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有一本书叫《厨房》,其主人公在厨房寄托了她与奶奶的回忆,厨房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给予她安全感的精神归宿。
而在许多人的生命里扮演着类似角色的常常是书房,或者一个只是由书堆起来的角落,书所构筑的世界安放了我们很多人需要安慰的心情、或专业或业余的爱好、未曾有机会展开的理想生活……
我深信,每个人在家最重视、最花心思布置、逗留时间最长的区域/房间,代表着你的精神世界,书房之于每一个爱书人的意义正是如此。
因此,未知商店准备带大家走访全球各地藏书家的书房,听他们娓娓道来人生故事、兴趣、价值观以及被书籍所环绕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过去和未来——《藏书·家》。
是什么使一处居所变成了家?又是什么因素使房子超越其自身的物理结构,给予了我们渴望的温暖?
《藏书·家》的作者尼娜·弗洛登伯格认为,“家”的奥义正是“用我们喜爱的事物包围着自己”,那么,对于藏书家而言,被书围绕的环境就是他们的家。
“一个没有书的家该多么空洞,一个没有阅读环境的家是多么乏味”——作家、书评人绿茶在本书的序中如此说道。尽管每个人的居住条件不尽相同,不一定有书房,甚至连书架都难在家里有一席之地,但只要能跟书同住一个屋檐下,这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尼娜·弗洛登伯格走访了32为藏书家的私宅,包括普利策奖得主、《鼠族》作者阿尔特·斯皮格尔曼,企鹅图书“布纹经典”的设计师科拉莉·比克福德-史密斯,莎士比亚书店经营者西尔维娅·比奇·惠特曼,3.1 Phillip Lim创始人林能平等人,带我们窥探藏书最私人的精神世界的以及迷人故事。
藏书家们的住所包括现代公寓、田园农舍、古老的修道院等等。你看,阅读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虽然这些人作为屋主有着不同的居室风格、家居品味,作为藏书家也有着不同的阅读偏好、藏书习惯,但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书籍、对家和生活的热爱。
除此之外,作者还拜访了19家别具一格的书店、图书馆,例如,伦敦著名女性书店珀尔塞福涅书店、书店地址成谜的厚脸皮书店、被誉为“黑钻石”的丹麦皇家图书馆、拥有超过4500本袖珍书的私人袖珍书收藏馆等等。
不同选品特点、装修风格的书店常常意味着店主不同的个人主张和他想像读者传递的信息和态度,那么,每一次游逛书店也像是和不同的人分享、交流、交朋友。在“书店已死”的声音甚嚣尘上的今天,这些书店的生命力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一次次“游走”在藏书家的书房,在大开眼界之余,可能也会惊喜发现,我们和这些藏书家也能有共鸣。倒也不意外,因为爱书这件事是共通的。
有些人有走到哪读到哪的“毛病”,书总是流浪在书架之外,艺术家斯蒂芬·安托森也不例外,“在这栋房子里的任意一把椅子上,你都能找到一本书,包括厕所里”。
我们书架上的书不仅有书里的故事,还有书外发生的故事,就像无论搬家几次都要带着的是饱含朋友真心的书——设计师罗曼·阿隆索也有这样无比真心、充满人情味的书,“在我搬到洛杉矶时,我的朋友艾米·斯宾德勒送给我两本绝版的安尼塔·卢斯的书……艾米几年后因脑癌离世,这使我越发珍惜它们。”
走进知名作家的书房,看文学著作是如何写就的,发现无拘无束的自由灵魂(不爱打扫)这一点倒是和名人很像。《我的奋斗》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书房散布着烟头快要溢出来的烟灰缸、脏盘子、杂乱的笔记、成堆成摞的书,在用来写作的旧式台式电脑的萤幕上,光标还留在句子之间闪烁,忍不住担心他有没有保存文档。
《藏书·家》作为一本讲书的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饱含着做书人对书的敬意、对读者的诚意。本书内含200多幅高清美图和珍贵的图像资料,采用精装16开、纸布拼接封面,多达276页的分量象征着沉甸甸的爱意,它必能成为你书架上的一枚珍宝。
《藏书·家》不仅能回应所有爱书人心中对阅读、对书的热爱,打破次元壁来一场环球藏书之旅,还能提供一份“非主流”的书房、书架整理指南,也能满足那些想要一窥他人书房和创作环境的“八卦”之心、为想开个书店“白日梦”赚点底气。
我想,不一定要有一间书房、一座书架才能叫爱书,与书为伴的日子、从书中获得热情、灵感的生活本身就是藏书的精髓。
同样的,不一定要不远万里的探访才能见识到全世界藏书家的珍贵收藏,阅读《藏书·家》一书便能抵达世界每一处认真款待书和书生活的故事。
-/-
爱书人与他们的理想书房
《藏书·家》
未知商店新书发售
定价¥148|现价¥105|会员价¥89
↓↓↓即刻购买↓↓↓