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鱼饼@TOPYS.
近20年来,可能没有哪个时间段会比现在,能让我们如此不确定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常想到底为什么会走到今天?外界的不安全感,动荡感,到底是怎么一点点侵蚀进入我们的生活呢?也许分崩早在疫情发生的两年前就开始了,而长久、不确定的隔离,又让原本摇摇欲坠的日子更显得残破。直到如今,我们才惊觉裂痕已经如此深刻地影响到了我们的心灵,改变着我们的思考习惯甚至生活轨迹……
上海、深圳两城逐步恢复的日子里,生活过得匆忙,不是为了保住绿码在排队做核酸,就是在买菜、做饭,不能堂食的日子,总不能光靠外卖凑合吧。晚上直到临睡前,才突然想起来,原来每天下班前已经不能和同事随便说明天见了,因为我们并不能确认明天是不是能见。这两天,正常上着班的同事因为小区同楼的邻居是密接,又被紧急召唤回家隔离。临走前,尽管安慰她别担心,肯定很快就会解除隔离,但还是忍不住嘱咐她要多买点食物(again)。
浪花已经一遍遍地冲击着我们顺流而下的小船,不管你乐不乐意,都已经是上了船的人。我们始终会有归处,但在今天,该如何让一艘船“正常”地行驶下去,不至于在海浪之下被冲击地胡乱打转,这是我和朋友们仍在努力学习的事情。为此,我们出了一期“just in case”的好物专栏,在不确定明天在哪儿的今天,我们还是希望能通过随身携带这些的东西,来帮助我们稳固好内心的锚点。
它们也许是一本能揣包里,耐读的文库本,也许是一枚止痛药,是写满多年心事的日记本,甚至是一首奇奇怪怪的正气歌……但毫无疑问,它都是我们审视完自己的生活,日常里最想稳固的一种习惯。习惯里都是我们爱自己,照顾好自己,以及见证过我们在洪流里存在的印记。它时时刻刻地在告诉我们——
没有任何一种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哪怕最平凡,最微小的幸福也需要靠我们自己努力去创造。
那些高中时的痛经记忆已经随着我的青春一同离我远去。多亏了止痛药的存在,那些像是走在路上逐渐冷汗狂飙、在人满为患的地铁车厢里突然抱腹蹲下的场面也不再出现了。虽然无法做到无感经期,但吃完药之后能够正常生活,这种程度对痛经人来说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
但是,一般的止痛药通常都要用水送服,偶尔出门在外,手边没有水的时候就格外难堪。尤其是你心知肚明:现在不过是刚刚开始,大阵仗还在后头呢。开始用咀嚼片之后,发现它的存在格外令我安心。止痛药阻止痛经的肆虐,使我重新掌握了对我身体的控制权。
我把一整版药片剪开,储藏在我的各个包里,无论带哪个包出门,都一定会有至少一颗止痛药。这下,如果又与痛经大魔王不期而遇,直接干嗑一片即可,橙子味嘎嘣脆。
每当我又被止痛药拯救了一天,我都想大声赞美科学,赞美现代医学。就像那些话所说的,有些苦真的不必吃。苦难不总是磨砺人,顺遂才养人呢。(P.S. 为了最大限度抑制引发疼痛的前列腺素的合成,尽量在痛经开始之前,或者刚开始感受到不舒服时就服用止痛药噢~)
一个做冥想的朋友告诉我,人在极端的压力之下,身体知觉会逃逸,而通过冥想可以重新找回身体和心灵的沟通。我于是得出的结论:精神力,或者说心理状态和情绪的确会影响身体机能的运作。仔细想想是很神奇的事。
但这种影响也可以反向操作,这是我从我奶奶身上学到的道理。小时候目睹她愤怒、悲伤、难过,无论情绪多么激烈,她一定能在坐上饭桌之前调整好心态,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平静地如常地把饭吃完,然后跟我说:不管什么时候,饭要吃好,才撑得下去。
身体舒服了,才有力气解决问题,哪怕事情最终无解,当你意识到还能够掌控自己的时候,安全感也会无形中增加。是很朴素的道理,但我们经常容易忘记。
所以,无论是可以让你随时补足水分的吸管杯还是遮阳伞、小风扇、止痛药片、风油精……要随时关照自己的身体,倾听它的需求哦。
当然,还是要安利一下我的吸管杯。切一片柠檬、加点蜂蜜和百香果、再剥两颗荔枝,冷藏一晚,妥妥的一壶“贵妃饮”,走到哪喝到哪。而且捂紧口罩的每一天,只需要轻轻掀起口罩底部,留一个吸管可以进去的空隙就能随时畅饮,多么安全又健康的生活仪式感!
