随任宁的脚步前往日本熊野古道徒步……
身心将暂时逃离逼仄城市生活,感受地球上另一端的日升日落、生命脉搏以及天涯共此时的感动。
在不得不经历过物资短缺的困境后,有的人从五谷不分到成为水培大师,求知的动力源于生存需要,间接地提醒了我们,在面对着神奇瑰丽却又陌生的大自然时,我们本来就会天然地产生许多疑问,那种儿时常有的好奇再次萌芽——
湿地是如何形成的?美洲鸟的外形、习性如何?水蛭是人类避之不及的生物吗?菰米和茭白什么时候成为了食物?苔藓是演化落后的植物吗?猕猴的叫声什么样?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重拾科普的趣味,找回成长过程中被泯灭的好奇心和科学精神。
与此同时,阅读《去公园和野外》是我们了解大自然的过程,我们的立场回归“自然中的人”,与其他生命成为朋友,也是一个找寻人和自然相处的新办法的契机。借此机会,得以直面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以及人类发展中的种种丧失,在在历史的向度中看到、感受人类发展中失去的东西。
比如,在中国古代,文人将气节和无奈寄情田园山水;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推动人类开始有计划、有效率使用资源;现今气候变化走向极端、其他生物面临生存危机……
如今我们也有这个时代必须要切身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当不可逆的改变发生了,我们的生命该如何前进?我们要怎么样重新适应新的日常和秩序?我们又该如何与大自然共处?
除此之外,本书还关照到了我们渴望远游的心情,呈现出全球各地不同的生活切面和人文风貌,阅读为我们浓缩、提炼了足迹和精神的所遍历的精彩,我们可以借此感受生活在别处的奇遇。
陈年喜书写峡河岸边风光与劳动者;刘铮一个月读三十本英文书进行阅读实验;约翰·弗里曼对“城市之光”书店创始人劳伦斯·费林盖蒂的深切纪念以及严飞对学者马若孟的追思;包慧怡寻访“舞王”的南印度之行以及云也退从以色列候鸟身上理解生命的流转。
当与生活的不确定性共处成为这个时代的“必答题”,习以为常但却很重要的生活琐碎被视作“非必要”,外出可能需要一张通行证的允许,我们依然要保持让身心保持灵敏,时刻打开感官的通道,让感受力流淌在每一个伸手可及、目光所至的角落,体验生命的每时每刻。
夏天就要到来了,现在正是翻开这本书的好时机,想象太阳的过于热情的拥抱,踏进河流的清凉,蝉的喧嚣……这些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不远处的未来。
-/-
走吧!
《去公园和野外》
未知商店现正发售
定价¥54|现价¥40.5
↓↓↓即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