PS:假如你嫌它装满了水很重,恭喜你同时解锁随行健身装备一份。
记得年轻时读痞子蔡,书里总有一个姓蔡、觉得自己干什么都很菜、实际上却很认真地对待身边的人于是老是踩狗屎运的男主人公。时至今日,已经不记得他怎么追轻舞飞扬、6号美女或者明菁的了,只是依旧感激他的一些莫名的生活小撇步,让我受益良多。
比如,在冬天洗澡洗到一半只有冷水时,为了给自己打气,大声地背起《正气歌》。听起来似乎有点离谱,但试想一下:当你走在无人的暗夜时,当你无法逃避一件烦琐又必要的事情时,当你因为他人的态度而感觉怅怅然时……它们不至于把你击垮,却又在不断削减你对环境、自我、人际关系的“安全感”。此时若是铿锵有力念起“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会不会“唰”一下升腾起一股力量?那些小时候为了默写而记下的、以为一生都不会共情的豪情壮志,真的会在某天变成一种比博燃的“文化自信”。
始终认为生活中每一粒小石子,不经商量地投掷过来,都有可能发生脑震荡。就如同每一个潜在的不安分因子,都会在某一天摧毁生活平和的表面,露出干涸而狰狞的河床。
等待外界救援太被动,寄寓于某一个声称“治愈系”的实物有时也不过是逃避心理,而在真正遭遇问题时,海马体自动读取到的某段记忆或者某些他人的经验,真的会有一种神奇的激励作用。
当然,如果你脑海中的橡皮擦擦得太干净,那这个方法也许不太有用。
记日记本身就是一个能抵御焦虑、厘清生活状态的习惯,当自己知道己所能与己所不能,就不会那么容易因为变化而被打乱阵脚。
而对比式五年日记更是一种自我对话,无论我是否成为了昨天的我所期待的模样,今天的我也会有所应答,“把开心还给自己吧”,“好!” 而且每次回看昨天的自己,今天的自己都能被安慰、被加油打气,大概就像歌里唱着“能提取温暖以后渡严寒”,所以也是一种自我陪伴。
更重要的是,我想把这种五年日记之于我的意义比作汽车的后视镜,尽管眼前大部分视线都是前方的路,但小小的后视镜能让我时不时看到身后的路、来时的脚步——让我有一种确信感,一路走来都有痕迹。
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回看旧日记,过去记录下来的我的思言行为,也就是我走过的路,都指向着今天我脚下的位置、所做的事情,屡试不爽。
即使有时这常常意味着这样的人生太“on brief”了,但确实会让我感到安心,脚踏实地,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动荡,都能稳住自己。
翻阅各种时尚美妆号,当中时常看到都市丽人们会随身携带一小瓶香水,好让自己保持全天的清香萦绕。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香水无疑能成为立于金字塔顶端的物件儿,而要说满足“安全感”这种基本需求的话,面对填空题“你会随身携带一瓶___”,我会立马填上“驱风油”。
这么说吧,一瓶驱风油能解决你大部分的“苦恼”,那些让你熬夜爆肝的方案、还是喜欢第一版的甲方、教了一百遍还是做错的作业、抢不到的菜、续不上的咖啡等等,最终都会指向——全方位的头痛。
此时此刻,太阳穴上抹点儿驱风油,你便能收获短暂的神清气爽,觉得自己“又可以了”;或者人中上来一点,那种从鼻腔直冲脑门儿的凉感,绝对能让你精神为之一振。
另外,对于招蚊又怕热的人来说,一瓶驱风油在兜,真的可以让夏日外出安心不少。它既可以事先防蚊虫,又可以在被咬后止痒,太热的时候,脖颈上涂一点,效果比风扇还好,难怪包装盒上写“居家旅行常备良药”,广告也有诚不欺我的时候嘛。
毛姆那句“读书是随身携带一座避难所”,应该很符合当下这个我们生活的场景。倒不是说,会面临外界多大的威胁,但细碎、缓慢、小剂量的无望和痛楚正在一点点笼罩在周围,信息洪流带来的窒息感已经抢占了我们内心太多的位置。
要怎么和这个世界争夺我心中的感受和叙事呢?或许有挑选的深度阅读可以帮助我。我一直都很想在地铁上、公交上、等待核酸的队伍里,随时掏出书本进行阅读,而不是总是焦急和无奈地开启固定模式——刷手机浏览信息。
我只是想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一种近乎彻底地在“安全皿”里保持长久思考。我和朋友聊起这个想培养的习惯,她说,那你就去做,没多少人会管你的,你就做你想做的。因为这番话,让我有了很多信心,对啊,谁会管我呢?我只要按自己的心意去做好了。
我买了一些英文原版小说以及读库出系列小说,都是文库本,小小窄窄的,放进包里不占空间,携带也不累。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我一直想读甚至已经读过的书。记得一句话,如果你真的热爱一本书或电影,你需要反复地阅读它,直到它和你的人生融为一体。在越来越多的大时代,主流价值叙事下,我想如何要细致地品味我们“个人”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仔细体会那些夹缝里,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和感受,是我接下来最重要的课题。
据说IBM公司发布了一份关于高跟鞋的调查报告,大意就是说每逢经济下行时,鞋跟就会越低。几乎不穿高跟鞋的我,无法亲身验证这个数据的可靠性,毕竟永远陪伴我的,是一双干净且平易近人的小白鞋。当然,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小白鞋也可以帮你“体面”地穿越任何经济周期,只要它够白,所以我很爱买湿纸巾。
第一次用得宝湿纸巾的时候,那股味儿令人不适,很难想象一个做高端纸巾品牌的公司,怎么会对产品的气味这么不讲究,所以我很嫌弃地拿来擦鞋,希望不浪费又能早点用完它。然而神奇的是,我发现新鞋沾染到的令我耿耿于怀很久的污渍,竟然被轻易擦掉了,对新鞋的新鲜感就这么又回来了(你们真的要试试)。
发现这个“秘密”以后,总会准备一包mini版的在包里,只要出去公共场合吃饭,总会先抽出一张来擦手,然后顺手擦擦鞋。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却总是可以保持我一天的好心情。
恰逢最近在看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八万四千问》,里面提到人生最难的修行,其实是活在当下。以前对“活在当下”这句话的理解很片面,和享乐主义挂钩多些。现在却觉得,所谓的“当下”,无非是放下对令你耿耿于怀的“污渍”的执着,新鞋也好,旧鞋也罢,总有一天会被忽如其来的惊喜所覆盖,在此之前,保持自己内心的秩序,就是真正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